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晨曦
在小学阶段,阅读可以使学生学习原作者的写作方式与情感思想,而写作则是将最后的学习成果逐渐转化为自身的情感思想。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不可分,一脉相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做到以读促写,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在阅读中逐步得到提升。
一、培养阅读兴趣,形成写作思维
在小学阶段,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拥有思维跳跃、活泼好动等生理特点。作为小学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兴趣方向,将其注意力转化至阅读书籍中,向学生说明如果想要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就需要阅读书籍寻求答案。兴趣是学生阅读最好的途径,兴趣也是快乐阅读与写作的重要部分。学生在书中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触文字,了解写作初步结构。
在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使学生在课外生活中了解阅读的魅力。教师需解释自然现象的由来,告知学生满足好奇心的最好方式便是阅读,文章能解决部分生活猜想,阅读能为生活点亮色彩。课后,语文教师还可以布置一项作业,用自己的话复述或者用看过的文章讲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生在接受这种信息后,会有意识地利用书籍满足个人好奇心,完成阅读与写作的初步链接。
阅读兴趣的形成势必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思维,在兴趣中感受世界的美好,文章中的句子与词语也会无意识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当遇到相同的写作场景时,文章中的句子与词语就会是学生写作的底气,而学生的写作思维也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
二、培养阅读习惯,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这一习惯的养成对其之后的语文学习乃至一生都将有深远的影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在课堂中阅读的书目始终是有限的,课外阅读量才是决定阅读习惯的核心因素。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书籍时养成“随读随记”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籍时,及时摘录遇到的好词好句,将课堂学习的优秀文章及时储备,这些都是之后写作的良好素材。
例如,学习部编版語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自然景物的书籍,进行素材积累。作为教师,首先可以分享相关书籍,并将描写自然现象的优秀文章、句子、词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好的词句带给读者的美好感受。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相关书籍,并将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录下来。最后,在写作课程上教师可以设定具体情境,要求学生用积累的文章词句进行仿写,将积累的素材有效运用。
阅读的过程是一直积累的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更像是一个“好文章推荐官”,将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书籍与优秀词句分享给学生,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写作素材。
三、提高阅读质量,结合实际写作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阶梯”的质量却因各种因素有好有坏。这时教师就应该严控学生阅读书籍的质量,审核文章中的图片、文字后,再推荐优秀书籍以供学生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在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这一课时,教师的课程设计思路应有所转变。在学习本单元写作课程之前,教师可以推荐小学生阅读《老人与海》《宋庆龄童年故事》《名人传》等名著,这些不单是描写人物的书籍,也是表达人物正向情感思维的优质文章。在正式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阅读书籍中描写人物情感的场景,并抓住重点进行详细补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遇见的人,这个人可以是学生的父亲母亲、亲戚朋友,也可以是上学路上遇到的警察叔叔、路人等。只要是对学生起到正向影响的、在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都能成为学生作文中的主要素材。这种写作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阅读书籍的质量,也能确保学生的作文不脱离实际,以事实为核心。
写作就是为传达生活中的现象与场景而存在的表达方式。怎样传达正能量的情感与思想,需要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双能发现真善美的眼睛,有一双能主动记录感人事迹的手,二者缺一不可,以此达到传播正向能量的写作目的。
四、建立阅读环境,举办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小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全面发展。而语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则是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去进行阅读提升。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基础也是核心。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进行阅读小比赛,以丰富小学生的阅读活动。在教学活动日复一日地熏陶下,小学生的阅读环境逐渐形成。其阅读能力也会随着时间逐步得到提高与完善。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举办一项有关回忆小学生活的语文活动,活动形式以分享小学阶段中阅读的优秀书籍与文章为核心,并以讲评学生小学阶段中有意义的阅读行为与优秀文章为目的。教师应告诫学生小学语文生涯的结束,并不意味语文学习的结束,阅读环境也不能在此终止,而应该将阅读环境与氛围扩大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后的学习与成年之后的工作里一直保持阅读的习惯,达成学习语文的目的。
阅读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点工作之一。
五、建立阅读思维,鼓励个性发展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学生的阅读思维与习惯也备不相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学生的童真与快乐。教师要审核文章,确保不让浑浊、麻木的思维影响学生,以达到语文阅读与写作教育的初衷。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课程“形形色色的人”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典型实例描写人物的不同个性。学生在学习第五单元课程时,也认识了小嘎子、刷子李等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些文章证明文章个性与人物好坏并存是一种合理的现象,重要的是家长与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客观思考,怎样客观看待故事与生活中的人或事。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书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领域。语文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可以积极与家长说明,教师推荐的书籍从来都不是学生阅读的必选项,这只是学生阅读众多选择中的一个选项而已。学生更应该在阅读中找到目标,完成写作积累。
鼓励学生阅读个性的发展是一项长运的工作,因为这项工作要保证学生家长愿意辅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阅读领域。教师的任务是建立学生与家长的双向沟通,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需要有充足的准备与决心鼓励学生阅读个性发展,建立良好的阅读思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阶梯”的质量由写书人决定,维护“阶梯”质量的工作则是由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达成,这是一条无形的路,教师唯有以读促写,才能帮助学生不断提升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