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如何做好重大民生工程融媒体报道

2022-05-30 10:48:04徐庆成
新闻潮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南宁民生受众

徐庆成

【摘 要】《南国早报》对2021年南宁地铁5周年的报道充分发挥想象力、策划力和创意力,通过手绘、数图、直播、H5等手段,将重大民生工程报道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加深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直观了解和探求,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关键词】民生工程;地铁;融媒体;创新

重大民生工程报道是主流都市报时政新闻报道的“重头戏”之一。融媒体环境下,主流都市媒体都十分重视重大民生工程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以此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021年,南宁地铁5号线开通,同时也是南宁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5周年。在这一重要节点,《南国早报》充分发挥主流都市报的优势,以媒体深度融合的驱动力,精心打造推出了“邕有地铁 美好生活——地铁改变城市”年度大型主题宣传。这组报道突破以往都市报在报道重大民生工程时单一的呈现方式,以全产业链深入解读的方式,通过报、网、微、端、屏,多维度立体展示南宁地铁建设给城市带来的蝶变,2021年12月28日以“1+1+2+新媒体”的模式重磅出街,即“24版的南宁地铁5.0时代纪念特刊+1个视觉版+2个新闻版+新媒体(3分钟视频+30秒短视频+客户端专业页面+电子书)”,积厚成势,社会反响极大。其中,发在《南国早报》客户端专题页面的《领航地铁未来 助力交通高质量发展》和《执守匠心精业笃行 致敬城市理想生活》两篇通讯,点击率突破10万+,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这是融媒体环境下,《南国早报》做好重大民生工程报道,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品质新闻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

一、融媒体环境下主流都市媒体新闻报道态势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对传统主流都市报带来巨大冲击。新媒体传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而以往主流都市报对重大民生工程的报道方式因过于规范而显得比较“严肃”,已经不适应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要求。因此,融媒体环境下,主流都市报如何做好重大民生工程报道是新闻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以纸媒为主的传统都市报时代已渐行渐远。随着5G、H5/VR、4K高清技术的不断发展,报、网、微、端、屏的媒体融合模式已成为广大受众“悦”读新闻的重要方式,这也是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大势。

从纸端到指端,从可读到读、视兼顾,从静态图文到动态视频、音频等,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优化报道方式和传播手段,满足受众对新闻的渴求。进而不断助推新闻传播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助力传统主流都市报生产出更多、更出彩的爆款新闻产品,增强自身的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南国早报》:立体、可视推出南宁地铁5周年大型主题报道

如今,媒体移动化、社交化、分众化已改变传统新闻平面化传播方式,尤其追求呈现给读者的新闻报道,體现可视化、立体化。在重大民生工程报道中,通过手绘、数图、直播、H5等手段,可以加深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直观了解和探求,改变以往这类新闻报道单一表达方式和“严肃”叙事的面孔,并充分发挥想象力、策划力和创意力,将报道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

(一)发挥想象力:巧用谐音双关,提炼先声夺人的报道主题

地铁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其建设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所以发挥想象力,提炼一个鲜活的、走“心”的报道主题来讲好地铁建设的故事,尤其考验主流都市媒体的报道创新水平。汉语中有大量的同音异形字,这就为新闻报道运用谐音双关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源。

2011年12月29日,南宁地铁1号线工程全线开工仪式在南宁市滨湖广场举行;2016年12月28日,1号线全线开通试运营。南宁地铁1号线是南宁市首条建成通车的轨道交通线路,也是全国民族自治区第一条开通试运营的地铁。

综合地铁建设给南宁这座城市带来的重大意义,在宣传主题提炼上,《南国早报》主动与主管部门、地铁建设单位对接,并成立南宁地铁5周年报道组,召开专题讨论会,展开头脑风暴充分发挥报道组成员的想象力。

众所周知,南宁古属百越之地,唐朝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更名邕州,设邕州都督府,南宁的简称“邕”由此而来。至2021年12月16日,南宁地铁5号线开通运营一期工程,至此,5条地铁织就了南宁城市地下交通网络。基于此,报道组结合南宁的历史沿革和地域元素等多方面的因素,最终确定“邕有地铁 美好生活——地铁改变城市”作为本次重大民生工程宣传报道的主题。因为南宁简称“邕”,“邕”与“拥”谐音异形,“邕有地铁”充分利用汉语言中异字同音、语义双关的特点,呈现出语言活泼、妙趣横生的修辞效果。而“美好生活”,则承载了南宁广大市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邕有地铁 美好生活”,八个字朗朗上口,巧妙地凸显了南宁的地域特点,在后来的宣传报道中,极大增强了主题传播的吸引力,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跟新闻标题对新闻的意义一样,精练、准确的主题是主题宣传报道的“眼睛”。可见,巧用同音(谐音)是宣传主题魅力、吸引读者的有效方法。

(二)彰显策划力:坚持“内容为王”,让报道同时抵达纸端和指端

南宁轨道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广西强首府战略“交通强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报道组在内容呈现上突出极强的策划力,坚守传统主流都市报“内容为王”的原创优势,从信息输出、视觉延伸、互动体验、人文关怀和主题纵深等多个方面下足功夫,同时运用新媒体,让报道“不止于纸”,以通俗化、纵深化和人性化的报道策略,实现传播方式的最大化。

1.表达通俗化,受众“悦”读更轻松

南宁地铁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取得了建设理念、施工工法、产品专利等各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如何将这些专业化信息化繁为简、化专为普?报道组通过发散性思考,准确切入报道视角,把受众比较陌生的工程建设过程转化为大众化的传播语言,提升受众的认可度,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会讲故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工程的专业技术知识,让受众真正看得懂、能理解。《铁军描绘邕水蓝 铁肩挑起急险难》《智解施工难题 列车穿城而过》《精雕细琢巧施工 毫厘不差建隧道》等系列报道,是记者深入建设一线采访后,以“沉浸式”体验报道南宁地铁5号线的建造施工过程、技术创新等内容,语言生动活泼且浅显易懂。

善用方式——创新运用视频,综合插图、动图、数据等元素呈现,让受众高效阅读。报道组精心制作的《邕有地铁 美好生活》视频,以纪录片的方式呈现,远景、中景、近景、全景、特写镜头自由切换,内容高度凝练,信息丰富、形象直观。3分多钟的时间里,快慢有节,张弛有度,精准把握视频节奏和品质,富有极强的镜头感染力。

同期,《南国早报》抖音号推出的《邕有地铁 美好生活》30秒短视频,场景设计通过《南国早报》两名女直播拿着24版的《南宁地铁5.0时代》纪念特刊坐地铁的体验方式展现。采取受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进行创新表达,让重大民生工程报道变得鲜活、灵动、有趣,增强了报道的“网感”。

纵览南宁地铁5周年系列报道,“1个视觉版+2个新闻版+24个版纪念特刊+新媒体(3分钟视频+30秒短视频+客户端专业页面+电子书)”浓墨重彩地呈现了南宁地铁5周年的高光时刻,在国内纸媒同类题材报道中独具特色。而以这样的策略和创新形式报道重大民生工程,有细节有故事,有广度有深度,新闻呈现更为立体、饱满。

2.蕴意纵深化,体现社会发展主题

基于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讲述工程建设故事,实现民众对发展成就的认同和共识,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尤其考验媒体的报道政治水平。

在这次主题报道中,《地铁五载 城市更美好——记南宁地铁开通运营5周年》一文,以跨版的方式全景回顾了南宁地铁的建设历史,站在南宁乃至广西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高度,生动反映地铁建设作为“国家工程、国之重器”的重要意义。本次策划的主题“邕有地铁 美好生活”的表述,将地铁建设的重大蕴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媒体人较高的政治站位、全局视野、纵深视角。

3.突出人性化,凸显媒体人文关怀

南宁地铁建设从一纸蓝图到五线并行,背后凝聚着一群人的辛勤付出。所以,讲述地铁建设背后人的故事尤为重要。南宁地铁5周年系列报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讲述地铁一线建设者“累并快乐着”的匠心故事。打通地铁建设的全产业链,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到施工单位等各参建方和一线建设者,挖掘他们在地铁建设中的艰辛付出、施工过程中的亮点,包括施工企业责任担当、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施工技术创新、以匠心筑造南宁地铁品牌,以及地铁一线建设者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故事等,报道地铁建设者的“小故事”与“大情怀”。通过这些故事来展现“邕有地铁 美好生活——地铁改变城市”的主题。

二是地铁给城市带来的巨变。报道从城市发展、交通格局、市民出行等各个方面,展现南宁地铁建设给广西首府南宁带来的巨变,反映出地铁建设给百姓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出色的版面,极大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眼球。

(三)激活创意力:手绘特刊封面,打造不一样的新闻产品

近年来,手绘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广泛运用到新闻报道中。融媒体环境下,报纸版面使用手绘形式呈现,可以使新闻报道版面的形式更加丰富,新闻信息得以通过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传递给广大受众,同时增强新闻报道版面的艺术性和贴近性。

作为一个标志性符号,南宁地铁从一纸蓝图到五线并行,创造地铁建设的多个创举。如何用一款新闻产品来表现过去5年南宁地铁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巨变?报道组在讨论时认为,当前新闻传播大环境下,单纯的数字表格、文字描述已经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的新闻阅读习惯,而将手绘运用到特刊封面中是很好的创意和大胆的创新。最终,报道组为手绘封面定下两个原则: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要能引起受众共鸣。

从1号线的青秀绿,到5号线的邕水蓝,设计人员撷取了青秀山、邕江、国际会展中心、朱槿花、地王国际、一列地铁穿城而过等诸多重要元素,纳入手绘的特刊封面中。整体构思巧妙,色彩鲜明,彰显了主题内容的含金量,凸显了版面语言的设计张力。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引起极大社会反响。这是《南国早报》报道重大民生工程的一次创新性表达形式,也是广西在此类主题策划报道中,媒体首次采取手绘方式呈现的特刊封面,可谓匠心独具。

三、思考与启示

未来,高品质的新闻报道将向着更多元化的方向融合发展,从内容呈现到形式表达都会更加鲜活。融媒体环境下,主流都市报媒体报道重大民生工程,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用生动的方式讲好“严肃”的事。

(一)打破常规思维,创新传播方式

这次主题报道紧扣重大节点,将同一主题内容,以“全产业链、纵深式组合报道”的新形式,自上而下、由表及里全面展开,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报道的广度与深度,强化报道的阵势,以创新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可视化呈现”提升传播效果

在这次主题报道中,记者兵分多路深入一线采访,为打造优质原创内容夯实基础。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利用数据、文图、3分钟“纪录片”、30秒抖音短视频等多种元素,配以融媒体矩阵包装,增强“屏”端冲击力,让重大民生工程报道显得更加灵活、更有“看头”。

(三)提升贴近性和服务性,增强与读者互动

这次主题报道24个版的纪念特刊中,“南宁地铁大事记”突出便民服务指向性;《穿越城市的力量 铸就邕城新格局》以跨版的形式呈现南宁5条建成通车的地铁线,配上各条线的标志性配图,并详细罗列了各条地铁线的每一个地铁站点,既突出受众视角,让服务信息真正落地,又在无形中增强了新闻报道与读者的互动。

(四)打通与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融合渠道

早在本次主题报道策划之初,报道组就积极与南宁地铁建设的主管、参建各方积极沟通联系,同时深入挖掘工程建設背后的故事,不断丰富报道内容。而“1+1+2+新媒体”的全媒体立体全方位的输出,为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新闻产品,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重大民生工程报道中,主流都市媒体在顺应融媒发展中,可以凭借自身品牌影响力、公信力和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守正创新,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大做强主旋律宣传,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1).

[2]赵嘉宾.践行“四力”要求,做好重大主题报道[J].新闻战线,2022(9):88-90.

[3]杨大维.新闻报道角度选择的创新表现:以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作品为例[J].新闻传播,2018(13):74-75.

[4]陈栋.如何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J].传媒,2017(3):36-38.

(编辑:黄佳君)

猜你喜欢
南宁民生受众
想你的风吹到了南宁
歌海(2024年2期)2024-06-06 05:54:00
数读南宁
中国火炬(2022年11期)2022-11-19 03:32:20
眷恋南宁
歌海(2021年6期)2021-02-01 11:27:18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今天写什么之『南宁的雪』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