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艳
馆藏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可再生,因此,博物馆在举办展览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格外重视藏品的管理和保护。在展会期间,展会主办方和管理部门应密切配合,一旦两个部门之间产生分歧和矛盾,将严重影响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文物展览过程中,文物保护部门应积极参与,对藏品的安全保护给予一定的监督和指导。存放藏品的时候,应当保证馆藏文物的安全,使文物不出现任何危险。另外,不良的自然环境也会对部分藏品产生较大的影响。管理部门应该搭建适宜的保存环境,并针对馆藏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措施。最为关键的是,展览开始前应该及时对所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可以更好地为馆藏文物进行服务。
文物的保护与文物被破坏的因素
文物的保护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兴科学技术的大量输出,对历史文明进行研讨,对文化进行交流的现象越来越少,人们对它的关注也越来越少。尤其是更多的博物馆对外开放,免费供游客参观,随着游客人数的增长,人文保护意识愈来愈欠缺。文物是博物馆的生命,如果缺乏完善的文物管理机制,就不会有精彩的文化活动面向人民群众,就很难反映出文物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价值。所以博物馆最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便是对管内文物实施管理,使文物内容完整,保护合理,标志正确,账目清晰,使用方便。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有赖于我们对各个环节严谨、细致和科学的把关。虽然文物的损坏可能由以下各种不可避免的或由不可抗力所导致的因素所引起,但是,通过人为干预或控制,希望能够减轻或降低对文物的损失。
文物收藏被破坏的潜在因素
1.温度的影响
温度是环境因素中对文物保护造成阻碍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它也是直接引起文物损坏的最基本因素。空气中温度的不断升高能够加快物理反应,因此,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透水能力就会相应提高。我们知道,温度能够直接影响文物的品质,如果温度过低,器物就会受潮;如果温度过高,器物就会风干。如不及时调节温度,文物就会受到损坏。同时,温度的上升也会促进有害性气体的扩散,从而不利于文物的保存。长期而言,也会造成文物的老化或出现热膨胀、冷收缩等不良现象。博物馆的文物,质地各不相同,膨胀系数也不同。有些文物会因为周围环境温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当超出承受温度时,会直接对文物造成损坏。另外,温度的上升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繁殖,这很容易导致文物上面的有机材料被腐蚀。特别是在四季交替期间,气候变化非常明显。在气温频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文物收藏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这一变化,采取科学严谨的手段,始终保证展览现场能够保持合适的温度。因此,经过相关研究人员反复测试,文物的保存温度通常可以设定在18℃~23℃之间。
2.自然因素
书画文物受外部自然因素如长期存在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二氧化氮、甲酸等化学物质影响较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字画文物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硫化氢会与书法和绘画颜料发生反应,导致书画类文物变色。太阳光会对书法和绘画作品造成紫外线辐射,导致纸张和丝绸等材质内的有机成分发生变化。字画和书法作品经常褪色或变暗,一些害虫吃纸和淀粉会直接导致相应的字画文物出现难以修复的损坏。在文物展览期间,大量的游客在参观时不可避免地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在展览文物时,工作人员必须做好防尘、防火、防雷等工作,确保所有参展人员都能清晰地看到文物。同时,应注意的是,相当数量的灯光会产生热量、甚至产生烫伤,我们必须注意与文物保持一定距离,以减少其磨损。
陈列展览过程中馆藏文物的保护实例
金属文物的展示与保护
馆藏金属文物(包括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的是铜质和铁质文物,两者在恶劣的环境中容易生锈和氧化。金属文物如果不进行维修和保护,它们将会被慢慢分解、氧化。首先,修复金属文物。第一,建立信息材料。利用拍照、测定尺寸、称重,以及调查文物的史料和考古资源等手段尽力恢复历史档案。第二,选择修复材料。器物的锈蚀程度不同,采用的修补材料也有所不同。因此,铜和铁件文物通常按照锈蚀和损伤的程度,进行黏合(AAA胶)、低温焊缝(铅锡合金熔点一百八十摄氏度)、矿物颜料(着色)、金属焊缝等。其三,选用的化工药剂。目前,用来保护青铜器和文物的缓蚀药剂主要有以下几种,但其中一些药剂经过处理后会变色。在选择焊接方法后,对金属需要修补的地方进行焊接,矿化处要先行固定,然后胶合,避免对文物产生二次伤害。1964年10月,在丽水金桥头潘梦光墓内发现的一种南宋青铜剪切机,材料主要是青铜,已锈蚀、破损。经过清洗处理和溶液缓蚀后,仍可使用焊接工艺翻新和旧焊接工艺。文物修补抛光后,还可采用矿物色素等化学手段对修复后的文物进行染色处理。
修复过的金属文物宜保存于恒温恒湿的库房内,环境温度调节约在20℃,日温差不大于5℃。相对湿度调节宜为30%~40%,日较差调节不宜大于5%。展区防护:对照射到展示物品的光源应该进行抗紫外光处理,以避免紫外线的照射对展品造成伤害。为了提高修复文物的安全性,金属博物馆陈列柜的温湿度管理必须达到仓库的规定标准。不管在库房还是在陈列间,空气条件、化学物质含量、气温、相对湿度和光照条件等均应控制在规定的限值以内。整理与归档管理:资料查阅、清理存放、防潮防虫。对藏品档案中需要修复的档案,应将藏品做成保护胶囊并高温储藏。搬运藏品时要注意避免振动,以防止意外损伤。对库房也要进行妥善保护和控制。在维修金属文物时,要实行干预最少方针,既要尽量保留金属文物的史料、艺术和科研价值,从而通过维修最大程度地延续金属文物的寿命。尤其是由于自然环境下留存的铁遗物量相对较小,所以铁器的保存与修复工作至关重要。文化博物馆部门要强化对金属器物的保管与维护,发挥对馆藏器物的保存与使用功能,切实让“文物说话”,以推动文化博物馆工作的全面开展。
书画文物的展示与保护
展览室是保护书画藏品的重要环节,其环境直接影响到书画的保存寿命。首先,展览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对书法和绘画作品的收藏有很大的影响。较高的环境温度会使具有纤维质地的宣纸和蚕丝由于水分蒸发而变得干燥和脆弱。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会产生热膨胀、冷收缩和相互摩擦,降低宣纸和丝绸的强度和柔韧性;如果湿度过高,昆虫会发霉,油漆会被污染。如果濕度偏高或偏低,书画的纤维组织也会受损。书画中心有丝绸和纸张,纸张和丝绸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应取两者的中间值。纸张保存的最佳温度应在15.5℃左右,湿度应控制在60%左右,绢丝的最佳温度为15℃~25℃,湿度应在45%~60%之间。由于展览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很容易受到室外气候的影响,可以将展览室打开进行通风和防潮,在不合适的季节应关闭门窗,以减少空气对流和太阳辐射。隔离室内外气候的有效方法是使用相对封闭的建筑。如果是开放式建筑,放置书画收藏品的陈列柜应尽可能保持密封状态,以使柜内空气流动缓慢且相对密封。如果可能,在湿度较高的季节,可以添加除湿设备,如自动空调系统,来控制室内温度与湿度。
其次,悬挂书画收藏的展览室应始终保持通风,但也应注意书画收藏怕湿、怕光、怕热、怕风的特点,避免将书画放在窗户或门附近。再次,展览室应保持清洁,防止灰尘对书法和绘画造成影响。一些粉尘呈酸性和碱性,与微生物的传播、寄生和繁殖密切相关。特别是弱酸性粉尘是霉菌的良好培养基地,在条件允许或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对展厅进行消毒,例如对展厅内的橱柜、盒子或其他设备进行熏蒸,并在展厅和展柜内放置特殊防霉和防虫剂。从次,展厅内的灯光应为“冷光源”。紫外线是书画收藏褪色的最大危害,红外线和可见光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红外线是一种热辐射,当集热器暴露在红外光下时,集热器表面和内部的温度会急剧升高,从而产生内应力。因此,书法和绘画的收藏会卷曲和破裂。如果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它会加剧质变过程。展馆内要尽量使用低功率光源,纸丝光照度的允许值应低于50LUX,并限制照明时间。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使用感应灯作为展厅的光源。最后,防止空气污染物对书画收藏产生影响。我们应该设法消除展览室周围的空气污染源,可采用安装空气过滤设备的方法。总之,书画藏品是各类藏品中最难保护的藏品之一。為了使珍贵的文化和艺术遗产尽可能多地传给后代,我们在使用它们时必须把保护作为首要目标。针对书画收藏易硬化、脆化、霉变、蛀蚀的特点,我们需要在展览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实用的保护方案,尽量减少对书画收藏的破坏。
纺织品文物的展示与保护
古代纺织主体是由天然高分子物质所构成的,一般为棉、毛、丝、麻等有机大分子化合物。由于历史悠久,大分子容易被降解,而时间跨度过久这些纤维也容易被氧化。所以,纺织文物出土前或发掘后更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干扰。由于以上各种因素,织物的外表将越来越模糊以至腐朽,而织物也会遭到很大破坏。因此如若不进行妥善保存,将会降低出土文物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也不利于出土文物的长期保护。所以,为了保护古代纺织品的原有功能,妥善保存古代纺织品尤为重要。纺织品保护的研究范围主要为出土纺织品,但同时也包括了古代传承至今的古代纺织品,以及近代的现代纺织品。保护过程也是一项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学者加以充分探讨。因此中外学者对纺织品保护的研究也有着不同的观点。在欧美,纺织品保护通常有两种方法:预防性的保护措施与损害处理。预防性保护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影响和抑制对纺织品的影响,为纺织品文物创造一种可控的生存环境。损伤处理分为加固处理与恢复处理。加固处理主要是针对腐朽易碎(包含易氧化)器物的加固技术和材料的研究。复原处理重点是文物的外观与损伤部分的复原技术。
纺织类文物包括刺绣、锦缎、缎子、真丝、穿孔织物等各种织物,这些文物主要用于展示和研究。目前,纺织品的保护呈现出展示与储存一体化的趋势,可以实现文物收藏与展示的统一,避免操作对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坏,也可以为操作人员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目前,文物的储存主要有三种方式:玻璃储存、橱柜储存和框架储存。对于尚未缝合和修复的织物,玻璃存储是保护干净织物的最好方法。它主要用于永久展示的文物,如博物馆的展品,特别是用于存放易碎织物,因为这种方法涉及的加工方法最少,并且具有随时可回收的特点。柜式存储是目前纺织品存储的常用方法。使用橱柜存放文物时,要考虑火灾和空调两个因素,所有橱柜应为木制,不应使用金属材料。橱柜存储主要用于收集不常展示的文物,它可以为文物提供独立的空间,主要有三种形式:平面存储、卷筒存储和悬挂存储。框架式仓库主要用于存放重量轻、面积小的纺织品文物,特别是存放丝绸碎片。在操作过程中,将纺织品像印花一样安装在衬板上,然后将衬板放入标准形状的盒子中储存和展示,这是一种集成存储和显示的保护方法。
我国历史悠久,丰富的文物收藏也是我国厚重历史的反映。因此,在文物展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文物的保护。这就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关注文物保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并结合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以便更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得以长期保存,并采取各种措施延长文物保存时间,为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延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磊璞.博物馆文物陈列和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5):96-99.
[2]李静.文物保护意识背景下的文物陈列与保管[J].今古文创,2022(08):107-109.
[3]刘小乐,赵娜.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初探[J].收藏与投资,2022,13(08):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