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丽
摘 要:研究墨学并非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探索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何在。从总体性论及墨学的一般价值,到分学科领域的深入探索,汇聚成颇有建树的学术成果。这些思想结晶凝聚着学者们的智识与创造,充分发掘出其古为今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让墨学穿越历史的长河而焕发出新生的活力。以墨解墨、推陈出新和秉承古今中外的思想视野,是古典墨学复兴的基本理路。如此既能构建出墨学研究的新格局,亦能拓展其思想内涵,使其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和其他诸子学派一起,共同建构起21世纪中国人美好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墨学;现代价值;进展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11-0034-05
墨学的现代价值是宽泛的研究领域,也是较为常见的致思路径。对已有学术成果进行分析,既有总体性地从一般意义上来探讨墨学的现代价值,也有就某门学科、某项具体问题或某个思想片段加以阐释。研究墨学是为了显学重光,即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发出新墨家应有的声音。
一、总体性论及墨学的现代价值
墨学作为完整的体系,在总体上探究其现代价值,是结合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整合并利用其文化资源。对中国发展新形势的基本判断是:和平、民主、科学和可持续性为主要潮流;而墨学蕴含的相应的优秀精神元素可为社会发展贡献必要的智力支持。有学者解析墨学适用于不同的发展领域:“兼爱”对新时期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努力争取基本人权和生存权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非攻”是广大弱小国家抗击政治强权的有力武器,“非命”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争取伟大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其科学思想成为增强民族自信心、发展科学技术、贯彻“科教兴国”方针的精神基础[1]。他肯定墨学和现实发展议题深度融合的必要与可能,继而指出其思想价值不能由自身决定,而取决于当代的文化继承者如何在新时代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
从中华轴心文明时期的思想家群像出发,有研究者主张诸子学说应融通互补,熔铸出适用于时代发展的新杂家,而新墨家为其重要成员。“新墨家学派认为,墨家文化的‘兼爱‘尚贤‘非攻‘节用,体现着博爱、平等、民主、和平的思想,更合乎现代社会的需要,具有走向现代性的可能。”[2]将新墨家放置于新杂家的学术群体中考察,与新儒家、新道家等不同学派比较,更能体现墨学的独特价值,使其和社会建设、实现道德手段与功利目的的统一、弘扬理性精神等深度关联,凝练出具有东方智慧且能会通西方文明的文化因子。
还有研究者从墨學十论及其基本精神出发,总结出六方面的当代价值,“爱利百姓、自苦利他;任人唯贤、选贤任能;节用贵俭、艰苦朴素;崇尚科学、反对天命;爱好和平、兼爱天下;反对空谈、注重实践。”[3]依据墨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概括出民生、科学、人才、和平等相关主题的时代意义,彰显出其超越时空的影响力。
遵从墨学原典的基本观念,直接引申或嫁接出现代价值,是较为保守的稳妥做法,可容易造成流于表面的刻板印象,难以深入思想内核以发掘其精神魅力。“第一,墨家的‘兼爱‘非攻学说对于现代调节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有指导意义。第二,墨家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借鉴意义。第三,墨子‘节用‘节葬的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生活仍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4]如此以今论古、我注墨学、简单罗列的演绎思维方式,在研究初期进行粗浅的理论移用是较为常见的,可着眼于学术深化的需要,无法产生新知识和新观点的弊端则充分表现出来,这促使学界去寻求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知识生长点。可喜的是,近二十年来从学科专业角度结合现实问题去分析,对笼统概括其现代价值有所突破。
二、分学科论述墨学的现代价值
现代墨学经历初期较为粗放的研究局面后,转入从学科立场针对根本问题展开价值辩护,并发掘出可为当代社会发展所用的具体内容。这维护着清晰的学科边界,对准确及深刻地理解墨学,加以充分而合理地运用,尤为必要。这规避了反复演绎的学术陷阱,既尊重墨学原典的真精神,又不乏观照现实的开拓勇气。
(一)伦理学研究
“兼爱”为其思想重心,以此切入解析其伦理内涵是较为常见的治墨策略。“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标志,以贵义、尚利为功利主义特点。其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和‘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的侠义气概,被人民群众和正义之士继承,并融入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这指出“兼爱”对正义人士、民众心理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肯定墨家在中国伦理学史上“首次提出‘志功这组范畴,第一次提出了以功利原则作为评判人道德行为的尺度,这为理解效果与动机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方向,是对中国伦理思想的一大贡献。”[5]认为“兼爱”申诉了劳动人民的利益,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墨学的千年沉寂已悄然潜流于民间底层社会,转化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有机成分,这已成为学界共识,并以此接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进与传播,影响我国共产党人担负起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大任[6]。
墨家的伦理文化值得重视,和不同诸子学派比较也为常见。其合法性建立在非儒的基础上,“非礼”“非乐”旗帜鲜明地批判礼乐文化,因而儒墨对比仍不失为有效的研究方式。有学者认为以兼爱、交利为中心的“天下为公”是墨家创立的公德伦理的基本理念,这与儒家的“子为父隐”的私德伦理存在根本差异。“墨子的‘天和‘天下观不仅阐述了‘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回答了什么才是他的‘夏政,还揭示了一个基本道理:人来源于自然,必须按照自然的规律及法则来行事。”[7]研究者证实墨家是“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的首倡者,格局远远超越儒家,追求伦理的普遍性、超验性与绝对性,旨在建立平等、博爱、正义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研究者指明,相对其他诸子的沉重、滞后和保守,墨家的积极进取与开拓创新更适用于当前的文化建设。“沉寂了近两千年的墨学文化,却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民主、自由业已成为国人急需的今天,正日益显现出巨大魅力。”[8]墨学爱无差等的平民性质、独树一帜的科学精神、非攻备御的军事思想、折服古今的人格魅力,对当前文化自信和全面自强的国家建设尤有启发。
刘清平阐释了墨家“兼爱”相对儒家“仁爱”的优势,并指出其优于西方的平等权利观念。“墨家主张‘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的正当原则,强调‘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平等观念,倡导‘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民主意识等方面,超出儒家仁爱观,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克服当代西方权利、平等观念的某些缺陷。”“不可坑人害人”是交往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墨家在否定意义上表达了社会关系的底线要求,对伦理思想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中国现代文化理念的创造性研究时,应特别注意从墨家汲取可贵的思想资源。”[9]他强调墨家不仅注重维护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亦重视其参与政治的民主权益,对反对不平等、反抗压迫和剥削有着积极价值。
以墨学和西方古今伦理思想互勘,也是治墨的惯常路径。学者李贤中指出,其与西方伦理学中的效益论、义务论及德性论皆有差异,无法完全用西方的理论框架来界定它。“在墨家伦理思想中皆可以找到和现代三种规范伦理学理论较为类似的思考观点、价值标准或处理问题的方式;但是也都不能完全涵盖墨家的伦理思想,我们也不能像学界那样轻率地将墨学归类于其中任何一种理论类型。”[10]这种尊重墨家伦理独特性的致思方式,体现了学术视野的开放性,进而创造出还原与重构其伦理思想的空间;同时规避了简单归类的比附做法,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将墨学和西学简单粗暴加以对照的做法起到了矫正作用。
较为系统地研究墨家伦理的是杨建兵,他将其定性为功利论范畴,探讨了其生成论特征和得以形成及中衰的根本原因。于“西学”之维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密尔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进行比较,在“中学”之维从儒墨道法的人性论入手,以“爱”为经、以“利”为纬探讨了四家伦理思想的演化脉络。他主动卷入墨学是否为功利主义的学术论争并采取肯定观点,“尽管墨家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最高伦理原则,言必称‘利,仍然有人质疑墨家伦理的功利本质。其实,功利论谋求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功利之最大化,从‘功利论而走向利他主义是合乎逻辑的必然发展进程。”[11]他对墨家的利他主义伦理做出了全面总结,并阐述其在当今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领域的实用价值,认定墨学是有中国气象的功利主义思想。
(二)政治学研究
发墨学政治学研究之先声的是梁启超,依据墨子“明乎天下之乱,生于无政长,故选择贤圣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他认为其学说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契约论颇为接近,着眼于维护底层人民权益的正义视角,具有重估一切价值的革命性与颠覆礼乐传统的创造性,具有唤醒革命意识的启蒙价值。“孰明之?自然是人民明之。孰选择之?自然是人民选择之。孰立之孰使之?自然是人民使人民立。彼以为国家应由人民同意造成,正和民约论同一立脚点。”梁启超肯定墨学蕴含朴素的民约论思想,但“尚同”必然导致国家走向专制,限制人民的自由和个性发展,并认为这是最为吊诡之处。“彼盖主张绝对的政治干涉,非惟不许人民言论行动之自由,乃并其意念之自由而干涉之,至人人皆以上之所是非为是非,则人类之个性,虽有存在者寡矣。”[12]他认为墨学始于自由、终于奴役,为追求原始平等的绝对之善,最终会以无孔不入的国家权力以吞灭生而自由的个体权利。
郭沫若认为墨家代表新兴手工业阶层的公共民意,不过墨子是位“爱走极端的天才”,生活和言论常常矛盾,并指出其保守复古。“他站立于同情公室的立场上,见到的只是腐败的奴隶生产,因而难以看出人民生产力的伟大。其对于人类的前途是悲观的,因而反对周家的文,而需要返回夏家或其以前的质。”[13]他以当时盛行的历史决定论和阶级分析法对之批判,得出墨家没有肯定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无法看到物质生产的进步性,是反动的、开历史倒车的结论。
正义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墨家创立了系统的正义理论,“义政”为其追求的理想社会境界。“不是要维护个人权利,相反,他认为只有维护他人的权力、天下人的权利,才能称为义,而一味强调个人的权利乃至‘亏人自利就是不义。”[14]研究者认为墨家以外在的“天志”作为正义的根据和保障,潜伏着工具理性的危险。然而,有学者论述“义政”是实现从乱到治的根本策略,可彻底改造社会秩序,既是政治的手段,也是最终目的。“以‘天欲义而恶不义作为凝聚点,墨家的本体哲学、伦理哲学与政治哲学相互涵摄、层层渗透,呈现出融通合一的姿态。”[15]
着眼于民主建设需要的传统文化资源,有学者认为墨学继承了夏商周以来民本主义的政治情感,“义政”可为政治改革贡献思想智慧及方案。“墨家关爱民生,以一种显然有别于儒家‘仁政之‘义政来倡导、推行‘兼爱以利天下的秩序安顿,对当下的民主政治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16]这位学者指明,在调和政治权力的上层与下层、人性品德的贤能与平庸,在满足社会发展的共同富裕和人民友愛方面,墨家以昂扬的姿态为政治日益走向文明创造了思想空间,其不乏权力之善,不乏民主、公正之意,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文明。
(三)社会学研究
墨家自认为是平民阶层,强烈关怀和同情底层疾苦,为身处不利境况的平民利益代言,发出维护民众生命权、政治权和发展权的呼声。“兴天下之利”即为关注民生,有学者认为民生是贯穿墨学的主线,为借古喻今奠定基础。“在人的本质方面,墨子认为劳动乃是人的本质属性,指明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路径;在天人关系上,相信强力从事才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在人际关系上,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希望为民生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在人权上,主张人人平等地共同享有经济、政治和教育权利,这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具体的社会方案。”[17]指出墨家希望建立人人劳动、开拓进取、富强和谐、平等分权的美好社会,以和平代替战乱、以富强取代贫弱、以共济克服利己,不过把实现理想的希望寄托于天、鬼,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杨武金分析墨学在当今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兼爱和谐思想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导,节用及合理消费是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警示,强调以逻辑为基础的科学理性精神能健全完美人格。”[18]这对消解现代社会个体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及与自我持存的冲突,结合现实中诸多不合理做法和错误行为,提供建设性意见,让我们认真反思和努力行动。
墨家对社会具有终极关怀的气质,又因过于理想而具备乌托邦品性。有研究者分析墨家追求的理想人格,表达出类似庄子和钱穆对其精神的敬佩,同时指出其社会理想的高蹈与完美。“墨家之人具有一种超越社会限制的道德勇气,直达其所预设的理想国度。”建成理想的社会,只能由高洁、奉献的人来担当,需要知识广博、口才雄辩、品行高尚、兼爱他人的卓越人才。墨家勾画出天人一体的社会特质,可因其过于强调执着信念而造成曲高和寡。
(四)美学研究
“非乐、节用”表达出墨家的美学观,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反文艺的,过于追求实用价值而不注重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前期墨家急于救世,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无暇顾及人的审美感受等情感生活;而后期墨家忙于建立整肃、严谨的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讲究理性的思辨而缺乏感性的润泽。“墨家的文笔之质而无华,只求达其意,其见解则瘠薄而寡泽,可见墨家缺乏一种感性的精神生活,缺乏艺术的心灵,才造成墨家思想的粗糙,不够细致。”感性审美能力缺失,一是因为当时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吃饱穿暖的生存需求压倒了艺术审美的享受;二是由于墨家团体从事百工的生产事业,关心的是劳动机会的获取和经济利益的实现,使其关注物质利益而非文艺娱乐。正面理解其极为俭约的反艺术精神,是与墨家自律、勤苦、利他的人格相得益彰,从侧面表现了其勇于牺牲、积极为义的崇高品质。
纵观历史,从古代的荀子到现代学者,对墨家的反文艺思想皆有认识,但为之辩护者也不在少数。享受奢华的音乐、舞蹈是王公贵族的特权,墨家立场鲜明地批评礼乐,动机是维护平民的利益。“墨子没有对音乐进行深层的文化思考,但从人民利益出发,来衡量行为是否正确。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仍然有着深远现实及历史意义。”[19]其正视乐感享受和精神愉悦,但以功利及民众视角视之,艺术创造并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反对其劳民伤财和与民争利,这无疑是对贵族阶层无情掠夺和奢侈挥霍的生活方式的驳斥与抵抗。
墨家非礼乐激发了强烈的研究兴趣,无论是反对还是赞成,双方都持之有据并展开激烈争论。也有研究者秉持中立态度,借鉴墨家艺术思想以运用于现代美学设计。“其实用性、理性精神和平民性,使得墨家的设计也更为关注人民日常生活层面的实践,并产生了大量关于工艺审美和造物方面的思想。”[20]他主张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蕴含着现代民主的设计理念,“节用、非乐、利人”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诉求,整体上表现出设计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包括不利阶层的所有人服务和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先进设计理念。
(五)教育学研究
有研究者肯定墨家教育思想鲜明的原创性。“在战国新时代历史背景下,墨子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宗旨等均与时俱进地适应当时的潮流所需,突破了孔子的模式。”[21]墨家强调教育对经济生产的促进作用,将平民纳为教育对象,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是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开拓者。还有研究者从世界科学教育史的角度比较其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异同,“近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深深得益于毕达哥拉斯倡导的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其奠定的探求事物数量关系的科学方法。墨家的科学技术成就乃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历史上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但是其对中国后世科技的发展却影响甚微。”[22]毕达哥拉斯学派进行科学研究是为净化心灵,创造了自由探讨的学术氛围;但墨家学派是准军事化的政治团体,重在思想控制,缺乏独立创见,这使其科学教育后继乏人。如果墨子的科学教育思想被有效地传播下来,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将会是另一番新天地[23]。
墨家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是平民性、平等性和实用性。“从兴百姓之利出发,以实用实利之学为教学内容,又就教育对象的个别特征,设‘谈辩‘德行‘从事‘说书等科目,使各行义事,各有所长。”[24]有研究者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墨学“在以人为本、实现教育公平、创办特色学校、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为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25]。这种“为我所用”的观点,尚需商榷及求证,可无疑扩展了墨学的应用价值。还有研究者从墨子“教人耕”引申,“对做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机制建设,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真正的民生工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26]就道德教育而言,“墨子之‘去辟与‘修德,都是以务实为根本,在生活中积极地修养德行,以求社会安定,国家统一。这种‘理想化的道德人格并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的。”[27]同样言明墨家的教育理想高远难行,其道德要求刚毅卓绝。
儒墨比较也是其教育思想的研究路径。“孔墨都把教育与政治密切联系,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而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作为一派实践家,其不赞成孔子单纯的情感教育,在‘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更注重对生产技能、自然科学、军事技能和知识、辩论才能的训练。”[28]研究者肯定了其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主张平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同于儒家,墨子对‘力行的强调,除了注重道德修养、磨炼意志外,同时亦注重社會生产劳动和自然科技理论的实践。另外,墨子亦提倡思学并重,教诲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29]这是从思维方式训练的角度指出了儒墨教育的差异所在。
三、墨学现代价值研究的路径优化
分学科阐释墨学的基本价值,更为具体、深刻地论证其在哪些方面何以得到合理转化与运用。当前文化发展处于前所未有的包容开放格局,推进其现代价值研究走向精细,在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中,更能体现墨学的丰富性、深刻性,以及超越时空限制的思想洞察力。潜心钻研带来的启迪与收益,将会超出我们的预期设想。总体而言,可在如下三个方面,提升墨学现代价值研究的理性与情思。
(一)尊重元典,以墨解墨
此为其现代价值研究的基本原则。墨学有内在的基本架构,即为《墨子》包括佚亡章节在内的七十一章文本内容,墨家“十论”表述的基本思想逻辑,以及关注其学说的阐释者们的论述文字。无论我们追求文化自信的意愿如何迫切,无论我们在面对和平、平等、民主及发展等重大现实主题时,如何希望通过吸收古典文明来救治现代文明病症,我们仍然需要怀着敬畏、谦逊的心态,面对轴心时代墨家的伟大思想遗产。因而,不能随意牵强比附,更不能任意曲解墨家本意,是后学者们的基本学术素养。如何做到在建设现代文明新的语境、新的情境、新的任务中,发挥墨学的独特价值,基本准则即为遵守墨学原典的基本语义,规避缺乏客观性的随意曲解。
回归墨学元典,还原墨家学派当时产生的文化语境,结合庄子、荀子、司马迁、钱穆和胡适等人对其定位,再尽可能地扩展到诸子学派当时如何创建中华文明的思想大厦,以及如何在精神版图中争夺话语权力,又相互吸收对方的合理要素,彼此对立,又彼此对话。诚如唐君毅先生所言儒墨互补相和,对“道”的执着追寻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安身立命之所。虽然时势变迁如沧海桑田,不过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坚贞如一又常变常新。墨学有其产生的历史语境,也有其潜隐的时势命运,当今我们要尊重其精神原貌,从根本上理解其思想内涵,继而发掘其能结合当前议题的重要内容,针对和平、友爱、民主、平等诸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接榫当代中国人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要,让其中能安顿与鼓舞当下人民心力的元素焕发出耀眼的生命光彩。当然,其过分禁锢人的自由思想、过度消除社会多样性而要求保持尽可能的一致性,与当今自由开放包容的主流文明有所抵牾。
(二)推陈出新,开创突破
这是墨学现代价值研究面临的现实挑战。既要尊重墨学元典的本有精神,亦要洞察现代人生活的精神气质与心灵需要,牵强附会的表面关联要之不得。不过在既有的研究范式与知识结构之下,开发出新的研究主题,使用更加严谨、科学的方法,得出更加令人信服的结论,亦并非易事。那么,在哪些方面如何取得突破呢?应当在方法论上做一些新的尝试,既继承传统训诂学的优势,也要采用诠释学和现象学等新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传统研究诸子学的训诂方法,对从词源本义上理解墨学价值是非常必要的;可是要对其现代价值进行深度解读,还要借鉴新的方法工具。诠释学保障对墨学的理解能够基本符合规范,而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对已有结论的适度悬置,有助于在创新上着力。毕竟在学术变迁演化中,墨学现代价值的充分发掘,是因为梁启超和胡适等人运用西学方法治理的结果。“胡适主‘智,梁启超重‘爱。以话语分析的视角看,现代性的科学话语和反省现代性的玄学话语构成了胡梁二人墨学知识生产的核心要素。”[30]统整不同时代治墨学者的观点、结论,互相比较、对勘,综合采用多学科融合的视角,用不同焦距的透镜去进行透视,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地开发出其现代价值。
(三)秉持古今中外的学术视野
这是灵活运用墨学现代价值的必要保障。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版图,儒墨道法相映生辉,本民族文化自洽融通、互为哺育。当前的发展任务主要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创生,而这又总是与外来文化刺激引起的应激息息相关,佛教传入、西学东渐,莫不如此。墨学的博大精深,使我们有足够的勇气与西方基督教文明、新马克思主义以及不同文明圈层中的卓越思想对话。让我们能够审慎地面对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分析透彻“人无我有、人有我无、人优我弱、人弱我强”的具体面向。墨学的独特之处在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显著要素,如科学、平等、民主、博爱等,在墨家言辞中都忽隐忽显地出现过类似主张。“站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视野来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墨学,应该知道,未来的墨学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31]正因为其激进,反而有鲜明的创见以及多重解读的可能。就现代价值领域而言,墨家兼爱可以与儒家仁爱、西方人文主义的博爱思想、基督教神圣之爱,以及当前影响力比较大的他者伦理进行多元互读,可为应对现代人面临的本体性焦虑和本体性安全困境,提供思考的尺度与解决的钥匙。在如何处理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的基本关系方面,期待在古今中外学术视野的观照下,墨学现代价值的研究能够不断产生令人信服的新举措、新思想。
参考文献:
[1]曾繁仁.千年“绝学”的伟大“复兴”——墨学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J].文史哲,1999(6).
[2]张涅.重审先秦诸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从新杂家的视角[J].学术月刊,2013(4).
[3]时晓红.墨学的复兴及其现代价值[J].理论学刊,2002(4).
[4]贾敏仁.墨学的现代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1995(3).
[5]郭金鸿.墨子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J].船山学刊,1997(1).
[6]黄玉顺.天志:墨家的超越观念及其政治关切——墨子思想的系统还原[J].社会科学研究,2020(6).
[7]萧成勇.“天下为公”:墨子墨学公德伦理的一个基本理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5(3).
[8]孙卓彩.墨学的文化特色和当代文化价值[J].理论学刊,2006(6).
[9]劉清平.论墨家兼爱观的正当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2010(3).
[10]李贤中.墨学与现代伦理思想之比较[J].职大学报,2011(6).
[11]杨建兵.先秦平民阶层的道德理想——墨家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72.
[12]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0:150.
[13]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0-91.
[14]颜炳罡.正义何以保证?——从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谈起[J].孔子研究,2011(1).
[15]魏义霞.“天欲义而恶不义”与墨子本体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的三位一体[J].东方论坛,2004(4).
[16]郭智勇.“尚同”与“尚贤”:墨子政治和合的伦理路径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2014(1).
[17]孙慧明.民生:贯穿墨家人学的一条主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3).
[18]杨武金.墨学在当今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职大学报,2013(3).
[19]曲洪启.墨子“非乐论”辨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2(6).
[20]何丽华,文静.墨家思想中的现代设计理念探究[J].设计,2013(6).
[21]王凌皓,陈明月.先秦创始墨家的原创性教育思想探析[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5).
[22]殷朝晖.墨家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科学教育之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2005(3).
[23]金观涛.科学传统与文化[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88.
[24]朱智武.墨子教育思想中的平民性初探[J].船山学刊,2009(4).
[25]刘丽琴.墨子教育思想的独特性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6]曹艳春,郭智勇.墨子“教人耕”思想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3(3).
[27]汤浩坚.“三不朽说”与《墨子》道德教育观[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4).
[28]王黎明.儒墨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兰州学刊,2010(6).
[29]梁宗华.孔墨私学与传统教育[J].东岳论丛,2008(6).
[30]宁腾飞.科玄之争的学术回响——胡适、梁启超墨学阐释的异同离合[J].齐鲁学刊,2017(1).
[31]解启扬.墨学能否现代化与世界化[N].中华读书报,2018-1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