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微微
摘 要 文感,即个体在长期的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形成的对文本的感觉、领悟及直觉把握,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从启动基础认知、深析语言内涵、打通知识关联、引發情感共鸣四个方面对文感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总结,期待通过文感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关键词 文感培养 基础认知 语言内涵 知识关联 情感共鸣
文感是阅读与写作中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领悟能力,具有积累性、选择性、个体性和稳定性等诸多特征。文感是对文本的文体、内容、结构、情感等形成的整体感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文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由于文感培养涉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因此教师可通过布置预习任务启动学生的基础认知,激活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帮助学生从内容、结构、情感、主旨等层面整体把握作品。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提前预设一些预习任务: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立意、选材特征;找出课文中最传神的细节描写,说说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找出课文的主旨句,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组织质疑讨论,设计具有开放性的讨论话题。在拿到阅读任务后,学生对课文信息展开分析与梳理,逐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在分析课文的立意和选材时,通过作者的情感角度切入:从表面来看,《荷塘月色》展现的是美丽的月色和荷塘,却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在文章开头部分,作者便清楚地写下了自己的心境:心里颇不宁静。尽管月凉如水,但作者的情感却是暗流涌动,渴望挣脱现实。在质疑环节,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作者用活泼轻松、极富生命色彩的语言描绘荷塘月色,这样的景色描写有怎样的用意?是为了后文作铺垫,还是为了渲染氛围?作者将实景和虚景结合,想要起到怎样的效果?为什么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其用意何在?通过给学生预习任务,启动学生的基础认知,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憧憬。
文感意识培养和教师的教学设计高度相关,如果教师不提前预设任务,学生就不知道应该学习什么,阅读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只有在教学环节给学生传递明确的学习信息,学生才能明确自主阅读方向。
想要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文感不断提升,教师须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内涵,因为这是提高学生文感能力的有效方式。只有细细品读文章的字里行间,对文本内涵展开深度挖掘,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本,读懂作者的深意。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品鉴文章的语言时,可为学生规划品鉴路线,让学生对作品的修辞、句式、典词等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从文字表象深入文字肌理,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正思想,强化学生的文感。
例如,《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其语言艺术得品鉴学习。教学这首诗歌时,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用心诵读诗句,感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再要求学生从语言层面鉴赏诗歌。在品读诗歌语言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找一找诗中最触动人心的句子,揣摩其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的创作意图。学生认真品读诗句,积极投入诗歌鉴赏活动。比如,学生发现诗人起笔连续用了三个“轻轻的”,而诗歌结尾做出了小幅度改动,从“轻轻的”变为“悄悄的”,首尾巧妙呼应,形成了一种连贯的美感,仿佛可以看到诗人踮着脚尖来到康桥,在驻足欣赏了一番以后,又依依不舍地离去,表达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还有的学生对诗中“寻梦”的句子很感兴趣,即“撑一支长篱……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一处形象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的热切追求。在诗歌品鉴环节,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与空间,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句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找到文感的生发起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想要培养学生的文感,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感知文本内涵的空间和氛围,让学生深度阅读文本、鉴赏文本,促使学生文感的形成。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其认知水平相对成熟。教师可用巧妙的方式帮助学生打通新旧知识的内在关联,为学生的文感生成规划一条清晰的路线。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本本身内涵深刻,寓意丰富,想要实现高效阅读,需要通过已积累的知识、经验完成文本赏鉴。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及学过的科目知识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
例如,《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极强的学习、研究价值。教学本文,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一些思考题:什么是报告文学?这类体裁具有怎样的突出价值?包身工是怎样一种职业?包身工为资本家提供了哪些好处?作者是如何评价包身工的?根据阅读感受,思考包身工的社会价值。在课文研读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提出个性化的思考,如:“和其他体裁不同的是,报告文学具有极强的纪实性质。作者实地调查包身工的生活现状,摆事实,讲道理,用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剥削现实。”“资本家不断剥削包身工,其手段之残酷令人发指,甚至榨干包身工最后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包身工和奴隶没什么区别,他们为资本家不断创造利益,但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却极为低下,不仅工钱全都归承包人,而且毫无人身自由和尊严。这是一种极其残酷的社会制度。”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阅历及知识积累,对课文展开深度探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因此变得更为多元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不仅题材丰富,而且内容深刻,想要高效解读文本,让学生从表层意思直抵深层含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及知识积累进行阅读探究,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文本认知视角。
文感并不只是针对文章内容及结构,同样指向文本主旨、思想及情感态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知识结构,更需要深入探究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及思想,因为形成情感共鸣是展开阅读审美鉴赏的理想境界。在通常情况下,学生之所以对文本形成不同的阅读偏好,其根源恰恰在于对文本的情感认可度存在差异性。当学生读到喜欢的文本,他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交互兴趣,也更容易发掘到文本的情感内涵,因此形成情感共鸣的几率也会随之增高。当学生对文章情感形成深刻认知,其文感自会随之成长。
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从情感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经典的词句或者段落,体会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高尚人格品质,感受鲁迅先生刚正不阿的性格特质。学生因此对文本展开深入探索,并对课文进行深度感知。教学中,教师可随机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这篇作品中的情感线索是什么?”在问题引领下,学生积极梳理文章语言,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感情线索,即“悲痛一愤怒一理智”。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作者回归理智的初衷是什么?”学生再次对文本展开深入探索。教师始终将学生的思维方向定准文本深处,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深入发掘文本的人物情感及主旨内涵,强化学生的文感。
在某种意义上,文感更多地指向文章内涵、情感及思想的感知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文章的情感内涵,并在这种探索中强化学生的文感能力。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文感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文感越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也会越强。因此,教师需要优化阅读课堂教学,从文感培养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为学生开辟一条全新的语文学习道路。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