陈苗
深化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升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是促进城乡学前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农村幼儿园园长、教师普遍反映课改实施落地难、效果弱……为此,我们组建调研组走访了永嘉、泰顺、苍南等7县56所农村幼儿园,就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根据调查问卷及实地走访情况,我们发现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课改理念的理解有偏差
72%的园长和教师认为课改就是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的创新,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课改实则是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2.在地资源的利用不充分
57.99%的园长和教师对农村丰富的在地资源利用不充分,仅偶尔运用在环境创设中,没有计划,也没有分层筛选,使之融入课程;75.32%的教师未能较好引导家长参与课程建设。
3.实施策略较单一
在课程实施中,69.3%的教师没有从幼儿视角预设主题网络图;84.2%的教师认为开展生成活动较难找到生长点;87.5%的教师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基本照着教材上课;74.2%的教师表示自主游戏开展较少,主要原因是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有困难;92%的教师认为课程评价太难,不会利用评价结果来优化课程实践。
由此可见,在课程实施中农村幼儿园教师在理念认识、资源利用、实施策略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儿童观、课程观、教育观还亟待转变。基于农村幼儿园地理位置普遍偏远的情况,我们认为仅靠专家指导、结对帮扶等策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我们确立了课程实施的支持性工具——“九把钥匙”来优化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
依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脚手架理论(Scaf? follding Theory),我们成立了以市名师团队为核心的课程研制组,针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念认识、资源利用、实施策略三个维度出发,研制出九个解决课程实施问题的策略——“九把钥匙”。其结构与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组织结构来看,“九把钥匙”是从问题导向出发,旨在解决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三维度的“九个问题”,进而转变教师观念。“三维度”指向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三方面问题,即“理念理解偏差、资源利用不充分、实施策略单一”。三个维度中的九个具体问题则由“九把钥匙”来对应攻坚解决。其中,理论口袋书是为了解决“课程理念的理解偏差”问题,继而转变教育观;“在地资源表、野趣游戏空间、有故事的环境和家园合作站”是为了解决“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转变的是资源观、游戏观、环境观和共育观;实施策略的钥匙共有四把,包括“班本化小审议、KWL记录表、发现式观察及嵌入式小评价”,转变的是研课观、学习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从呈现样态来看,“九把钥匙”突出了支架性和实操性,便于农村教师“做中学”“做中改变观念”。每把钥匙均由钥匙名称、问题由来、开锁目标、操作步骤和实施要点组成。以“户外野趣空间”为例,钥匙呈现如下。
钥匙名称:户外野趣空间。
问题由来:户外游戏空间缺乏儿童味、野趣味、自然味。
开锁目标:师幼共同参与,打造具有趣味、野味、自然味的户外游戏场地,开展常态化野趣游戏,转变游戏观。
操作步骤:设计场地、搜集材料、打造空间、体验野趣。
实施要点:鼓励幼儿通过讲述、绘画等方式收集创意,设计具有“野”“趣”特征的户外游戏空间;师幼就地取材,搜集自然游戏材料,植入地域文化元素,设置真实游戏场景,打造野趣空间;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区域、操作游戏材料,常态化开展户外野趣游戏。
农村幼儿园在使用钥匙的过程中,逐步梳理出了“选钥匙—用钥匙—思钥匙—隐钥匙”四步操作流程。
第一步:剖析问题“选钥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找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幼儿园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案例分析等梳理出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因分析后选择相应的钥匙开展实践。如湖岭镇中心幼儿园的主要问题是:幼儿园地处千年古镇,但古镇资源利用率不高。为此,该园选取了“在地资源表”钥匙开展实践。再如永嘉县枫林镇中心幼儿园由小学校舍改建而成,户外场地大,但无设计规划,孩子们在操场上常常无所事事。该园便以“野趣游戏空间”钥匙为切入口,开始了户外野趣空间的设计与打造,继而开展自主游戏课程的探索。从问题出发明晰实施方向,让“九把钥匙”发挥了点对点助推课程实施的功能,使课程朝着更加适宜的方向生长。
第二步:围绕要点“用钥匙”
观念的转变源于实践的探索,“九把钥匙”的特点就是“做中学”,让农村幼儿园教师在使用钥匙的过程中“做中学、做中悟”。各园根据问题选取钥匙后,围绕具体步骤和操作要点,开始尝试探索,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本园的课程执行力。
以瑞安市湖岭镇中心幼儿园为例,幼儿园选取了“在地资源表”钥匙,其步骤为资源的探寻、筛选、利用和重组,要点是填写一张在地资源表或画出在地资源图。教师们通过查阅、走访、询问等方式了解幼儿园周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资源。他们人手一张表格,走进山涧、老街、农户,地毯式发掘了几十个在地资源。接着,教师发动全园幼儿参与,将幼儿感兴趣的、符合其学习能力的、可以持续探索的有价值资源选出来。最后,教师将资源与课程联结,实现课程园本化。如教师带幼儿实地观摩后,发现幼儿对稻田兴趣浓厚,于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与幼儿一起在稻田里捡稻穗、挖番薯,收集稻草进行艺术创作,利用稻草编的草绳进行拔河、跳繩,还策划了“稻草节”活动,开发了“稻遇”班本课程。
教师利用“在地资源表”钥匙从看不见资源到将资源与课程进行有机融合,逐渐练就了善于发现资源的慧眼。由此,课程也变得更加丰富,更具地域特色。
第三步:整体复盘“思钥匙”
对钥匙的“整体复盘”是教师的行动反省,我们称之为“思钥匙”,包括回顾、分析和改进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回顾,教师全面总结自己对某一把钥匙的实践过程;第二步是分析,教师通过实践前、中、后效果的对比分析,梳理经验并内化,更新并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三步是改进,针对仍然存在的问题,教师基于新观念提出改进措施与方法,并制订再行动计划。“思钥匙”要求教师围绕回顾、分析、改进三步骤进行记录,并开展形式多样的“九把钥匙故事分享会”。教师在自省、共省的过程中获得丰富信息,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打破固有的思维,树立以儿童为本、做适宜的农村幼儿园课程的儿童观与课程观。
第四步:重构课程“隐钥匙”
脚手架理论告诉我们,设置脚手架是为了撤去脚手架。换言之,脚手架的作用是阶段性的支持,最终去除才是目的。同样,农村幼儿园教师对于“九把钥匙”的使用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钥匙支持—经验内化—退出钥匙,从而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即能够较为自信地、独立地实施有质量的课程。钥匙使用的最后阶段,各个农村试点园开始尝试“去钥匙”或“隐钥匙”,让钥匙的支架作用无声地嵌入课程的整体实践中,从而达到重构课程的目的。
如一所农村幼儿园在利用“野趣游戏空间”钥匙优化户外自主游戏实施时,无意间挖开了幼儿园操场的一口蒙泉古井,望着黑乎乎的古井,孩子们十分好奇,古井的形状怎么与想象中不一样?为此,教师自然而然地运用KWL记录表、发现式观察、家园合作站等钥匙进行融合实施,通过几把钥匙的隐形支持,“‘井紧‘乡依”“野趣田园”“印象家园”等主题活动应运而生。在持续实践的基础上,幼儿园确定了“悦享自然,润泽成长”的办园理念,开展了以生活为基础、生态为场域、生长为主旨的课程实践,“蒙泉”园本课程自然产生。此时,我们欣喜地发现这所幼儿园已经“不见钥匙,却有课程”。
农村幼儿园教师在不断运用和探索“九把钥匙”的过程中,钥匙的创新之处不断显现,课程实施难题也被一一化解。
实践凸显了“九把钥匙”的四个创新点。一是直击问题,循环改进。“九把钥匙”对应农村幼儿园教师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不断循环使用中优化与改进了钥匙本身,从而继续为解决难题效力。二是提供支架,坡度行进。“九把钥匙”的具体步骤和实施要点是课程实施的支架工具,让教师在“学着做”中稳步提升课程执行力,缓坡前行。三是系统架构,整体推进。“九把钥匙”的整体结构涉及课程实施的多个方面,能够较为系统地推进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四是行动为先,做中思悟。“九把钥匙”倡导“做中思,思中悟,悟中创”,在做中改变教育观、课程观、儿童观。
实践突破了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三大难题。一是重塑了教师的教育“三观”,实现了教师专业爬坡升级。农村幼儿园教师在探索“九把钥匙”的过程中,通过“选、用、思、隐”的循环推进,其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不断更新,实现了专业成长的升级与转型。二是盘活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走出了文化传承之路。据调查,教师利用在地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占比从57.99%提升到了88.2%。乡村独有的自然、人文文化被深度挖掘并融入幼儿园课程活动,较好地传承与创新了地域文化。三是创新了课程实施的多元策略,涌现了园本化课程的典范。
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项目“九把钥匙”在温州市实践了近5年时间,通过系统化设计、多元化实施、持续性推进,较为系统地解决了我市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难题,整体提升了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逐步托起了农村幼儿园课改的“底盘”,促進了区域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