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 / 程晓磊 责任编辑 / 张家瑜
本期阅读者
吴剑华
云南石林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出版诗集《旅途》、长篇小说《西风吹过长河雪》、短篇小说集《到老挝去》等,作品曾获首届"崖口文学奖·小说新锐奖",第五届"香山文学奖"小说奖。
作为一名喜欢写作的人,读书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开始阅读的时间较早,大约是从小学时开始,那时并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完全凭兴趣,出于性格的原因,我并不喜欢当时男孩子们都爱不释手的武侠小说,而是痴迷于阅读相对传统的纯文学。这误打误撞地为我今天的小说写作打下了基础。
上了初中后,由于喜欢上写作,阅读开始有了侧重点,我比较喜欢孙犁的“白洋淀派”和赵树理的“山药蛋派”的作品,这或许是由于出身农村,我对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尤其是“白洋淀派”的作品,此后长期影响着我,我喜欢孙犁朴素、清新、干净的语言,也喜欢他描绘的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场面。我当时觉得,原来小说的语言也可以这样美,这对青春时期的我,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初中时代,我还阅读了周立波、柳青、刘少棠等作家的作品,但由于知识面有限,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想法等的理解都较为肤浅,故读过之后,并无太深的印象,只能算是浅尝辄止。
到高中后,随着知识量的增加,阅读面也随着拓宽,我喜欢上了鲁迅等大家。我们从小学开始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初中也学过不少,可那时我没法深入理解。到了高中,尽管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理解仍然非常肤浅,但我无来由地感到他的作品无论在用词、用句,还是对人物的塑造方面,都非常鲜活,显示出一个文学大家的风范,他对人性的理解非常深刻,对时代的把握異常精准,展现了世界一流作家的敏感。
这一时期,我读了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对他的小说集《呐喊》进行了精读,越读越觉得好。近百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语言仍然如此精准和犀利,文学的光芒跃然纸上,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流淌着才华。时至今日,我依然在读鲁迅先生,我觉得这是一辈子都读不完的作家。
除开鲁迅,高中时,我开始涉猎外国文学,那时,开始了解詹姆斯·乔伊斯、伍尔夫、贝克特、卡夫卡、海明威、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一些作家,重点读的是外国的短篇小说,譬如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等世界知名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与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太一样的世界,了解了更多人的生活,也逐渐知晓了西方许多的文学流派,对我今后的写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大学阶段,由于专业的需要,我在阅读方面,除开文学作品外,还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在阅读历史书籍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文史是相通的。有的史学著作,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故事性极强,达到了文史交融的完美境界。譬如大名鼎鼎的《史记》,二十四史中类似的著作也不少,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大学时代,我也读了不少文学类和哲学类的著作,文学类读诗歌多一些,主要是因为我在大学时开始创作诗歌,后来在大三时还出版了一本诗集,叫作《旅途》。小说方面,西北地区作家的作品读得多一些,或许是由于母校地处西北,那时,读陕西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甘肃作家中,读雪漠、马步升、叶舟、徐兆寿、王新军多一些。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的文学版图中独树一帜,马步升老师后来还成为我的朋友,在写作中,他经常指导我,让我收获颇丰。
参加工作后,尽管工作很忙,但读书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坚持读书,那是一种享受。我从别人的生活中感受酸甜苦辣,从别人的作品中学习写作技巧。近年来,读得最多的中国作家是莫言和刘震云,尤其是刘震云,他的不少作品我都进行了精读。我一直觉得,刘震云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辨识度非常高,这得益于他接受的系统的训练。
通过阅读,我不仅充实了生活,也让自己在创作中得到了提升。参加工作后,我发表了一些作品,出版了几部小说,算是对自己这么多年来的阅读有了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