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源
以《史记·大宛列传》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史记·大宛列传》的史学研究价值。研究综合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总结法,《史记·大宛列传》作为司马迁《史记》的组成部分,不仅叙述了西汉、西域及匈奴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也记录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李广利征伐大宛的历史事件。《史记·大宛列传》不仅展示了汉朝与大宛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和价值,同时也展示了古代西域历史之间的关联及文学价值。从史学研究层面来看,《史记·大宛列传》记录与大宛国有关的历史事件,且反映了当时大宛国的政治斗争以及西汉和大宛王之间的政治斗争,对后世史书的体系、思想意识和作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大宛列传》概述
西汉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大宛列传》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史学著作,主要记录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李广利征伐大宛这两个核心事件,并叙述了当时西汉、西域及匈奴三者关系的发展演进历程。《史记·大宛列传》共分三卷,记录了大宛王族传记28篇,有着极其重要的史学价值。
通过研究司马迁所记载的大宛历史事件及史学研究价值可以发现,汉代汉民族已经开始主动向西域寻求和其他民族进行交流的机会,而这些西域国家也有着与汉民族相同的文化传统。汉民族对西域文化的认知并不局限于中原地区,还存在于中亚地区以及南亚地区。这些文化相联系的区域孕育着丰富的历史资源以及历史人文特色。研究汉代历史与西域历史的关系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历史文化的交流,进而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大宛古国在西汉时期作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秦汉之际,丝绸之路上的众多国家曾经历过贸易的繁盛时期,贸易活动也随之频繁。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交流,同时也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史记·大宛列传》的重要性
大宛国史对两汉文化产生的影响和价值
大宛国与汉朝有很多交流活动,这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西汉初期,“西汉遣李广入大宛及汉朝使者,使大宛与秦方师”(《史记·秦始皇本纪》卷三),这种频繁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对当时的大宛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汉时期大宛使者进献葡萄为贡品,“汉武帝至始中四年至十七年,大宛献葡萄三百斤”“汉武帝初十年大宛献葡萄一百五十斤”。“使者进献”是汉宣帝即位后首次遣使者从西域地区给“大宛王赐礼物”,但“赐”并不表示一定要与大宛人合作。《汉书·西域传》中提到过“大宛使自西域还受大宛献‘玉帛二千石及黄金十斤”。也就是说当时汉朝与大宛国之间关系很好(当时汉朝与大宛之间是相互贸易和经济来往所形成的关系)。经过西汉时期汉朝和大宛两国频繁友好的交往以及相互通商,对进一步发展汉蒙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由于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乃至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后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都是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
与古代西域史形成关联
从史籍的角度看,关于大宛国境内的民族源流,最早的记载是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在《梁书·西域传》中记录了天山南北地区的古称,其中“大宛为大宛都尉”。《梁书·西域传》亦载:“有西南北道。”后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传入中原地区,西域各国之间开始相互往来和文化交流。公元3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政治力量的加强和军事实力的提高,西域各国开始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的贸易往来,并将大宛作为双方友好交往、合作,共同抵御外敌的纽带与基地,从上述《大宛列传》记载也可以看出。这些民族源流以中国史籍中的记载为准,主要有四个特点。其一,地理距离遥远;其二,国境内和西域各国往来频繁;其三,文化上相互影响较为明显;其四,历史背景中民族源流较为复杂。
《史记·大宛列传》的学术价值
《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大宛国历史事件,因为当时匈奴人在西汉活动十分频繁,对于其的记载也十分详尽。但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宛之后,汉朝政府再次派使者向大宛王请降时被拒绝,并声称不能接受汉朝所赐予的礼物。在这一方面,《史记·匈奴列传》虽然也有所记载,但是并不全面,而《史记·项羽本纪》中并没有将项羽称为“大宛之王”的人写入史书中。所以在《史记》中也没有记载刘邦与大宛的关系。而《史记·汉武帝本纪》中所记载的汉代匈奴史实为“匈奴八十一人”“以今上九百余岁”。因此说,“司马迁将《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为汉帝国与匈奴时期之人及相关事件所记。”
《史记·大宛列传》对后世史书的影响
史书体系
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采用“纪”与“传”相结合的形式,“纪”是指记载政治地位、历史沿革等情况,而“传”是指记载历史文化与外交关系的文件。《大宛列传》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清晰,内容不仅涉及大宛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动向,还涉及大宛国与其他民族的历史渊源以及汉朝与大宛之间的联系等重要问题。正因为有司马迁及《史记》起到的文献记载作用,才使得大宛从东汉开始与汉朝缔结了友好合作关系而逐渐强大起来。
中国传统的史书是古代帝王与臣民世世代代使用的一种记录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记载工具,与其他国家的史书相比,我国史书具有独特之处。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有自己独立的史书,如《史记》“大宛列传”“东征西讨”时期的史书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史记·大宛列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尤其是其记载了当时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有较强的纪传性和史料性。
思想意识
《史记》对西汉末期至西汉初期历史记载的思想意识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司马迁在讲述《大宛列传》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时提到:“大宛诸人多不习语言,或不能言。”“大宛诸人虽能言,其用言不能言者极少。”“大宛诸人皆能言,然不能言则止,语之不精而不能言则亡”等,体现出汉代部分学者在思想意识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也”,《史记》以“史”为纲反映各民族、各国家间之间交往、政治关系这一宏大主题。而《大宛列传》在司马迁笔下以“史”为纲,体现出“史学家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历史眼光和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待历史问题所体现出的强烈的历史人文关怀。《史记》作为一部“紀传体”史书,其记载的历史事件以及英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色。
历史作用
《史记·大宛列传》是中国第一部完整记载大宛民族历史情况的史籍,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大宛历史事件,以其丰富的史料证明了大宛游牧民族与汉朝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汉朝与大宛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通过司马迁所著《史记·大宛列传》,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宛历史情况是怎样的,大宛为西汉王朝属国的一部分,是西汉时期汉民族与外族之间的一种交往历史。大宛与汉朝的关系是两国间政治、经济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以政治联盟为基础而建立的。大宛与汉朝的沟通交流,是汉民族与其他民族间政治关系的典型代表。大宛还与“乌孙”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这与我国古代史料记载的“乌孙”并不相同,也可以说司马迁笔下的汉民族与乌孙民族间的友情并不矛盾,这是由于民族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民族间关系的不同,从而在《史记》中留下了丰富而又具体、真实而又有说服力的大宛国史料,这些材料都对我们研究古代史学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史记·大宛列传》重要的史学价值
《史记·大宛列传》反映了西汉和大宛王之间的政治斗争
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在位期间,曾下诏对匈奴和乌孙实行和谈。但在秦朝末年,由于秦朝内部的分裂,国内各大势力之间相互勾结,造成了两国关系的紧张,并由此引发了“秦末天下大乱”。西汉王朝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建立和巩固了汉朝与大宛地区在西域南部和东部的联系。汉高祖刘邦以“平叛”为名出兵大宛,击溃了西域各部的反叛势力,统一了西域大部分地区,统治中原地区长达四百多年之久。大宛历史上一直是西汉统治体系内最强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随着西汉王朝逐渐衰败,西域地区也开始出现各种变化,由大宛把控的西域地区开始与汉朝在和平状态下进行贸易往来。随着西汉王朝逐渐衰落以及匈奴等国家不断对西域进行渗透控制,使得大宛与汉朝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大宛王作为傀儡政权的基本情况
《史记》中有《大宛列传》五篇,其中“大宛王之国”一文中记载了大宛王从汉初立到东汉前期大宛国的基本情况。这说明了汉初出现了一个统一大宛和西域各地大宛国之权相斗争的局面,在汉初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张骞通西域的基本情况,以及汉朝派张骞出使西域期间所立大宛王之事。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大宛的政治斗争
《大宛列传》记載,大宛王多次请求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均遭拒绝,最后只能向王莽低头承认大宛王位,让大宛继续在汉朝统治下做王。《大宛列传》还记载了王莽对大宛宣战的过程,天凤元年(14)五月,王莽率大军攻入西州郡治(今乌鲁木齐),杀大宛王等人并掠走西州郡的土地。第二年(15)六月六日,王莽乘汉军大胜之机攻入西州郡治(今乌鲁木齐),大宛王等及家属数千人被杀或者逃亡到边境地区。这一事件记载了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王莽将西汉灭亡。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汉朝和大宛王之间的文化交流
为了加强汉朝与大宛之间的联系,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如大宛境内出产铜钱、铜器、铁器、陶器等,而汉朝则出产丝绸。《史记》载,“大宛王以产铜为业”“汉武帝时(104)置大宛通使”等,也有大宛王以铜为业之事。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汉朝与大宛还相互学习对方的文化。如大宛王曾经带回了铜镜,而大宛人则会用青铜制作不同形式的人物头像;大宛王也曾与汉朝人交换带回丝织品;大宛还留有大量古文字作为自己的原始文字,书写在铜镜上。
《史记·大宛列传》记录了历史上大宛国的相关历史事件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公元前122年,大宛使者向汉武帝报告大宛国“有二王”,因为当时大宛国的首都正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因此武帝下令派遣张骞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史书记载,张骞首先到达的地点就是当时西汉时期的西域诸国之“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大宛国。而这次出使大宛之行,张骞一路上对当地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记录,这为后来汉朝与西域诸市通商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的内容来看,除了对张骞两次出使大宛做出明确记载之外,还记录有大宛境内发生过许多次的与汉朝有关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匈奴和乌桓交兵后,匈奴主动向汉朝求救;公元前103年汉朝派大宛国使团去西域时,大宛国出兵攻击汉军;公元前138年,汉军两次攻破月氏城,月氏人被杀;公元前119年冬,匈奴单于再次来攻汉朝,经过周密部署,汉武帝下令卫青、霍去病率领十万击退匈奴,自此匈奴十七年不敢再犯。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发展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扩大汉朝边境领土的范围和增加了同大汉帝国外交范围之内的关系等相关问题,汉王朝派张骞出使大宛国多次对其进行考察。通过《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的这些历史事件可以大致勾勒出当时大宛国的相关历史和文化特征。此外在此之后还记录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如关于匈奴和乌桓战争、关于西域诸国与汉朝发生的各种关系、作为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形成等,这些都被记载在了《史记·大宛列传》中。
研究历史需要很高的艺术修养,而这些历史知识不仅要靠人们长时间的积累,更需要保持一种严谨与努力的态度。如果没有扎实的研究和认真对待的方法,很难获得所需。并且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的相关历史知识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这种联系不仅能更好地考察该地区的历史情况,同时也能够对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要注意研究内容与当前时代相适应,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走向,并且为以后开展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佳.凿空之功与逢君之恶——张骞功过评说与《史记·大宛列传》的若隐不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03):119-128.
[2]孙闻博.《史记》所见“匈奴西域”考——兼论《史记·大宛列传》的撰作特征[J].西域研究,2019(04):28-40+143.
[3]张旭.再探《史记·大宛列传》的史学研究价值[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04):32-36.
[4]刘进宝.“西城”还是“西域”?——《史记·大宛列传》辨析[J].中国史研究,2017(04):201-205.
[5]张虎安.试觅西汉“丝绸官路”上首次启用的官颁新铸白色金币——以《史记·大宛列传》为中心[J].秦汉研究,2016(00):88-96.
[6]王文光,尤伟琼.从《史记·大宛列传》看汉王朝对西北民族的治理及对中亚、南亚民族的认识[J].学术探索,2013(02):69-73.
[7]张福龙.谈西域史地文献叙事语体特征的变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28(03):36-40.
[8]李德锋,鞠星.论明中叶唐顺之批选《史记》《汉书》[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1):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