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舟莱 王晓平
那年12月初,杭州降温了。孩子们自然地讨论起“冬天是不是来了”的问题。
晨晨说:“冬天没有来,因为水没有结冰。”
鱼鱼说:“现在没有下雪,下雪了才是冬天。”
成成说:“青蛙找不到了,蚂蚁、蜘蛛、菜叶上的小虫子也找不到了,说明冬天到了。”
昕昕说:“我们都穿棉袄了,那就是冬天来了。”
辰辰说:“我奶奶说立冬了就说明冬天到了。”
听了辰辰的话,孩子们纷纷问道:“什么是立冬?”“什么时候立冬呢?”
这时,教师解释道:“立冬是一个节气,我们可以去查日历,就知道什么时候立冬了。”查了日历,孩子们才知道“立冬”已经过了,不过孩子们发现,过几天就是“大雪”节气了。顿时,活动室里一片欢呼声,好多孩子激动地抱在一起,喊道:“要下大雪啦!要下大雪啦!”“我要堆雪人!”“我要打雪仗!”……
要不要让孩子探究“大雪”节气
孩子们对“大雪”那一天充满了期待,班主任杨老师觉得,可以顺势让孩子们探究一下“大雪”节气。但孩子们的兴趣点是气象上的下大雪,而不是节气“大雪”。所以,杨老师很困惑,要不要让孩子们探究“大雪”节气,怎么探究?杨老师把她的困惑带到了年级组教研活动中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李老师觉得,孩子们的情绪已经非常高涨了,这时候如果教师不作任何回应,可能会错过教育契机。张老师认为,孩子们的兴趣在气象上的下大雪,与节气“大雪”不是同一回事,而且按照杭州的实际情况,“大雪”节气一般是不会下雪的,如果生搬硬套让孩子探究“大雪”节气,不太合适。冯老师则认为,节气离孩子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春天花开,夏天虫鸣,秋天落叶,冬天结冰,这些孩子们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只是我们没有把孩子们的感受与传统节气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探究节气,其实就是探究自然界随着季节变化的规律,与我们幼儿园野趣课程的理念非常契合。杨老师也觉得,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观察自然现象累积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帮助孩子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民族自豪感是幼儿园教师的责任。俞老师认为,节气体现的是气候与气象的变化,气候、气象是孩子可以感知的。他们虽然把节气“大雪”与气象上的下大雪混为一谈,但气象上的下大雪与节气“大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气温低,我们可以从气温入手,支持孩子进行探究。“可是,如果‘大雪那天没有下雪,孩子们会很失落的,怎么办?”美美老师有点担忧。“那不正是孩子们要探究的问题吗?借此契机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节气与气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叶老师说。
教师们表示赞同叶老师的说法。当实际结果与内心的期待不一致的时候,孩子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正是支持孩子深入探究、解除内心困惑的好时机。
最终,大家认为可以让孩子们探究“大雪”节气,支持他们观察、关注“大雪”前后周围事物的变化,包括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
回到班里,杨老师便带领孩子们观察、关注周围的事物发生了什么变化。那几天,孩子们经常在一起议论:“我发现我家所在的小区里有很多人家的阳台上挂着自己做的酱肉和酱鸭呢。”“我奶奶做了很多腌菜呢。”“我发现有些树上的叶子快掉完了。”“我看到小草变黄了。”“气温变低了,我们要多穿些衣服。”……
“大雪”没下雪
12月7日,孩子们期盼的“大雪”节气终于到了,那天气温是7℃~16℃,没有下雪。孩子们很失落,很多孩子问:“为什么今天是‘大雪,却没有下雪呢?”
有些孩子猜测:“因为我们在南方,南方很少下雪。”“因为我们这里冬天不是很冷。”“因为空气太热了,小雪花飘到半空时就融化了。”“因为雪花都去北极了,北极才有冰天雪地。”
杨老师认为,孩子们对“大雪”为什么没下雪有探究兴趣,教师应从哪个点入手引导孩子探究呢?杨老师再一次把问题带到了年级组教研活动中。
余老师说:“其实,很久以前杭州在‘大雪节气前后也会下雪。但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现在杭州的冬天就很少下雪了,我们可以从全球气候变暖这个点入手,引导孩子们关注气候变化。”
叶老师说:“全球气候变暖的议题的确有价值,但是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有点难,气候变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孩子们无法真实地感受到。”
沈老師说:“既然孩子们很希望下雪,那就让他们从了解下雪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入手,通过观察当前的气候状况,测量、记录当前的气温、空气湿度等,理解为什么目前没有下雪。”
叶老师说:“这个方法好,孩子比较容易理解。”
王老师说:“虽然我们这里没有下雪,但是北方下雪了,昨天新闻里还说哈尔滨因暴雪交通堵塞。”
俞老师说:“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区别,之前开展的‘大中国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对中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对比南北方的气候状况,了解为什么北方常下雪,南方很少下雪。”
最后,教师们决定让孩子们通过收看、记录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除困惑。
杨老师和班里的孩子们讨论后,孩子们决定每天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并记录杭州、北京和哈尔滨的天气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收看和记录,孩子们发现哈尔滨比北京冷、北京比杭州冷。这是为什么呢?
杨老师引导孩子们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北京、哈尔滨和杭州的位置。孩子们这才明白:哈尔滨比北京更靠北,北京比杭州更靠北,所以哈尔滨比北京冷,北京比杭州冷。
当看到天气记录表上“-13℃”“-9℃”的数字时,孩子们很好奇:-13℃到底有多冷呢?于是,孩子们拿着温度计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里测量,发现虽然幼儿园不同的位置气温会有点差别,但都在零摄氏度以上。这时,有孩子想到冰箱冷冻室里的温度会在零摄氏度以下。于是,杨老师又带着孩子们去冰箱里一探究竟。孩子们发现,冰箱冷藏室里的温度大概在-5℃~0℃,冷冻室里的温度大概在-15℃~-5℃。
成成说:“原来哈尔滨、北京的人们冬天就像生活在大冰柜里!”
轩轩说:“最冷的时候,我们杭州人就像生活在冰箱的冷藏室里,而哈尔滨人、北京人像生活在冰箱的冷冻室里。”
早早说:“北方小朋友是怎么过冬的呢?他们不会被冻僵吗?”
杰杰说:“我要把我的大棉袄送给他们穿。”
木木说:“老师,我们要给他们送棉被、棉衣裤去。”
……
孩子們想给北方小朋友送温暖
杨老师与班里的其他两位教师分享了孩子们想了解北方小朋友是怎么过冬的,以及想给他们送棉衣棉被的想法。教师们觉得孩子们对北方小朋友的关心之情令人感动,但该怎么去帮助孩子们实现自己的想法呢?
有教师说可以让孩子们上网查相关资料,了解北方小朋友是怎样过冬的。
杨老师说:“让孩子上网查资料虽然能够解答孩子们的疑问,但是感觉这样得到的答案太冷冰冰了,没有情感上的互动。”
叶老师说:“是的,孩子们现在很关心北方小朋友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如何过冬,而不只是要得到问题的答案,我们要重视他们的情感表达。”
杨老师说:“小朋友说要捐棉衣裤,我觉得这不太合适。北方只是天气比较冷,那里的小朋友并不缺衣服穿。我们贸然地捐衣服是很不礼貌的。”
俞老师解释道:“因为之前孩子们参加过‘捐冬衣的公益活动,所以听说北方很冷以后,他们就想到要给北方小朋友捐衣服。”
杨老师说:“孩子们还是因为不了解北方人们过冬的方式,所以才会有要送棉衣棉被的想法,他们不知道北方有供暖系统,在室内人们是不会感到冷的。所以我们先要让孩子们了解北方小朋友是怎么过冬的。”
最后,教师们认为,既要解答孩子们的疑问,也要呵护他们关心朋友的那份情感。如果能够把孩子们的关心传递出去,得到北方小朋友的回应,那就更好了。
后来,教师们通过园长联系到一家北方幼儿园的教师,他们表示愿意给孩子们隔空互动的机会。于是,杨老师帮助孩子们录制视频。视频里,孩子们有询问北方小朋友是怎么过冬的,有表达对北方小朋友关心的。最后,杨老师把视频发送了过去,孩子们非常期待能得到北方小朋友的回应,每天都会问教师北方小朋友有没有回应。
与北方小朋友互动
没想到几天后,因为种种原因,那家北方幼儿园的教师表示没办法帮助孩子们互动了。教师们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非常理解。怎么向孩子们交代呢?杨老师把事情向园长作了汇报。为此,园长特地组织了一次大班组教师研讨会。
研讨会上,有教师提议,找幼儿园里曾在东北生活过的刘老师来替代,让她用录音的方式给孩子们回应。
沈老师不太认可这样的做法,她说:“那样做有欺骗孩子的嫌疑,我觉得告诉孩子们实情,取得他们的理解也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美美老师说:“这算是善意的谎言吧,我觉得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呵护孩子们的热情也没有错,刘老师本来就是在东北生活过,这应该也不算欺骗吧。”
王老师说:“我觉得我们不能就这么放弃,北方有那么多家幼儿园,我们可以继续联系其他幼儿园。”
最终,教师把真相告诉了孩子们,同时请来自东北的刘老师与孩子们互动,解答他们的疑问。教师们也没有放弃继续与北方的幼儿园联系。
孩子们听了刘老师录制的“北方的回信”非常开心,还提出了想和北方小朋友一起过冬的愿望。
晨晨说:“我想把我奶奶做的腌菜和酱肉送给北方的小朋友吃。”
鱼鱼说:“我想尝尝北方人做的大缸腌菜。”
昕昕说:“我想去北方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堆雪人。”
骞骞说:“我想看看冰城的冰雕。”
豆豆说:“我想把我们这里冬天的故事讲给北方的小朋友听。”
后来,杨老师把大班孩子探索“大雪”节气的课程故事推送到幼儿园的微信公众号上,没想到第一时间就收到了一位东北的教师的留言:“我太喜欢杭州留下幼儿园的孩子们了,作为一个东北的幼儿园教师,我常常和我的孩子们一起赏雪、玩雪,但都不敢说现在比你们更了解这里的冬天。留下幼儿园的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孩子们探究。好想和留下幼儿园的孩子、教师交朋友。”
教师们马上通过后台联系到了这位在大连的梁老师。梁老师非常热心地帮助孩子们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两地孩子在网络上聊得很开心。
杭州的孩子问:“北方那么冷,你们家的床是不是成冰块了?”
大连的孩子答:“哈哈,怎么会呢?我们的房间里都有暖气,床上有被褥,我们这边的床都很大,都能躺下好几个人。”
杭州的孩子看到视频中只穿着一件毛衣的大连小朋友,问:“你们怎么穿得这么少啊?”
大连的孩子答:“因为我们的房间和活动室里都有暖气,所以房间里很暖和,我们这么穿一点都不冷。”
杭州的孩子说:“原来是这样呀,我们还担心北方气温这么低,你们会受冷呢,所以很想了解你们是怎么过冬的。”
大连的孩子还通过镜头向杭州的小朋友们介绍了幼儿园的暖气装置,以及它的工作原理。
渐渐地,两地的孩子建立起了友谊,沟通越来越密切,他们还相互邀请对方到自己的家乡做客。
大班关于“大雪”节气的活动结束后,教师们对活动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觉得孩子们各方面都在成长。例如,在记录天气的过程中,孩子们做得很认真、细致,并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能坚持。他们更加关心周边的人和物了,经常会观察周围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了解周边发生的事,还会把自己的发现与小朋友分享。另外,他们对南北差异的认知和理解也更深刻了。
以前,教师觉得节气离孩子的生活很远,通过这次活动,大家认识到,其实节气、民俗可以说与孩子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需要发现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当下的兴趣与传统的文化产生连接。例如,在“大雪”节气活动中,孩子们一开始的兴趣在下雪,它和“大雪”节气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在两者中找到了共同点——降温。于是,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记录天气预报,实地测量气温,实际感受-13℃的感觉,使活动与孩子的经验和兴趣相结合。又如,腌菜、酱肉等孩子们平时也能吃到,以前他们可能不会关注腌菜、酱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菜和肉腌制起来。通过这次活动,他们知道了这是人们冬天储存食物的一种方法,是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教师们发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可能正是教育的契机。园本教研能够帮助课程执行者更加明确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发展的方向,选择适合幼儿的内容和方式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