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云
“合上书本,闭上双眼,让我们一起听雨自省。”
这一句话是多年前我读有关西南联大往事之时看到的。彼时,感触粗浅,氤氲着薄薄的神秘,未觉雨下得不合时宜。后来,渐渐知晓那时的岁月峥嵘,钦佩之心绪渐浓。
那时岁月,日寇侵入华夏大地,北平的几所大学一路南迁,齐聚彩云之南。凭借简陋的屋舍,师生兴起文化教国,兴我文脉,走出一批批国之栋梁。
入夏之后,滇中渐渐进入雨季,昆明多雨,校舍简陋,屋外大雨,屋内小雨。每到此时,教学常常受到影响,有一回下雨,教授看着学生无心听课,便让学生闭上双眼,听雨自省。
听雨自省由来已久。无锡有一座书院——东林书院,门口有一副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千古绝对,静静地悬挂着,成为无数读书人勉励心志、心系天下的精神座右铭。
山河破碎时,文人总有一股风骨。在江湖之远,忧其民,忧其国。
20世纪40年代,下雨的昆明,有一群青年在破陋的屋舍里听雨自省,常思报国救民之策。雨声里心境澄澈,庐下听雨声,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雨天和晴天一样。我爱晴好时的夕阳西下,也爱雨天蒙蒙的庐下,聆听时的万千心绪。
雨是天地庙宇中的精灵,可观赏,可聆听。观者,可得蒙蒙烟雨中的万般诗情。听者,可以是“铁马冰河入梦来”。
此时,江南正是梅雨季节,边读蒋捷边听雨,万般情绪涌上心头。
在南宋末年成长着的少年,在听一场雨,江南的雨。我少年时粗略地听过,中年时坎坷地听过,而在鬓上星星点点的暮年时听着,更觉辛酸。这一生,下过雨,也有彩虹映天,却没有一场雨如蒋捷听过的雨凄清阴冷。
蒋捷,生在南宋末期,刚考中进士两年,南宋就灭亡了。正是鲜衣怒马的年纪,恰逢朝代更迭,家国命运便如脱缰的马、江中的舟,不知走向何方,漂向何地,少年时下过的雨,此刻一听就是悲欢离合的滴滴答答。
鲜衣怒马的少年,不知天高地厚,恣意把酒言欢,听楼外淅淅沥沥的雨甚觉欢喜。倏忽之间,换了日月天地,不得已四处飘散,江南江北走遍之后,满眼都是故国山河,一叶扁舟,一场烟雨。尝尽風霜之后,已是暮年,鬓微霜,被风雨侵透过的躯体,也会在岁月中慢慢凋零。
蒋捷写《虞美人·听雨》的时候,内心应该是五味杂陈的,听的不是雨,雨声滴答倾诉,诉的是蒋捷一生的凄风苦雨。
我在《虞美人·听雨》中读到的情愫,如读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样,人都鬓霜星星点的时候,故国情愫与雨天的不期而遇总是激发出耀眼的火光。
同样是翩翩公子,同样不识愁滋味。可到国破家亡时,一样的愁绪涌上心头。
惊蛰一过,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冷冷飕飕,人们叫它“倒春寒”。“杏花、春雨、江南”,六个字也就在此时渐渐形成它的格局。
余光中写雨,写得好。那样感觉是轻快活泼的,诗情如少女情怀,不经风雨,仅在亭台、水榭、楼阁间穿梭,探得雨的柔情似水。
听听、嗅嗅、舔舔、吻吻,几个感官词汇的叠加,有听得细致,有嗅得真切,轻轻一舔直击灵魂深处,好似怀抱爱人的甜腻。此时的雨,想必描绘的应该是江南烟雨蒙蒙之状,有着淡淡的思乡之感,细听之,如烟雾氤氲,萦绕于心。
古人极爱在雨天读书,稼穑、听雨、读书,稼穑能饱腹,读书可以增长精神之食。晴耕雨读,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屋外雨声沥沥,轻似梦。我喜欢雨的样子,也喜欢夕阳晚霞,世间美好的事物,无非源自自然。
苏东坡在西湖游玩的时候,刚好遇上一场雨,雨下得不是很大,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山色朦胧,湖光蒙蒙,增添几分朴素、丰饶的气质,浓淡程度也刚刚好。
细腻的人,遇见细腻的雨,一切都变得不一般。
此时的江南正值梅雨季节,若是来一阵雨,那就做一回庐下听雨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