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文建庭 贺明玉 王帆帆 韩琦 指导 刘健
【摘 要】 类风湿关节炎高凝状态临床表现多以湿、热、瘀为特点。刘健教授认为,其高凝状态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气血不足,痰瘀互结,治疗常采用内外合治为法,内服中药健脾化湿、清热通络,同时配合外用药活血通络止痛,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健脾化湿;清热通络;高凝状态;临床经验;刘健
刘健教授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风湿病科、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科、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风湿病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機构风湿病专业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他从事中医痹病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多年,临床经验丰富。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病变为主要临床特点,以滑膜炎、血管翳形成、血小板活化,及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为重要病理基础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2]。在成年人中RA的患病率为0.5%~1%,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3[3]。RA属中医学“尪痹”“鹤膝风”“历节病”范畴。临床指标也多呈现凝血纤溶异常,体内存在高凝状态,符合中医学痰瘀互结、脉络瘀阻的病理特征[4]。早期RA患者湿热痹阻证女性较多[5],研究RA不同证型的高凝状态,发现以湿、热、瘀为主要表现的实证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高于以虚为主要表现的患者[6]。
刘健教授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认为脾虚湿盛、气血不足、痰瘀互结是RA高凝状态的基本病机,临床常采用健脾化湿、清热通络之法防治RA高凝状态,疗效显著。现掇菁撷华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脾虚湿盛,气血不足为本 刘健教授认为,RA为本虚标实之证,为内外双重因素协同作用所致。其中本虚又以脾胃虚弱、内生湿浊为发病的关键[7],《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若脾气充健,则外界邪气不易侵袭。若脾气虚乏,则其运化功能失职,水谷精微难以化生气血,则易致营卫失和,筋骨血脉失养,外邪着于筋骨而为痹。《脾胃论》曰:“脾病,体重节痛,为痛痹,为诸湿痹。”《医宗金鉴·痹证总括》曰:“脾虚谓气虚之人病诸痹也。”可见脾虚在痹证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脾虚易致气血生化乏源,运化水液失职,则致内生湿邪,湿邪进一步凝聚则为痰饮,阻滞于血脉影响气血在体内正常的生化运行,血停气滞而成瘀阻之态。故脾虚湿盛,气血不足为RA发展之根本内因。
1.2 风、寒、湿、热、痰、瘀为标 《临证指南医案》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刘健教授认为,RA为内外合邪所致,脾气虚乏,营卫失调,气血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乘机侵袭,痹阻筋脉肉皮骨,而致患者出现肢体、筋脉、骨节、肌肉和皮肤等处异常的疼痛、重着及酸胀麻木等感觉,甚至大小关节屈伸转侧不利、僵肿、变形等症状的发生。脾虚为本,水液失于运化,内生湿邪,湿凝成痰,而致痰阻血瘀,阻于脉络,气血失和;同时,可与外感风寒湿热等淫邪相兼致痹,以致病邪互结,缠绵难去,表现为长期慢性疾病。故风、寒、湿、热为RA常见外因,痰瘀之邪为重要的致病因素,亦为重要的病理产物。研究发现,痰瘀痹阻与RA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密切相关,患者血瘀证积分升高,与炎症指标、细胞因子等密切相关[8]。
2 RA高凝状态的证治
RA患者高凝状态临床表现多以湿、热、瘀为特点,常表现为大小关节及肌肉的疼痛,肢体乏力,或关节肿僵变形,屈伸转侧不利,疼痛特点为固定不移,或伴口唇紫暗,舌有瘀点、瘀斑,脉弦涩等表现,同时多伴凝血纤溶系统异常。刘健教授以其“脾虚湿盛,气血不足,痰瘀互结”的基本病机,治疗常采用内外合治法,内服中药健脾化湿、清热通络,同时配合外用药活血通络止痛。
2.1 中药内服法 RA高凝状态为本虚标实之证,故以健脾化湿、清热通络为大法,扶正、祛邪同施。一则健运脾胃化湿以扶助正气,本虚为脾虚湿盛,气血不足,故防治以健脾化湿为本,药用山药、薏苡仁、茯苓、白扁豆、黄芪等。二则清热通络以祛邪,药用黄芩、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清热除痹,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活血通络。刘健教授依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复方新风胶囊(专利号ZL201310011369.8)、五味温通除痹胶囊(专利号ZL201110095704.8)及黄芩清热除痹胶囊(专利号ZL201110095718.X)治疗RA。新风胶囊由黄芪、雷公藤、薏苡仁、蜈蚣组成,其中黄芪、薏苡仁可健运脾胃以扶正,雷公藤、蜈蚣祛风除湿通络以祛邪,可有效改善RA高凝状态患者的关节疼痛、凝血指标及高凝状态[9-10]。临床数据挖掘发现,新风胶囊可显著改善RA脾虚湿盛证患者感受,降低免疫炎症指标[11]。五味温通除痹胶囊由桂枝、淫羊藿、片姜黄、茯苓、黄芩5味中药组成,研究发现,其与健脾化湿通络中药联合运用可降低RA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12]。黄芩清热除痹胶囊由黄芩、薏苡仁、桃仁、栀子、威灵仙5味中药组成,研究发现可有效改善RA患者免疫炎症指标及氧化应激状态[13-14]。
2.2 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根据患者情况灵活应用,常为中药汤剂药渣熏洗,消瘀接骨散、芙蓉膏等院内制剂外敷,骨通贴膏等膏药外贴等。中药汤剂为依证所出,嘱患者药渣再煎泡浴四肢小关节,改善局部血运,促进机体代谢。芙蓉膏外敷可达清热除痹、消肿止痛之效,用于急性期四肢关节红肿僵痛。若患者不愿自煎汤药,另可选用消瘀接骨散外敷,活血消瘀止痛;或依患者情况可选骨通贴膏等膏药外贴,以通络止痛。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67岁,2020年3月1日初诊。以反复四肢大小关节肿痛27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患者双手小关节尺偏畸形,双足小关节屈曲畸形,颈部、双手足小关节、双肘、双肩疼痛,左膝肿痛,病程中伴口干口苦,耳鸣,头昏,纳寐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类风湿因子307 U·mL-1,抗环瓜氨酸肽抗体39 U·mL-1,C反应蛋白13.54 mg·L-1,红细胞沉降率33 mm·h-1,D-二聚体4.34 mg·L-1,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0.0 μg·mL-1。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尪痹,湿热瘀阻证。治法:健脾化湿,清热通络。方药:天麻15 g、钩藤15 g、川芎15 g、白芷15 g、薏苡仁20 g、陈皮15 g、猪苓15 g、茯苓15 g、泽泻15 g、车前草20 g、川厚朴15 g、淮山药25 g、桃仁15 g、红花15 g、威灵仙25 g、甘草5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新风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黄芩清热除痹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
2020年3月15日二诊,患者小关节肿痛、颈痛较前好转,仍有耳鸣,原方加藁本15 g。14剂。煎服方法同前。
2020年3月29日三诊,患者四肢大小关节肿痛不适较前明显改善,在二诊方基础上加蒲公英20 g、黄芩20 g清利湿热。14剂。煎服方法同前。
之后患者定期门诊复诊,2020年10月25日复查类风湿因子186.8 U·mL-1,D-二聚体3.07 mg·L-1,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4.7 μg·mL-1。处方随病情变化加减,肢体关节疼痛明显,加丹参、路路通;疲劳乏力明显,加黄芪、太子参;纳差,加建神曲、炒麦芽、炒谷芽;寐差,加酸枣仁、首乌藤等。患者坚持门诊复诊,遵医嘱服用中药,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寒保暖,疼痛症状逐渐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按语: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病程较长,双手小关节尺偏畸形,双足小关节屈曲畸形,颈部、双手足小关节、双肘、双肩疼痛,左膝肿痛,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可明确诊断为RA,中医辨病为尪痹,辨证为湿热瘀阻证。患者初诊时RA相关指标较高,同时伴有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升高,且中医辨证为湿、热、瘀,符合RA高凝状态表现。治疗方中以健脾扶正为本,以茯苓、淮山药、薏苡仁等健脾化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茯苓、山药、薏苡仁等健脾化湿中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机体抗疲劳能力[15-16],从而扶助体内正气,以祛外邪;同时佐以健脾理气、利湿化痰之品,如厚朴、陈皮、苍术等理气燥湿以增其功;桃仁、红花达活血化瘀之功效,可调节血液状态,发挥抗炎作用[17];更配伍威灵仙、路路通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化瘀止痛之效。
4 小 结
刘健教授运用健脾化湿、清热通络法防治RA高凝状态,扶正、祛邪同施,补益而不凝滞,活血而不伤正,临床疗效满意,可供诸位医家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健,黄传兵,范海霞,等.风湿病中医临床实践[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82-297.
[2]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08-814.
[3] JOCHEMS C,LAGERQUIST M,H?KANSSON C,et al.
Long-term anti-arthritic and anti-osteoporotic effects of raloxifene in established experimental postmenopausal polyarthritis[J].Clin Exp Immunol,2008,152(3):593-597.
[4] 刘健,文建庭,万磊,等.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学病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9):48-52.
[5] 王秀芳,赵衍振,樊冰,等.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8):6-9.
[6] 王林,杨惠民,李贞玉,等.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观察[J].环球中医药,2015,8(2):134-137.
[7] 刘健.风湿病中医临床思维[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9):753-761.
[8] 章平衡,刘健,谈冰,等.基于Act1/NF-κB信号通路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瘀状态的机制及新风胶囊对其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8):922-928.
[9] 章平衡,刘健,谈冰,等.新风胶囊通过调节NF-κB通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高凝状态[J].免疫学杂志,2016,32(1):49-55.
[10] 章平衡,刘健,纵瑞凯,等.基于miR-155/NF-κB信号通路探讨新风胶囊改善类风濕关节炎血瘀证患者肺功能的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2):5609-5615.
[11] 文建庭,刘健,忻凌,等.新风胶囊改善类风湿关节炎脾虚湿盛证患者感受的临床数据挖掘[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11):1-5,34.
[12] 方妍妍,刘健,万磊,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脾化湿通络方药应用的队列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8,21(4):505-509.
[13] 郭锦晨,刘健,张晓军,等.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含药血清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氧化应激及AMPK,FoxO3a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13):3228-3232.
[14] 孙艳秋,刘健,忻凌,等.黄芩清热除痹胶囊联合新风胶囊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湿热证患者免疫炎症指标的数据挖掘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1):5-9.
[15] 牟正,薛莉君,王红利,等.山药苡仁健脾粉及其拆方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11,22(11):964-967.
[16] 马艳春,范楚晨,冯天甜,等.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1,49(12):108-111.
[17] 莫琼,郝二伟,覃文慧,等.平性活血化瘀中药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1):20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