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活化与发展路径探究

2022-05-30 10:48陈慧超莫荣向黄凯洁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对策建议

陈慧超?莫荣向?黄凯洁

摘 要:自国家建立《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来,我国传统村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此基础上,探究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模式成了学界的重要议题。在促进乡村多功能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产业融合成了传统村落活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广东省湛江市调丰村作为典型的粤西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农业资源,但村落发展滞后,亟须产业激活。本研究通过对调丰村实地考察,基于对案例地的现状分析,探讨其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以此提出对传统村落活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农文旅融合;活化路径;对策建议

中国传统村落,指形成的历史年份较长,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历史、文化 、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以传统建筑为主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发展的舞台,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传统村落生存空间出现萎缩的趋势。在传统村落更新发展过程中,许多传统建筑被拆除、重建,导致其地域性特征与传统文化消失。在城市文明的吸引下,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中青年劳动力涌向城市,造成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基于这些发展困境,传统村落亟须探寻适宜的活化发展路径。

2012年,国家对传统村落开始了全面调查并建立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标志着传统村落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村落。在保护日趋完善的今日,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讨传统村落的活化发展路径。“活化”是研究传统村落发展中的高频词,其着眼点在于如何适度利用传统文化为村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以期得到新的发展。

目前,学术界对传统村落活化路径的研究集中在以古建筑景观、生态景观为主的景观活化、文化遗产活化、旅游活化与借助新媒体平台促进传统村落活化等方面。黄滢等认为传统村落的景观是乡愁文化的载体,应该通过保留、发展村落景观留住乡愁。赵玮等提出构建叙事性的村落景观有利于表达传统村落景观的特色乡土文化内涵。董琪珺基于对安徽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保护与更新的现状,提出应保护非遗空间、大力发展非遗相关特色产业。曾朝辉以文化创意为切入点,提出了传统村落文化元素的提取、再造、应用的可持续设计思路,是新时期文化遗产创新应用的重要途径。胡文静等针对传统村落的“空心化”问题,提出需要强化社区参与以提高村落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动态”旅游活化发展。柯兆云认为传统村落应利用其本身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全域共建、共融、共享的发展模式。王若莹指出要利用新媒体技术让传统村落重新展现自身活力,具体方式为:塑造“内+外”的新媒体传播结构、打造传统村落文化旅游IP、鼓励原住民进行创新传播等。

从现有的文献研究来看,鲜有文献以产业融合视角研究传统村落活化的主要路径,在部分涉及产业活化路径的文献中也缺乏产业融合的具体途径分析。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可见,产业融合是传统村落实现传统产业活化更新、产业链延伸的重要途径,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活化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研究案例来看,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安徽、福建与河南一带的传统村落,广东一带的传统村落集中于以广府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村落,关于以雷州文化为主的雷州半岛地区的传统村落的活化发展研究罕见。雷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因此,对以雷州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村落活化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对我国多元文化繁荣发展具有必要性。

广东省湛江市调丰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村落,具有浓厚的遂溪文化资源和优良的农业生态资源。从目前来看,文化遗产活化形式呆板、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与村民参与度低是其活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农文旅融合的研究视角,立足于调丰村产业资源利用现状,围绕如何通过推进农文旅融合以促进调丰村的活化发展展开探讨,以期为其提供相关借鉴。

一、调丰村基本概况

(一)村落历史起源

遂溪是雷州半岛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见证了雷州半岛的文化变迁,是雷州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阵地,千年古村调丰村更是遂溪文化、雷州文化的代表性村落之一。据《程氏调丰村族谱》记载,始祖程浪斋于宋嘉定年间举族从东岸村迁居已有之。随着程氏一族的繁衍发展,调丰村以八角井巷为中心区的主巷道,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延伸,逐渐形成了中心区、东边园区、下巷区、外翰第区、南边园区等五大村区。

(二)调丰村文化资源

调丰村历史久远,历史文物丰富,每一件都十分具有研究价值。主要有千年石官道、景兰阁、程氏祖祠、外翰第(北京大屋)、八角井、东坡井、程彭氏贞节坊、程黄氏孝节坊、嘉庆二十五年敕命牌匾、石轿墓、石棺材墓、石敢(狗)、石碾坊、碉堡、石砚、古祠庙;明清时期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民居124座;还有醒狮、年例、清明祭祖、元宵游神巡村巷等民俗活动。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调丰村这座中国传统古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后续进行文化遗产活化活动的宝贵素材库。

二、调丰村各产业发展状况

(一)农業发展状况

调丰村地处热带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725.5毫米。全村现有农田约5000亩,人均耕地面积2.5亩。村中产业种植模式多为散种或承包种植,其中香蕉产业多为承包种植模式,并且村中产业以收购为产品销售模式。调丰村已被湛江市授予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称号,村中已实现机耕、收割现代化等产业基础设施的更新,机器生产的普及率逐年提高。调丰村种植的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以热带草木水果香蕉、甘蔗为主。水稻和香蕉的产业规模占比分别达55%和34%,共占村中种植规模九成。香蕉种植产业的年收益达10000元/亩,为村中种植业收益最高的品种。总的来看,种植产业较为单一,以香蕉、水稻为主。调丰村正致力于推进产业多元化,准备发展以火龙果和花卉为主的水果种植产业。

(二)旅游业发展状况

调丰村的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主流媒体大力宣传调丰村的“千年官道”及其文化资源,慕名前来调丰村观光的游客数量可观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目前调丰村的著名文化资源景点,如“景兰阁”“千年官道”“外翰第”等都免费开放参观,使得调丰村文化资源难以变现,缺少旅游收入途径,难以给调丰村带来实在的经济收益。在旅游类型上,调丰村旅游仍处于游客自发、无规划的观光旅游初级阶段,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尚未被开发。同时,调丰村缺乏清晰的旅游标识系统和完整的旅游线路规划,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只能通过询问村民、查看网上地图等方式到达景点。此外,调丰村的旅游产业还存在大量空白,纪念品店、民宿等在调丰村还未见踪影。

三、调丰村活化的主要障碍

(一)人口“空心化”较为严重

在城镇化、工业化程度日益加剧的进程中,调丰村面临着“空心化”的问题,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谋求生计,留下妻子、老人在家中带小孩,或将家中田屋空置,举家迁至城镇。这就导致了调丰村劳动力、人才流失严重,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的现象。劳动力流失对于传统村落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由于农耕人口不足而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传统农业式微。其次是人才流失带来的创新力低、创业人数不足的问题。目前,调丰村旅游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民宿、农家乐等仍是空白状态,中青年人口大量外流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方面,留村的妇女、老人既要耕田又要操持家务,无充裕时间操持创业项目;另一方面,在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妇女、老人在家中无资金掌控权,且其存在以农耕为本的思想,除非无田耕作或其他原因不能耕作才会寻求他法。在这种情况下,调丰村留村人口创新创业程度低下,各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二)村落活化主体单一

目前,调丰村活化发展主体为村委会,其他村级组织、村民等理论活化主体尚处于缺位状态,村委会在活化过程中鲜少发动村民或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村落建设。以村委会为村落活化建设单一主体具有两面性。其优势是活化建设目标更集中,在建设过程中能减少多元主体带来的策略矛盾、利益冲突等。但其劣势也十分明显,如:村委会财力有限,难以开发大型旅游项目,难以用资金补助的方法吸引村民在调丰村创业等;传统村落的活化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专业知识,单纯依靠村委会工作人员难以做出各方面专业且完善的规划,同时,调丰村也缺乏将规划落地实施的各领域的人才。因此,目前调丰村以村委会作为村落活化单一主体,面临着资金缺乏、顶层规划专业性不强等活化发展障碍。

(三)村民参与度较低

在调研中发现,在村委会已有旅游建设目标中,村民对调丰村旅游建设的了解度、参与度都处于较低水平。如上文所述,调丰村相关的旅游配备建设只有几家饭店,民众响应政府“积极发展调丰旅游”的积极性不高。经定量调查与定性研究发现,民众参与当地旅游建设的影响因素有政府政策、专业人士、村民个人经济情况、收入预期、风险评估、周围人态度、文化认可度。村民参与度低导致村落活化内生动力不足,更难以达到发展成果与广大村民共享的村落发展目标。长此以往,会造成村民文化认同感、归属感降低的不良后果。在未来的活化发展中应注意从以上影响因素出发,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村落活化建设中来,提高村落活化内生动力,从而达到村落良性发展。

四、农文旅融合视角下调丰村活化发展路径

通过前文对调丰村活化障碍分析,针对调丰村的活化策略应该围绕如何解决人才、资金短缺,如何为调丰村提供专业顶层设计,如何促进人才回流等问题展开。通过村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能为调丰村提供理论支撑与资金支持;通过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增加村内创业机会、就业岗位,提供鼓励政策,激发中青年群体回村创业、就业的动力,从而达到产业活化、村落活化发展的目标。

(一)村校企合作,促进产业发展

通过前文对调丰村活化中的障碍分析发现,调丰村在村落活化过程中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各产业规模较小、发展缺少资金支持,缺乏对各产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缺少相关专业人才。资金与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两个必要因素,也是调丰村目前活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方面,调丰村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高校实践基地,如乡村文化创意设计实践基地、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等,通过高校智库与青年学子为调丰村输送创新创意想法、活化发展理论与对策等,以更创新的想法、更专业的理论推动调丰村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调丰村应积极招商引资,通过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合作,以期企业对农户提供现代农业技术支持、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利用、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提供营销和推广平台等。通过村校企联合,调丰村可以有效解决人才短缺、资金短缺、缺乏专业顶层规划的障碍,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理论等有利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在与企业合作开发过程中,需要划清传统村落及其资源的保护底线与开发上线,在“两线”之间才能谈合作与发展。传统村落是我国“活的遗产”,不能因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使村落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此外,企业要对调丰村的物质基础、精神文化、民风民俗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创造出与调丰村、调丰村民有共同精神内核的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等,向外界正确传达调丰村的信息,为调丰村提供更契合的发展对策。若企业对调丰村的理解、传达有误,应及時制止并更正,以免出现政企传达的村落形象不一致,损伤村落形象、降低村民文化认同感等不良后果。

(二)“农业+”创造传统农业新价值

调丰村应整理农田,统计农田利用情况,将可农用的废弃田地利用起来。对农田进行划分,如划分为观光区与种植区等,分别用来种植不同观赏作物和农作物。扩大种植品种,优化农产品种植技术,发展优势农作物品种。采用“农业+文化”路径,利用调丰村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加工,在农产品包装上加上特色文创图案,以特色文创为吸引点、农产品优良品质为核心卖点,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调丰村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此思路设计如下:调丰村以其米闻名,可打造一村一品“调丰米”,在包装设计上加入调丰村特有的文化元素景兰阁的二次创作元素,增加其产品亮点。

采用“农业+旅游”路径,考虑农作物季节性因素,应根据种植的不同阶段分别举办不同的农业旅游活动,如种植体验、作物观赏与采摘体验等。此外,还应种植多类作物品种,错开花期与成熟期,避免淡旺季游客量相差过大。针对不同市场人群开发不同的农旅产品,将美食品尝、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种植体验、劳动教育、研学活动等融入调丰村的传统农业,使调丰村的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鼓励农民参与调丰村的旅游建设,开设饭店、民宿,种植观赏花卉,建设采摘园区等,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减税政策等。

(三)“文化+”创造文化遗产新功能

调丰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目前文化遗产主要活化方式为陈列展示,形式单一枯燥。调丰村对文化遗产应采取“保护+创意性再现”的方式,即借助科技、演艺、商品等对文化进行加工,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提取调丰村的文化元素,设计调丰村独特的旅游文创产品,打造调丰村旅游文创品牌。以调丰村的“东坡井”为例,将其创作为“东坡杯”,保留该文化遗产原有的“取水、供水”功能。该井因文豪苏东坡在此饮水而取名“东坡井”,瓶身中应加入苏东坡的Q版形象,将东坡井这一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巧妙地表现出来。

调丰村应采用“文化+旅游”路径,开发特色文旅产品,如文化体验游、文化研学游等。调丰村有124座古建筑,古建筑的景观、空间的活化利用影响着整个村落的景观与旅游体验空间。调丰村应对古建筑进行适当的重整、抢修、保护,在不损坏古建筑的构架与整体面貌的情况下对古建筑空间进行二次改造与利用,将其改造为文物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空间或特色文化民宿,既能增加调丰村的文旅产品,又能使古建筑在现代空间得到活化利用,不至于被废弃。以景兰阁为例,以其“学子求学途中的驿站”的历史为创作背景,以当下火热的小程序游戏为开发载体,设计出涵盖景兰阁历史故事的、具备休闲娱乐功能的驿站经营类小程序游戏。游客在观光过程中不仅能体验游戏经营的乐趣,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了解到景兰阁的历史故事,收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调丰村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遂溪醒狮、元宵游神、雷州剧,此类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观赏性强、当地特色浓厚,调丰村可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办品牌文旅活动,提高调丰村的文化影响力。此外,还应通过新媒体手段记录、传播调丰村的文化遗产,以期提高调丰村的文化影响力,进而使调丰村的文旅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旅游+”创造传统村落新活力

传统村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资源条件,传统村落应以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成果惠及村民为宗旨,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拉动力、产业融合力,提高传统村落的知名度,为传统村落带来新的经济活力。调丰村旅游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整合自身村落可发展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专业人才的规划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发挥“乘数效应”,开发调丰村独特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应确定农文旅项目的整体基调、主打优势,根据项目主题开发相应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可在当地建立旅游服务点,建设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同时,借助互联网发展网上购票、评价、智能语音导览导游等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根据市场不同需求人群,开发多元化农文旅融合产品,发展品质旅游。应秉持“全域旅游”的发展观,与其他邻近村镇资源互补、协同发展,开发“全域旅游产品”,如遂溪文化体验游、岭北生态游等。同时,调丰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美化旅游环境,保护其文化独特性,警惕文化底蕴被过度商业化消磨、吞噬的现象。

五、结语

本文基于农文旅融合视角,从传统村落保护、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背景出发,在深入分析调丰村产业发展现状、活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基础上,研究其对应产业融合、产业活化策略。农文旅融合方式能促进产业链延伸,创造传统农业新价值、文化遗产新功能,为传统村落带来新的生机活力,符合传统村落活化发展的目标。本文对调丰村活化的产业融合路径的研究对同属于雷州文化的传统村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全国有相似活化障碍的传统村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具体农文旅融合途径的普适程度如何还需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28.

[2]屠李,赵鹏军,张超荣.试论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基础[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0):118-124.

[3]陈晓华,姚林.保护—发展价值关系下传统村落活化路径及策略——基于徽州传统村落的调查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9,33(03):44-49.

[4]郭彩霞,杨帅,刘淑兰.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活化的現状及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1):7.

[5]黄滢,赵心语.乡愁文化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景观活化研究——以南京市朱塘村为例[J].艺术科技,2021,34(7):2.

[6]赵玮,张岩.景观叙事视角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与活化设计研究——以云南元阳苏红古寨为例[J].艺术教育,2021(03):235-238.

[7]董琪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安徽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8):4.

[8]曾朝辉.文化创意视野下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活化研究[J].艺术评鉴,2021(17):5.

[9]胡文静,宋明轩.农村空心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旅游活化研究——以朝阳县西大杖子村石灰窑沟为例[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1):6.

[10]柯兆云.全域旅游视角下永泰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福州党校学报,2018(4):4.

[11]王若莹.新媒体语境下河南省传统村落的活化研究——以一斗水村为例[J].新闻传播,2021(10):29-31.

[1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S].2022-02-22.

[13]冯巧玲,张江勇,李萃.基于“农文旅”产业融合的城市近郊山区乡村振兴模式探索——以福建省寿山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37(10):9.

[14]胡静锜.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现状与策略——以福山家庭农场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21(22):3.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共建课题,文旅发展助推广州城乡融合的路径与机制研究(2022GZGJ53)

作者简介:黄凯洁(1991—),女,广东汕头人,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对策建议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