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第一学段的写话,是学生正式学习规范语言后进行言语表达的集中外显,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这一学段下的学生写话存在两个较为鲜明的问题:其一,鹦鹉学舌,缺乏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缺乏自主性的表达意识,总是跟着别人的节奏。其二,揠苗助长。教师对写话的指导,过多、过早地传授所谓的表达技巧,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严重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说到底,这两个现象充分說明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即未能从儿童真实的视角出发,关注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思维,而只是单纯地从教师之教的角度入手,导致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陷入了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
儿童,有着天真烂漫的个性,他们对于周围的世界、身边的事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视角,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维以及衍生出来的语言,应该是生动有趣的。为此,教师需要回归儿童本位,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树立为学生而服务的意识,继而展开说话训练。
一、链接真实生活,借助丰富资源保持童年底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积极倡导以“实践操作”的方式教,以“实践操作”的方式学。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生活,真正动起来,才能捕捉更为丰富的感性写话素材,在保持童年亮色的基础上,形成丰富多彩、创意无限的写话资源。
1.写好一句话日记,落实逐级生长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表达的起始阶段,兴趣和自信,远比掌握所谓的方法和技巧更为重要。
比如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尝试从“一句话日记”写起,不对内容提任何的要求,内容可以涉及广泛的范畴:可以是课堂中学到的一个新知识,可以是发现的一个新现象;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可以写写内心的感受……由此,一步步展开,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表达经验,掌握写作方法,越写越长。
尊重学生能力,依循基本顺序,就是儿童视角最好的落地方式。通过“一句话日记”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动起笔来,同时降低了学生对表达的畏惧心理,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自信,可谓一举多得。
2.关注真实化生活,形成真实体验
儿童虽然原始经验相对匮乏,但其内在的思维能力并不是完全处于零认知状态,他们对于发生的现象和周围的事物,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认知。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真实生活和自然界中捕捉各种丰富的资源,并在整合和提炼的过程中形成契合儿童认知层次的主题性活动,丰富学生写话的素材,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蓄积更多自己内心真实想要表达的内容。
比如从大自然的角度出发,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开展寻找春天、秋天等户外实践活动,将自己感受到的季节变化,作为写话的重要内容;可以结合自然界的天气变化,组织学生真实观察下雨和飘雪等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记录在自己的文字中;可以结合生活开展打雪仗、捡树叶、挖沙子等实操性游戏,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还可以从真实的社会生活入手,比如逛逛商场、漫步公园、走进图书馆等,将自己的真实发现和感受,纳入表达的素材体系。
二、设置活动推进,借助积极参与呵护内在童真
1.强化角色体悟,真实倾吐内心
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写话,首先要关注表达的规范和正确,而其规范能力的形成就不能脱离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点拨者和引领者,就需要在动态生成之际,引导学生尝试借助角色体验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内在的认知体验,并尝试将自身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搭建平台,组织写话。
以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寒号鸟》一文的教学为例,针对这篇课文强烈而鲜明的教育价值,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和表演之后,就可以相机设计这样的思考性问题:你有没有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过像课文中寒号鸟这样的人或者事?将你遇到的故事讲一讲。由于学生经历了角色的体验,他们对于整个故事的内涵以及角色内心的真实想法,形成了较为通透和真实的感受,内在的情感共鸣也已形成,因而在交流中,他们找到了与此相关的资源,由此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在组织学生趁热打铁的基础上,形成了高效的实践表达。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本着儿童视角的教学本位,并没有强行灌输所谓的写话内容和表达技巧,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运用角色体验的方式,形成丰富而强烈的共鸣感受,最终让写话得到了水到渠成的落实。
2.强化动手实践,蓄积真实经验
中国有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没有经历实实在在的操作和尝试,任何外围层面的灌输都将成为一种机械的符号,而无法真正与学生原始经验形成有效的对接与交融,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起来,相机形成最真实、最客观、最丰富的认知体验。
以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村居》为例,作者高鼎首先描绘了春天到来后美丽的景色,同时展现了儿童放学归来“放纸鸢”的情景,很多学生被这一场景所吸引,对放风筝表现出强烈的渴望。此时,很多教师看似紧扣学生的兴趣点,直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指导想象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场景,但遗憾的是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了发言,同时语言表达也相对干瘪,无法真正体现出儿童该有的童真童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说到底,问题还是出在了教师对本位意识的缺乏上。没有真实的活动、参与体验,又如何形成巧妙独特的语言呢?教师试图以教材中的现成插图,代替学生真实的活动,势必让学生陷入词穷的尴尬。基于这种状况,教师再多的指导,学生也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为此,我们不妨组织学生在校园中来一次“放风筝”比赛,设计买风筝(或者做风筝)、画风筝、放风筝、写风筝等一系列活动,来一场真实的经历和体验,蓄积丰富的语言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3.强化认知规律,引领自然倾吐
著名儿童心理专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指出:“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用游戏的方式,观察周围的世界。”尤其是第一学段的学生,以直观性、形象性思维为主,正可谓是“无游戏不学习”。教师不妨将游戏引入写话的指导过程中,在放松、愉悦的状态下,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奠基。
以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下册中经典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为例,很多教师针对寓言故事的特点,不仅要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故事内容的理解上,同时更需要组织学生理解并表达寓言中所包含的故事。纵观当下的教学实际,很多教师都采用了机械追问的方式,比如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由于第一学段学生认知能力较弱,他们尚不具备直接从“故事”到“哲理”的快速转变,面对教师的机械提问,只能疲于应付、生硬作答。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如果本着儿童视角,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寓言道理的揭示,不能“霸王硬上弓”,而需要顺应着故事发展的情境,将学生的全部身心都浸润在故事的情节和角色的内在心理,让他们形成认知、获取经验。
三、关联课堂阵地,借助多维想象凸显真实性
学生是具有鲜明直观性的生命个体,他们的内在思维、情感和语言表达,都会受自身主观意识的影响,常常对于身边的事物以随心所欲的态度,依照自己的意愿构建自己理想中的王国。事实上,这种状态正是每一个儿童激活思维、拓展表达源头的重要契机。因此,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意识,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使其内心得到解放,思维得到生长,语言表达的空间得以舒展。
1.依托教材插图,推动想象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化、直观化思维阶段,尤其是第一学段的学生,他们对于可感、具体、鲜明的资源,往往更容易形成活跃性的思维。鉴于此,统编版教材设置了与文本内容、教学资源息息相关的匹配插图。如果利用恰当合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成为激活学生表达动力的内在源头。
以统编版一年级上册中的古诗《悯农》(其二)为例,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配置的插图与诗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价值点展开想象:其一,紧扣“日当午”,联系具体的生活经验,想象中午烈日當空的感受。在学生想象思维未能充分打开之时,就可以相机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借助直观性、冲击性思维,激活原始的生活经验。其二,紧扣“汗滴禾下土”,通过观察插图中这位农夫的姿态和擦拭汗水的动作,想象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画面。其三,学生从最后两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真正懂得珍惜粮食的道理,因为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但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止的,需要学生进行细致观察,配以丰富的想象,将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场景想象出来。基于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动笔写话,试着写一写农民伯伯锄禾的具体过程,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
2.彰显文本价值,丰富写话形式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规范、正确语言的重要载体,更是为学生开辟语言表达实践的重要载体。对于第一学段写话的指导,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文本中所蕴藏的资源,以自身专业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一方面借助文本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续写。比如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井底之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故事性文本,那只永远待在井底的青蛙,始终都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后来,在小鸟的点拨下,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如此巨大的世界,青蛙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如果青蛙再次与那只小鸟相聚,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呢?续编故事,是第一学段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既要依循于原始的故事,但又不能被完全束缚,为低段学生写话提供切实的表达平台。
第一学段的课文不仅优美,富有意境,同时语言表达的句式也极其经典,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内容、内在情感的解读进行文本细致品读,同时还需要关注言语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便于学生在模仿实践中内化句式,提升能力。比如一年级上册中的《四季》,在展现四季特点时,分别依托于“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和“雪人”,以统一、整饬的语句进行表达与再现,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在理解大意、感知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尝试选用这一季节中其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物,仿照课文句式写一写。事实上,学生语言能力从阅读、吸收、借鉴开始,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得到提升。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感想。”这就为基于儿童视角的第一学段写话指导指明了方向,只有真正以儿童视角关注学生生活,奉行“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