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龙
摘 要 《儒林外史》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推荐阅读的古典文学名著,人物众多纷杂,主题丰富深刻,是学生名著阅读的难点,也是教师阅读教学的难点。本文借用热词“逆行”,根据儒林人物对待功名富贵的不同姿态,确定了“逆行者”、“顺流者”和“矛盾者”三种不同的人物类型,选取三个代表人物,感受逆行者的特立独行,顺流者的粗鄙庸俗,矛盾者的彷徨冲突。从点到面,汇聚儒林群像,关注三类人物的不同结局,由具体人物投影时代风貌,走进作品批判现实、追求自由的主题,实现名著阅读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 《儒林外史》 人物类型 逆行者 顺流者 矛盾者
针对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温儒敏教授指出:“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教学往课外阅读延伸,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连成一体。”教师可以借助名著的整本阅读,沟通课内、课外两个平台,链接生活、学习两个空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儒林外史》内容渊博、语言鲜活、思想深刻、艺术手法多样,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巅峰,对于提升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意义重大。但是,板块式的小说结构,数量众多却缺少足够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艰深晦涩的封建时代语言、地方方言词汇,充斥着扭曲灵魂和污浊风气的时代气氛等,都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消耗着学生阅读的勇气,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教师导读往往望而却步。同时,《儒林外史》的主题众说纷纭,代表性的有胡适的科举批评说,“这书的‘楔子一回,借王冕的口气,批评明朝科举用八股文的制度……这是全书的宗旨”;鲁迅的士林批评说,“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李汉秋的文化批评说,“反映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潮流”……权威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儒林外史》的主旨,既全面深刻,又相互补充,却也让教师教学时无所适从。为此,从怎样的角度研读《儒林外史》,才有利于准确把握儒林人物的精神面貌,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名著导读,首先需要删繁就简,对阅读的书籍进行“一个清晰的主题定位”,《儒林外史》主题论中较为流行的是闲斋老人的“功名富贵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进一步点明了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展现主旨的创作思路,根据对待“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将全书主要人物划分为四类:“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但是文言的表达,分类的精细也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逆行”一线,恪尽职守,成为新时代最亮丽的风景之一。“逆行”以及其蕴含的使命担当和无畏勇气铸就了新的时代精神,成为学生最耳熟能详的词汇,为链接古典名著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
如果说《儒林外史》描绘的儒林社会的时代潮流是崇尚八股取士、追求功名富贵,以及由此形成的趋炎附势、虚荣造作的社会风气,那么一些人物随波逐流、顺应时潮,醉心八股,成为功名富贵的附庸,可称其为“顺流者”;而另一些人以非凡的勇气,鄙夷功名富贵,淡泊名利,追求个性自由,逆行于时潮,可称其为“逆行者”;还有一些人则显得相对“矛盾”,在时潮中彷徨不定,可称其为“矛盾者”——三类人物对待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集中展示了小说批判现实、追求自由的主旨。借此,借用生活中的热词“逆行”来解读《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可以实现名著阅读的生活化解读。
从当下的现代生活中撷取词汇,链接古典主题,以“逆行者”与“顺流者”两个最简单的最贴近学生实际的词语概括儒林群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顺流者”代表人物匡超人,乡村向城市转移、单纯善良向粗鄙庸俗蜕变的人生历程,堪称儒林版的骆驼祥子。匡超人的人生三部曲——农村时期,一位坚强孝顺、可爱可敬的青年;杭州时期,结交儒林假名士,偶遇胥吏潘三爷,胡作非为,已蜕变得可气可恶;北京之行后,彻底蜕变为功名富贵的代言人,可鄙可笑。匡超人作为《儒林外史》的典型人物,其人生蜕变历程生动地诠释了在八股时代,随波逐流的读书人媚求功名、谄事富贵的卑劣行径和丑陋面目,体现了作家对时潮的批评。
相比于“顺流者”匡超人的可悲可恶,“逆行者”杜少卿则显得更为“可爱”。杜少卿的形象颇为复杂,从今天的角度看,他行事偏执,接济他人不分良莠,弄得败家失地。然而,文本解读要“基于客观的文本说话,基于文本的事实说话”,杜少卿是“寄寓着作者理想的人物”,“文人中的‘君子和‘豪杰”,因此,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士人们汲汲于功名富贵、丑态毕露时,杜少卿逆行于时潮,分外“可爱”。他供养管家娄太爷、厚待门客韦四老爷、为杨裁缝送银葬母、替农民黄大盖新房、助戏子鲍廷玺团班子等,仗义疏财,坚守仁义。即使自己家道中落、寄人篱下,他依然不改本色,“捐银三百两”修建泰伯祠、资助郭孝子万里寻亲、接济偶遇的沈琼枝,完全做到了不耽于物,潇洒任性。杜少卿同样鄙夷功名,无视县令的延邀、托病拒绝巡抚的举荐等;蔑视世俗,携妻登山观光,称赞逃婚的沈琼枝等,充分彰显了杜少卿的“逆行”本色。杜少卿淡泊名利,蔑视世俗,任性逆行,单纯可爱。
相较于顺流者的盲目和逆行者的坚决,还有一些人则显得相对“矛盾”,或者前后不一,或者表里冲突,或者生死纠结,在时潮中或沉或浮,时顺时逆,彷徨不定,可称其为“矛盾者”,代表人物是马二先生。
儒林世界中的马二先生,读者常以喜剧人物对待,其实有更为复杂人性在。作为“顺流者”,马二先生是科举的忠实信徒和传播者:教育蘧公孙专注举业,劝勉匡超人尽力就学,自己也靠筛选时文为生;西湖之游只见食物和女子,行为滑稽可笑(鲁迅评之“迂儒之本色”)。但是,“马二先生并非腐儒”,张天翼在品读马二先生时甚至称赞说:“一个忠厚长者,一个极本分,极正直,极纯洁的人物。”
马二先生同样有着逆行时潮的品质:他急公好义、古道热肠,义救蘧公孙、资助匡超人、安葬洪憨仙,更难得的是整理文章时敬业认真、专注负责,与匡超人只为赚取钱财,轻率应付截然不同,有着坚定的职业操守和崇高的职业荣耀感,难怪“叫人看了又敬他,又想拉住他的手跟他亲热亲热”。(张天翼语)马二先生醉心功名,迷信科举,终于一事无成,颠沛儒林;相反,于钱财却能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亦光彩照人。马二先生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人格的复杂与真实——面对待功名富贵的滚滚时潮,儒林既有所坚持,又有所妥协,体现了光辉人性与晦暗时潮之间的冲突。
以匡超人、杜少卿与马二先生三个代表性人物为起点,以点带面,三位一体,我们发现,逆行,顺流和矛盾三种不同的姿态,形成了儒林世界人物的主要图景。“顺流者”人物群,如“一对招摇撞骗的假祖孙”牛玉圃、牛浦郎,“共产者”权勿用(“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被“三顾茅庐”的假名士杨执中,守孝的宴席上拣“大虾元子”的范进,“死不瞑目”的吝啬鬼严监生,以科场代血缘的唐二棒槌,假中书变真中书的万中书,“一直被请客”的成老爹……“顺流者”们的丑陋嘴脸、卑劣行径和庸俗灵魂穷形尽相。
“逆行者”人物群,如两次避难的王冕、衙门三声的蘧景玉、施恩不求报的鲍文卿、急公好义的虞博士、辞官归隐的庄绍光、称赞沈琼枝的武书、快意恩仇的萧云仙等儒林群英,彰显了“逆行者”的高洁志向、不羁个性和自由精神,代表了作家的精神追求。
“矛盾者”人物群,如前后矛盾的余有达,表里冲突的娄家兄弟,戏子人生的鲍文卿等,彷徨迷茫,复杂真实。余有达掺杂在冗长的五河县的相关风俗故事中,虽“前后不一”,但总算“痛改前非”,安葬双亲。娄家兄弟固然糊涂,鲁莽拜访杨执中,草率处理冒姓船商,被张铁臂戏弄“人头会”,但总算“自此闭门”。鲍文卿身份低贱,恪守身份,自谦自抑,不愿意同官员同坐,监管科考时放过作弊人员,但是生前不做金钱的奴隶,死后家庭却因为金钱乌烟瘴气。
鲁迅先生评论《儒林外史》“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指引我们阅读的不能停留在具体人物的形象赏析,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批判。
结合小说板块式的结构特点、人物出场退场的不同方式、人物结局分布分散的写作特色,我们发现:“逆行者”虞育德不得不去浙江为宦;杜少卿在虞育德离开南京后便“无从依归矣!”汤镇台精忠报国,却“着降三级调用”;萧云仙“半生忠悃”也被罚尽家产……逆行者们想逆行于时潮,最终不容于世,或者不得不顺着潮流,展示了时潮的可怕力量,暴露了社会整体性的压抑氛围。
与逆行者无处可行、命运坎坷不同,一些顺流者反而横行于世。严监生尚有真情,却中年病丧,其兄严贡生作恶多端,却攀结上范进,荣归故里。严氏兄弟结局的对比,暴露了社會的不公。假万中书被捕后暗中保举了一个真中书,消灾免难而后继续横行儒林,揭示了官场的腐败……
我们通过三类人物结局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个体人物的批判走向社会批判——社会价值追求的单一极端造成的人的蜕变或腐化,理解彼时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导致的各类命运悲剧或闹剧——功名富贵的时代浪潮裹挟着所有儒林中人,并让他们无他处可行。
师生借用热词“逆行”,完成主题定位——“逆行者”们鄙夷功名富贵,追求个性自由,逆行于时潮;“顺流者”们随波逐流、顺应时潮,成为功名富贵的附庸——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表达作家对庸俗时潮批判,对自由人格的追求。“矛盾者”们有所坚持,又有所妥协,体现了人性与现实的冲突。对待功名富贵的逆行、顺流与矛盾三种姿态,三位一体,以点带面,成为儒林人物世界的主要图景。链接生活与阅读,实现古典名著阅读生活化,提升阅读趣味。通过感受“逆行者”在儒林时代并不美好的命运,在三类人物的命运交织和不同结局中,我们理解到封建时代社会价值追求的单一极端、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对人性的扭曲和伤害——不管是谁,功名富贵让所有儒林中人无他处可行,可以感受到作品批判现实的犀利锋芒,理解作家对自由美好社会人生的热切呼唤,进而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品位。
[作者通联:江苏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