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薯杂粮的希望田野上奋力耕耘

2022-05-30 10:48张书栋顾晶晶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自力杂粮甘薯

张书栋 顾晶晶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业人的一年都是忙碌的。农业科研战场在“地”,周期却以“年”来计,辛劳事业需非常之功,初心坚守更需精神支撑。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洛阳农林科学院甘薯谷子研究所所长王自力研究员,参加工作37年来,践“三牛”精神,追信念之光,执岁月为犁,在甘薯杂粮科研岗位上,矢志不渝奋力耕耘,用科技之力收获田畴丰收。

从事甘薯产业,他如老黄牛般默默负重坚守

从农村来,饥饿和苦难让他学会了坚强。从事农业科研,这种感情让他懂得了奋发。他黝黑的肤色,可以看出风吹日晒的痕迹和岁月的洗礼。由黑发小伙到白发中年,由稚嫩学生到学科带头人,他始终像一头老黄牛,带着这份执著奋力前行。从春节后上班开始育甘薯苗,到春薯、夏薯种植管理,试验地的调查记录,穿插进行育种材料的嫁接,短日照处理诱导红薯品种开花、杂交授粉,到十月中下旬收获后考种,进行甘薯后代材料耐贮藏性的观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一干就是37年。刚开始的时候,课题组只有他一个人,经费只有几百元,他凭着苦干实干,硬是扛了过来。回忆这段经历时他说: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干好每一天的工作,往前走就行了。

试验地就是试验室。早期因为人手不够,在试验地里调查测量,一个人手上沾上泥土露水,没办法再进行记录,他只好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让上小学的孩子做记录,还美其名曰到大自然进行实践锻炼。每每提及当时孩子因此而用真情实感写出的作文《“土”爸爸》在《洛阳日报》上发表时,他总是感慨万千。磨难是最好的大学,努力耕耘,大地定会报之以歌。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还是选育出了洛阳农林科学院第1个通过国家鉴定的甘薯新品种“洛薯10号”,第2个国字号“洛薯11号”,甘薯新品种选育的道路,他越走越宽。

让农民富起来,他甘为孺子牛用科技助力产业

从农村出来,深知农村、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强烈渴求,造就了王自力服务产业的意识。他俯身甘为孺子牛,科技兴农成为他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伊川县有一位育薯苗半辈子、在当地被誉为技术“响当当”的老农,在一次交流中王自力发现了他育苗中的问题,两人产生了分歧。面对质疑,王自力不厌其烦,一次次讲解,一次次建议,帮老农解决了多年来育成的种苗移栽成活率不高的问题。当年红薯丰收时,老农打来电话表示感谢,他们也成了忘年交。在孟津縣,听了王自力的高产高效甘薯栽培技术培训后,一位老农感慨地给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种了半辈子红薯,今天才知道咋种红薯了!”这些肯定与真情,令王自力备感欣慰。

多年来,王自力始终坚守“产业走向哪里,科研力量便注入哪里”,奋力为甘薯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了搞好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他常年深入一线进行生产调研和技术培训,田间地头当课堂,热情讲解助薯农。王自力有一个体会,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提高群众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改变群众的一些固化思想,要跳出红薯看红薯,跳出红薯干红薯。他说,以前红薯主要解决温饱问题,产业需求是高产;现在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要更注重品质和营养,为此,他带领团队全力研发推广栽培技术,加速专用机械的研发应用,培养出更多的新时代高素质职业农民,全面助力甘薯杂粮产业做强做优做出特色。

矢志创新图强,他勇做拓荒牛育品种创品牌

创新是科技的生命,更是一个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追求。为了这份追求,他瞄准新品种,主持选育国家鉴定甘薯新品种2个、省鉴品种4个,参加选育品种16个。王自力常说:“选出甘薯新品种不是目的,品种在生产上应用,让群众实现增产增收才是一个农业科技人员的责任和最大愿望。”在汝阳县,他选育的被群众称为“好看、好吃、好贮藏、好卖”的“四好品种”——“洛薯13”推广面积达8万亩,在连续11届红薯擂台赛中夺冠,实现了让甘薯产业由“大”变“强”的华丽变身。凭借“洛薯13号”,“汝阳红薯”更是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作为拳头产品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洛阳优质农产品展销会”,销售价格达20元/千克,引起轰动。为了推广好这一品种,他在汝阳县创办“红薯擂台赛”,一办就是12年,为甘薯产业发展构建平台。后来擂台赛被升级为市级比赛,不仅促进了产业发展,也丰富了文化内涵,在全国成为典范。

加工是延长产业链的关键,也是河南省甘薯产业发展的短板之一。王自力主张“抓两头”,就是抓好“田间”“车间”。在“田间”,他根据当地加工、销售需求,教会群众如何科学选择甘薯新品种。在育苗方面,开展健康种薯种苗基地化生产,通过技术指导,将传统的产量导向转变为质量导向,提高商品率。在“车间”,他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全面助力产业链延伸,带领河南省甘薯杂粮体系团队研发推广了甘薯保鲜窖专利,使甘薯从收获即售卖到储藏“待价”,每亩收益增加近千元,由此还促进了河南省甘薯产后加工全面升级。结合市场需求,王自力把目光投向了附加值更高的富硒红薯,利用三年时间,主持制订了“岭上硒薯”优质农作物富硒生产技术规程,让“富硒地”变“富裕地”,引领了洛阳甘薯产业市场化、品牌化发展。

迈向新征程,他将弘扬“三牛”精神勇毅前行

37年的坚守,王自力带领团队先后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地市级成果奖12项,主持或参与制定标准4项,参编专著6部,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5项。他本人获得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洛阳市优秀专家、洛阳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洛阳市革命老区建设先进个人、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2019年年底,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他通过竞聘成为首席专家。他的新目标是把全省的甘薯杂粮产业的科技创新、产业引领服务做好,并提出了“强基础、重科技、抓两头”的甘薯杂粮产业健康发展新思路。在他的带领下,体系选育的“洛谷8号”谷子新品种测产超过1000斤,甘薯新品种在丘陵旱地产量达7000斤,走出了持续用科技力量提升甘薯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发展新路子。谈及下一步工作目标,他表示,将不负党和政府重托,一如既往地用“三牛”精神激励自己,永做一头默默耕耘牛,拉动科技助力产业的犁铧,用科技之力实现产业提质增效,把更多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生动践行“用科技力量攥紧中国种子,为产业贡献力量”的科技担当!

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作为一名老党员,在甘薯杂粮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希望田野上,王自力将初心不改接续登攀,躬耕田畴为之奋斗!

[责任编辑:王 丽]

猜你喜欢
自力杂粮甘薯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Students’ Feedback on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ases into Lecture Task in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细粮VS杂粮
一种新型自力型触头的设计与计算
甘薯抗旱鉴定及旱胁迫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杂粮小镇之歌
Coupled Fault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a
Performance of Ni/Nano-ZrO2Catalysts for CO Preferential Methanation*
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