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终途

2022-05-30 23:47谢燕妮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哈尼法语眼泪

谢燕妮

法国文学作品似乎经常都带了点游离。这一点,在作家帕斯卡·基尼亚尔(PascalQuignard)的《眼泪》(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王明睿译)中可以窥见。

《眼泪》是一部长篇小说,但给人的感觉更像是诗集,或者是散文集,又或者应该说是散文诗更合适一点。译成中文后的十三万字的作品,叙述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一对孪生兄弟,他们一胎同胞,却又截然不同。哥哥尼哈,王子、史官,自幼就在修道院生活,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书写了《斯特拉斯堡誓言》,创造了法语,成了第一个用法语书写的人,威名赫赫,名载青史。反观弟弟却像是他的反面——远离王宫,四处奔腾,游历四方,只为了找到那张他在梦里见过的面孔——“那是一张女人的脸,不是特别美丽,却看起来温柔至极。”

哥哥尼哈无疑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弟弟哈尼却是哥哥尼哈羡慕的对象——“他的灵魂在嫉妒兄弟的奇遇”,“哈尼完成他只能空想得精疲力竭的事情”。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千座高原》中详细区分了三种类型的线:坚硬线、柔软线和逃逸线,而哥哥尼哈与弟弟哈尼无疑就是坚硬线和逃逸线的最好写照——人在坚硬线的控制下会循规蹈矩地完成人生的一个个阶段;逃逸线则完全脱离坚硬线,主体在无法控制的幻变多样中成为碎片,但人却会在这条线上感到自由,感受到人生——哥哥的一生是循规蹈矩的一生,而弟弟则是自由的一生。表面上看,哥哥的光环似乎过于耀眼,应该是要掩盖住弟弟的,而实际上,弟弟却从来都不是哥哥的“倒影”(他们的父亲在弟弟哈尼出生时感叹过:“他(弟弟哈尼)几乎像是倒影一样反射着他(哥哥尼哈)!”),弟弟追逐自己的内心而活,由心而动,因心而立,他从不跟随尼哈的轨迹。哈尼的人生是哥哥一直都魂牵梦绕的鸟,但他始终选择兢兢业业地继续自己当下应做的每一件事,接续应过的每一段日子。据译者的考证,尼哈是历史上存在的人物,也的的确确写下了《历史》,写下了《斯特拉斯堡宣言》,但关于哈尼的史料只存在于尼哈的记载之中,因此,哈尼这个人物所经历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这一点是否能够说明,虚构出的弟弟哈尼其实是作者对真实存在的尼哈的“本我”“超我”的投射呢?

《眼泪》取材于语言故事——法语的诞生,在推进故事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对于语言的思考——关于语言的起源、语言的诞生、语言的发展以及语言又终会往哪儿去。语言在发展,然而“普罗大众重复着日常工作,没有什么新鲜事能真正吸引他们的灵魂”,“对稀罕事的记忆也同样变得模糊不清,因为人们提防着,不把它们记录到账本里、功绩簿里、编年史里、日记里、史书里、记事本里”。基里亚尔写下这些也许并不是为了批判什么,他只是记录下这些语言诞生及发展的瞬间,欣喜地看着它们的产生发展,在记录的同时又会思考:若没有它,世界又会如何?人类又会如何发展下去?他也许也和书中的哈尼一样,以笔为马在纵横文字四方的同时,也在追寻着一些东西,寻求一个答案。

最后谈一谈“眼泪”这个书名。以“眼泪”作为书名,但书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到过这个东西,它似乎像是基尼亚尔所描述的枝枝蔓蔓中的几颗露珠,既不夺目,也不耀眼。书中描写了几个人的眼泪:失去双眼的萨满萨尔,为找寻不到哈尼而哭;法兰克国王查理曼为被车轮轧死的青蛙而哭;修士卢修斯为院长不能养黑猫的指责而哭;哈尼为临终时看见那张面孔而哭……眼泪并不是具象化的存在,叙述有人哭了也不過是蜻蜓点水地一笔而过,但眼泪最终流向了哪?书里的一段也许给予了我们方向——“她哭了,于是一切都汇进这汪水,它流向自己的诞生地:源头的阴暗之湖。因为在人们脸上流淌的神秘之水,似乎有时会与那片水相聚,也许,在每个生命的心里,那水都只是在干涸。我认识很多人,在他们心里,这水已经蒸发了。”诞生地即是作者不断提到的原初(lorigine),但又是为什么呢?我想也许与法语里总爱提到的一个词有关——lavie,生命,生活。正因为有了生命,才会有了开始(原初lorigine),才会有了人们,才会有了事件,也才会有了眼泪——人们经历着或经历了他们的生命,因此流下了眼泪。

所以眼泪就是那条路的终途。

猜你喜欢
哈尼法语眼泪
Tears in the Ocean大海里的眼泪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眼泪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
小型法语口语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
论法语的体系统
FOU: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