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张俊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党中央首先将山西作为八路军出师抗日最直接、最便捷的通道和开辟华北敌后战场的立脚点和出发地,使之发展成为华北抗战特殊局面的战略支点。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挺进晋西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部署和发动山地游击战争。
揭开宁武抗战的新篇章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师部和第三五八旅乘火车抵达宁武,受到省立第五中学(简称“宁武五中”)师生、女子学校师生和县城居民的热烈欢迎。街道两旁贴满了抗日标语,在师生们的带动下众人振臂高呼:“热烈欢迎八路军将士上前线!”“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抗战胜利万岁!”群众自发地为部队提供军勤服务,主动腾出房屋让部队指战员住宿。国民党县长带领工商界、文化教育局代表拜会师部领导,双方对开展全民抗日达成共识。
次日,第一二〇师在县城内周公祠召开群众大会,副师长萧克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统一战线、全面抗战和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作了精辟演讲,极大地鼓舞了宁武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战斗剧社还为县城群众演出了鼓舞士气的抗日剧目。27日,部队离开宁武,进入神池八角地区。两天时间里,部队深入群众,公买公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助老弱病残,群众的水缸是满的,街道院落是干净的,所借门板和家具物件都整齐有序地归放原处。八路军的严明纪律和实际行动坚定了宁武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晋西北前沿的宁武县即将揭开党领导人民抗日的新篇章。
10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第一二〇师政治委员关向应组成700余人的工作团,在岢岚建立中共晋西北工委,领导晋西北地区党的工作和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工作团成员还分赴朔县、宁武、偏关、临县、岢岚、静乐、忻县、五寨、河曲、保德等14个县,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和开展党的工作。
抵达宁武的工作团由第三五八旅民运科科长颜隆茂、营教导员彭德大和连指导员范秋官、郭祥厚和张云峰等10余人组成。因宁武县城已于10月2日被日军占领,他们秘密进入宁武三区二马营开展工作。10月14日,建立宁武县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二马营党小组。第一次收复宁武后,工作团进入惨遭日军杀戮的宁武县城,开始赈济难民、安抚幸存百姓的工作。10月19日,宁武县动委会成立,颜隆茂任主任。宁武县旧政权在县城失陷前逃离,新政权还未成立的战时状态下,宁武县动委会直接行使政权职能,公开肩负起领导全县抗日的重任。动委会组建起有90余人参加的游击队,队长为张云峰。
10月20日,中共宁武支部在县城建立。针对党在宁武力量比较薄弱的现状,工作团在宁武五中举办有工人、农民等60余人参加的训练班,从中考察发展党员16人,全县党员达到29人。
12月,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决定成立宁武县委,书记李建平兼任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由张云峰担任。
早在进驻宁武之前,工作团就作了分工,颜隆茂、张云峰、杨新等7人进入刚收复的县城开展工作;彭德大、范秋官、郭祥厚3人到宁武二区、三区组建抗日武装,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就组建起980余人的抗日义勇军。12月底,由彭德大等率领,这支抗日武装离开宁武开赴崞县(今原平市)楼板寨同顿星云(开国中将)组建的崞县义勇军会合,1938年1月整编为八路军第七一四团,划归第三五八旅战斗序列。团长顿星云、政委彭德大。同年7月,彭德大调到大青山支队担任政治部主任,1940年3月在保卫大青山根据地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八路军在宁武英勇抗击日军
1937年10月2日,日军占领宁武县城。10月6日,对县城群众实施了为期7天的血腥大屠杀,残忍杀害平民4800人,烧毁民房2600余间。
10月13日,八路军第七一五团在晋绥军贺连陞营(简称“贺营”)的配合下,对占领宁武县城的日军形成合围之势。朔县日军派出57辆运兵装甲车驰援宁武被困日军,但道路大多被雁北宋时轮支队切断。当日军车队勉强行进至距宁武县城5公里的石湖河、马家湾等村时,道路已被完全破坏,无奈退回朔县。第七一五团和友军贺营乘势向日军发起攻击,守军见大势已去,趁夜幕低垂,弃城逃往朔县。10月14日,失陷12天的宁武县城,被国共两军联手第一次收复。
1938年2月中旬,日军调集驻大同第二十六师团、驻太原第一〇九师团和伪蒙军共2万余兵力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动五路围攻。2月23日,日军占领宁武、神池两座县城。到3月初,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5座县城失守。3月6日,毛泽东电示贺龙、关向应:第三五八旅不必到离石方向,应集中两旅主力(指第三五八旅、第三五九旅)破敵一路,再及其余,合力粉碎日军的进攻计划。据此,第一二〇师集中主力4个团发起收复晋西北七县城战役。此役歼敌1500余人,击毙日军大队长1人。3月27日,晋西北六城收复后,第一二〇师决定集中主力收复宁武县城。当时,县城内驻有日军1个联队1500余人。加上从神池、五寨等地逃往宁武县城的日军500余人,城内共有日军2000余人。鉴于日军装备精良,强攻会造成重大伤亡,师首长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围困县城,断其给养;一路设伏于同蒲铁路两侧,伏击朔县援敌、截击从宁武城逃往朔县之敌。
3月31日,增援宁武的日军800余人在石湖河遭到第三五九旅阻击而前进不得。守城日军趁机突围出城,妄图和援军兵合一处。随即,第三五八旅快速出击,两个旅4个团与日军在石湖河展开激战,击毙日军400余人,日军联队长千田贞雄大佐被击伤,率部退回宁武城,增援之敌也溃退至阳方口。4月1日,日军弃城逃窜,在石湖河、石嘴子遭到第七一六团等部尾追打击,被毙伤多人后逃回朔县。宁武城从2月23日第二次失守到4月1日第二次收复,晋西北七县城收复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次宁武县城收复战是抗战时期发生在宁武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
1941年10月,中共晋绥六地委决定在宁武建立地下交通线。这条途经宁武赵家沟、盘道梁、阳方口、摩天岭、春景洼、马仑、高崖底、新堡、岢岚二区王家岔到延安的地下交通线,在宁武境内有100余公里长。
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后,为保存力量,1942年6月,党中央决定将冀中地区的党政机关和学校全部撤到延安集中,并指示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沿途武装护送,做好后勤保障。具体分工是:晋察冀军区部队护送至宁武一区赵家沟后,交由晋绥军区部队护送至新堡、岢岚二区王家岔后,交由沿途向导引路。这次护送冀中转移人员有2000余人,其中还有不少家属和小孩,是交通线建立后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一次护送任务。第二次是1943年5月护送晋察冀过境干部和抗大分校师生2000余人。此外,護送中、小规模过境人员成为常态。抗日战争胜利后,完成历史使命的地下交通线不再运行。
对敌斗争中宁武民兵的创举
1.张初元“劳武结合”的创立和发展
1943年1月,新屯堡民兵分队长张初元带领民兵伏击进山抢粮的日伪军。他们用仅有的两枚手榴弹击伤日军2人,不摸底细、见有防备的敌人胡乱放了几枪,抬着伤员逃走。首战告捷,张初元民兵小队受到上级表扬。
春耕时节,张初元组织民兵轮流站岗放哨,保卫春耕,但民兵站岗放哨,无暇种自己的地怎么办?他便召开群众大会商议解决办法。大家一致认为民兵站岗放哨和打击敌人是为了保护大家,误下的工应该大家补。全村自由组合成13个混合变工组,民兵们被安插到各个小组。他们提出“不让敌人抢去一头牛”,变工组则保证“不荒民兵一亩地”。这种劳力和武力相结合的斗争形式,在新屯堡开展起来。
在“劳武结合”的基础上,他们又创造民兵联防作战的形式。在张初元的倡导下,新堡、旧堡、刘家山等3个村组成相互支援、联合防御、联合作战的联防作战体系,扭转了以往各自为战,容易被敌人逐个击破的劣势。
1943年,新屯堡民兵共参加大小战斗17次,打死打伤日军2人、伪军7人,俘获日军1人,缴获步枪8支和手榴弹子弹若干。粮食也获得大丰收,只有42户、100多人的新屯堡,仅公粮就缴纳30多石。1942年全村被抢粮食50多石,实行“劳武结合”后的1943年,被抢粮不到12石,13个混合变工组全年共省工2250个,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
1943年10月,宁武县委、晋绥六地委,第六军分区充分肯定“劳武结合”的经验。1944年1月7日,晋绥边区在兴县召开第三届群英大会,张初元被评为特等英雄第一名。中共晋绥分局书记林枫亲自授给张初元锦旗,上面绣着“奖给劳武结合特等英雄”字样,并奖给他步枪1支、大犍牛1头。张初元被延安《解放日报》誉为“劳力与武力”相结合的范例、敌后农民的方向。
1944年12月,晋绥边区召开第四届群英会。张初元被选为农民特等英雄。“劳武结合”经验影响很大,不仅在晋绥边区推广,还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推广。
2.邢四娃创办“军火田”
1942年宁武二区葱沟民兵中队成立后,在对敌斗争严酷、武器弹药奇缺的困难局面下,民兵中队长邢四娃号召群众集股买枪,筹集西北本币2万多元,托人买枪。县武委会主任张世乙知道后,立即找到邢四娃,对集股买枪加大群众负担的事情提出批评,并指出:“能打鬼子的武器很多,地雷比枪支便宜很多,而且杀伤力很大。”于是,邢四娃等人买回地雷。不几天,日军来“扫荡”,他们哪知邢四娃已带人在村口大路上埋了地雷,只听见几声爆炸。1名日本兵被炸死、2名伪军被炸伤,敌人见状,不敢进村,灰溜溜走了。
地雷是杀敌利器,应该多买,但钱从哪里来?他们从张世乙带来的报纸上看到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后,大受启发。邢四娃决定带领民兵开荒种地,开办“军火田”,几天就开荒164亩,开垦出全边区第一块“军火田”。他们自力更生开创“军火田”的办法,受到武委会和边区领导的赞扬。《抗战日报》也专门刊登介绍宁武“军火田”的文章,并在晋绥边区广泛推广。
邢四娃等人还决定自己造地雷,既节约又高效。他们得知阳曲县造石雷的方法,便请来师傅开始制作。1944年后,他们在制造石雷和铁雷的基础上,还制造出火枪、土掷弹筒等10多种杀敌武器,实现了军火自给,由被动防御变为主动出击和局部反击。
1944年12月,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召开,邢四娃当选为民兵特等英雄。
1946年7月1日,宁武县解放。县委县政府领导开展了参军支前、土地改革运动。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全县先后征集2000余名青年参军,开赴前线。县委县政府还分期分批组织民工队、担架团支援解放忻县、太原战役,达8000余人次。从1948年到1949年2月,又先后抽调130余名干部西进陕西、甘肃,南下四川等地支援新区建设。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