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

2022-05-30 16:01许若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花果山老井井口

许若齐

好像是执意要为愈加嘈杂的城市留下一缕悠悠远远的古韵,为愈加浮躁的人们留下一抹日渐湮没的旧梦遗痕,一口老井依旧踞伏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一隅,悄悄地对峙着林立的高楼、五光十色的广告、飘忽迷离的霓虹灯光。把一个农耕时代的乡村符号,化为城里一道古拙的风景。

究竟是何代何年何人掘了这口井,已无从考据。人们只能从青石砌就的井口条条深凹的绳印里,推断它已“垂垂老矣”。一句谆谆告诫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了一代又一代:可不能朝井里吐唾沫,否则要烂舌头的。

当年老井的背后,是一片起伏不大的山冈,上面种满了桃树李树,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山”。一条青石板路弯弯曲曲,连接着老井和山边的几户人家。竹林掩映着黛瓦粉壁,院墙环绕,葛藤萋萋的墙头上,探出几节梨枝,时不时地能听到里面传出的几声鸡鸣狗吠。春雨霏霏的时节,很有点“雨打梨花深闭门”的意境。门有时也会“吱”地开了,一位撑着紫红色油纸伞的女子提着桶慢慢走出来。井边湿漉漉的,暗绿色的苔癣让人担心她会不会掉到井里去。

老井的夏天要热闹得多,特别在月朗星稀的夜晚。捶衣声、女人的嘻笑声,伴着四周响成一片的蛙声,一直要共鸣到月上西山。接着是男人穿着裤衩在井边肆无忌惮地冲澡,一边打着肥皂,一边说着城里发生的大事小事,一桶水从头浇到脚,完了凉凉爽爽地回家。木制拖鞋的踢踏声,渐渐消失在月光浸润的石板路上。

我们一伙毛孩子,是老井的最后光顾者。那正是桃熟的日子,枝条上满挂着的水蜜桃又大又甜,很是诱人。我们在夜色中潜上山,直奔白天瞅好的那一片桃林,在大月光下做起了孙猴子的勾当。一个个吃得肚圆胃胀,但也浑身奇痒无比。于是便溜到井边冲洗。也怪,这凉冽的井水真有止痒之效。舒服了,有人在策划明晚的行动方案,有人轻轻地哼起来了:“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我趴在黑洞洞的井口朝里面探头探脑,澄清平静的水里,落着一个圆滚滚、金黄黄的月亮。“嗵”,一只井壁之蛙落水了,把一汪水搅得碎金一般。

斗转星移,多少回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老井周边的一切已沧桑巨变,连“花果山”上也遍布着比肩相望的楼房。好在老井还是“别来无恙”,几次大的城市改造中居然毫发未损,只是它原先置身的僻静城边,变成了热热闹闹的城中心。在喧嚣的滚滚红尘中,更显得野趣盎然,神闲气定。与那条仿古而又时髦的老街相比,多了一份无言的坚守。井中那一泓不曾干涸的清水,似明亮的眸子,不为所动地注视着那一圈同样默默无语的天空,表现出一种于时光之上的超然。

有意思的是,老井并不孤独,落寞,寂寥。即便在寒霜满地的冬日,老井边提水洗浣的人还是源源不断,大多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问他们:家家早都装了自来水了,还要楼上楼下甚至大老远地跑到井边来做啥?众口一词的回答是:水好。老井的水确实是好,冬暖夏凉,卫生环保。但我又不太满意这样的诠释。这是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固守、一种怀旧情愫的荡漾?我担心没准哪一天人们会把它视为文物,在边上建起一个亭,围一道栏杆,立一块碑,上面刻些半文半白、无从考证的文字,引来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旅游者。

正胡思乱想着,井边的人也走尽了,我悄悄地靠近,伸头往里面窥去,啊,幽暗的水面上,是一张大大膨胀了且又松弛的圆脸,两边是微霜的鬓发。那个瘦弱、稚气未脱的少年哪里去了?我不敢、也不愿多看几眼,匆匆跑下井台。在好几米开外了,却又鬼使神差地撿了块石头朝井中扔去。极短促的“咕咚”一声,一切又归于平静。

(常朔摘自《黄山日报》2022年8月3日 图/雨田)

猜你喜欢
花果山老井井口
院子里有一口神奇的老井
问月
140MPa井口压裂四通管道冲蚀分析
假如我是孙悟空
家乡的花果山
CO2驱油系统的井口预警系统设计
气田开发试采井口流程探讨
井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