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治思想浅析

2022-05-30 10:48司念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学儒家

摘 要: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仁政”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以德治国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漫长的历史中,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说和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儒家思想理论的研究和利用,对完善我国现代文化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 程朱理学 三纲五常 经世致用 法制建设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05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

儒学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孔子创立的学派,他是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各种思想流派交流融合发展。孔子提出“仁”,要求统治者理解人民的感情,反对任意的惩罚和暴政,促进对他人的广泛理解和考虑,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的可持续性。先秦儒家讲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思想,即根据周礼制度纠正社会阶级秩序的混乱。此外,孔子还提倡“以德治国” ,要求统治者珍惜人民的权力,用“德”教育人民。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儒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在早期战国,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政治变革大为得势,思想阵地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捍卫孔学的孟子,著书立说,批判各家,参与争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和以德治国,进一步发展成为“仁政”“以民为本”和“性善论”。在仁政说方从表面上看,孟子主张使人民“有恒产”,建立制度,使人民拥有固定资产。这个想法是为了平均税收,减轻普通人的负担。孟子主张政治要以民为本,他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等于是说国家可以改变、统治者可以改变,人民不可以改变。这是时代的卓越见解,也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提出了“性善论” ,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仁政以“性善论”为基础。这样,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其成为当时一个突出的思想流派。

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生于孟子之后,不仅继承了儒家传统,更融合了其他哲学传统,他提出了“性恶论”,他主张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经过后天的学习,知礼仪,懂礼貌,学家教,才会逐渐变成没有缺点的善人。他提出的观点要比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更具批判性,所以一时成为当时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如道家、法家和墨家(庄子、商鞅、墨子等)的思想,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使之为己所用。他在政治思想上,坚持儒家礼治的原则,关注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提倡经济发展与礼治相结合。以礼为本、德法并举、德主刑辅、礼义教化与法律强制相辅相成,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对儒家德治思想的创新发展。

西汉初年,由于战国末年长期战乱,农民大量流亡,经济衰退,国库空虚,生产力十分低下。针对这种情况和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安息于民”的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力,巩固统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老思想在西汉初期盛行起来,成为统治国家的主导思想。黄老思想属于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放松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在西汉初期国家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在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大而有力,这为封建统治的稳定创造了前提条件。为了保持大团结的局面,必须建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有利于君主专制的道家和法家思想,改造了儒家思想,发展出“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理论,汉武帝提出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提出了作为董仲舒儒家思想基础的“天人感应”理论。他提倡“君权神授说”,为专制君主的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仁、义、礼、智、信”为行为五原则,这五个原则本称作“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条原则被称作“三纲”。三纲五常在后来被用作统治封建政权的重要工具,这些理论客观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后来,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代的儒家思想逐渐不能维持意识形态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和发展,佛寺和道教在全国的普遍兴建,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危机。为了复兴儒学,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继续探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儒学体系得到了补充和新发展。

南宋时期,理学发展兴盛起来。前期主要有二程,之后有朱熹,主要观点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是万物之源,“理”居第一位,“气”是第二位的。南宋时,有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烦琐方式表示不满,由此诞生了实质为主观唯心主义的陆王心学。南宋的陆九渊的主要观点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是道”,即心是天地的本源。他提出“发明本心”的方法,认为“求理”是为了内省,这与朱熹的认识方法相矛盾。明代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是心理理论,心就是理,就是原则;人生来就有良知,只要克服自私的欲望,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人。以程朱宋明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得思想界显得保守而陈旧。

在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情况下,商品经济文化盛行,传统道德价值观受到冲击。明末清初的思想界有识之士发起了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李贽反对宋明理学,反对思想的绝对权威,主张人格的自由发展,主张“万物生于二者” ,批判“天理”的宋明理学,动摇了“维持正义、消灭人欲”的理论基础。李贽的思想冲破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人民思想解放。王夫之系统地批判了宋明理學,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颠覆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黄宗羲从根本上否定了沉浮的伦理纲常,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包括言论自由等。顾炎武强调“治天下为用”的实践知识。他主张学术研究与社会问题的处理相结合,以扭转晚明学风不切实际的局面。他提倡“实学” ,是为了批判宋明理学,反对绝对君主制政治。明清时期的批判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绝对君主制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开始对孔子和儒家政治思想作正面的清理和公开的批判,以孟子的“民为贵”思想为中介,论证儒家的仁政、王政,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治制度近之”。公开批评孔子的政治活动和思想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维新派认为,儒家的六经都不是经书,而把孔子整理六经看作孔子提出富强鲁国的改革理论,所以维新派一直认为六经不是经书而是改革政治的策论。维新派认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最大弱点是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绝对君主制的拥护、支持,他们把儒家政治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启蒙运动的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国的思想在人民心中扎根。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对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了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力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思想,并与封建崇古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威权迷信的同时,对以孔子和儒家思想为代表的维护威权体制的旧礼仪和道德发起了攻击,树立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

国民党统治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宣扬儒家思想,提倡“新生活运动”。其目的之一在于加强集权,为国民党的独裁服务。而同时,接受马克思主义、借鉴苏联模式的中国共产党,提倡民主科学,主张抛弃“三纲五常”“繁文缛节”的封建主义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方针,成为今天我们对待全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总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主张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开放;一方面继承古代人民留下的先进的智慧经验,一方面又抛弃古代留下来的思想糟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们一方面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知识经验,一方面传承古代优秀的文化,抛弃封闭守旧的落后文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大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知识的力度,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频繁,加大了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力度。

二、对儒家思想应持的态度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而且要批判地继承。我们应该吸收和利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价值原则。对于其中的一些内容可以从封建思想的核心中提炼出来,提炼出对今天的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元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舟也;民者,水也”,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的“以人为本”,“人”所指的不是人民,也不可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今天,如果我们摆脱了它的封建内核,我们就可以从人民当家做主的角度,把古代的民本思想变成“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被否定和摒弃。如女性的“三从四德”观、女性的“七出”、“女人不能做官”以及“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观,这些传统的封建伦理思想会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一味守旧,不懂得变通,以至于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儒家思想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在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尤其是儒学复兴热中,充分认识儒家政治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的统一性与斗争性,对于文化传统的扬弃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明千百年来不间断地传承着,其政治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传统的深刻影响。专制统治时期的民本思想虽然侧重于统治人民、利用人民,有时甚至愚弄人民,但其合理内核是不容否认的。儒家思想在道德修养、人生信仰两个层面上为人类提供了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资源,这都是我们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修德养善和保国卫民都是我们应该在传统封建理论中继承和学习的。

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从未出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观念,并非偶然。从历史上看,作为拥有最高权力的皇帝,本身的欲望也是无限的,皇帝的腐败也是绝对的;同样不可避免的是,整个官僚机构都会腐败。因此,儒家思想家“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理想一旦付诸政治实践,大多面临碰壁的窘境。因此,在一个专制制度下,权力越大,欲望的约束越少,对社会的伤害就越大。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处于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帝本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权力系统能否顺利运行,所以皇权腐败往往成为整个权力腐败的起点。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治理境界是“天下为公”。当皇帝的行为越出儒家设想的政治轨道而恣意妄为,并与他们发生冲时,代表道义力量的儒生则往往首先成为掌握至上权力的专制君主杀戮的对象。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缺乏法制与民主意识。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政治伦理在官方话语体系中一直是维护社会不平等现实的理论基础,是为“家天下”专制特权进行强力辩护的工具,愚弄、奴化和奴役普通民众的利器。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信条,是儒家留给封建统治者的政治秘诀和治国“妙道”。儒家所谓“民本”思想出发点都是基于统治者的利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仅仅实用于平民阶层,统治者则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显然与今天的民主法治是背道而驰的。权力受到限制的程度是衡量社会和政治文明是否进步的标志之一。现在,一些官员禁不住钱权诱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部分中国人还没有从儒家传统“权力神圣”的政治伦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没能认识到“权力导致腐败”这一铁律。所以我们更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健全防腐制度,从而更好地杜绝这一系列的有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为。

中国古代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数量丰富,内涵广泛,古代典籍、传统美德、传统节日等都是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而这些宝贵的经验与财富,有些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有些已经或正在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吸收借鉴,我们要好好地加以利用和传承。当然,我们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有选择地继承传统,抛弃腐朽落后的文化,比如封建迷信、重男轻女等,要坚决予以批判。这样才能深刻领会古今中外文化思想的异同和价值取向,吸收借鉴全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成就,为我们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日美《近三十年儒家政治思想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 陈梦怀《从儒学角度浅谈中国古代政治的“民本观”——读〈儒家政治思想研究〉有感》,《商业文化》2010年第8期。

[3] 王磊寧《孔孟伦理政治思想研究》,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4年。

[4] 李旭然《王安石政治思想研究》,西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5] 宋清员、汪德荣《权力的四张面孔--基于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视角》,《理论导刊》2014年第11期。

[6] 黃文奇、宋明儒学《「良知/知觉」之辨研究》,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学位论文2008年。

[7] 于华、叶适《君王思想研究》,《安徽文学》2008年第8期。

(司念,1986年生,男,汉族,河南荥阳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儒学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学交流在路上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