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
“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信奉趣味主义。”八年前,在师徒结对见面会上,刚入职的叶冬敏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她初出茅庐,眼神清澈,开朗活泼,对教育怀揣着无限的激情与憧憬。这八年里,我见证了叶老师的成长,也亲历了她在趣味教育上的探索旅程。
一、让趣味的“种子”在课堂生发
学校安排的师徒结对帮扶原本只有一年,但叶老师总说:“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父!”于是,八年来,她时常请我去听课、评课,也总是兴奋地來到我的办公室分享近期的教学创意与想法。叶老师喜欢在课堂上创造趣味,或者说,在她眼中,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件趣味无穷的事。
在教授《春江花月夜》时,她会给班里的每位学生准备卡片,在课上和学生一起以原诗句为基础,写诗配画、制作明信片,然后把这些作品用彩色的木夹挂起来,在教室外的连廊里举办“《春江花月夜》诗画展”。一时之间,学生写的诗句成为彼此之间传诵的佳话。“月光渗透在涟漪中,携着我的思绪,走了,千千万万里。”“原野花开遍地芳,惟天涯游子独望。”“月,洒落多少思念,随着树的摇曳,忘了人间。”这种诗意的氛围感染了其他班级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纷纷在诗画展前驻足,猜测某一句诗是从原诗的哪句化用而来,品评自己最喜欢的原创诗句,欣赏原创插画中独出心裁的细节与意境……诗情画意就这样在校园中静静地蔓延、流淌。一首诗的教学在叶老师的引领下,成了美的熏陶、心灵的感发、诗意的渲染。
叶老师不仅乐于分享自己感受到的语文趣味,而且善于利用趣味来解开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难题。议论文写作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难题,在“双新”背景下,写作的思辨思维、逻辑思维越来越成为作文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思维是不可视的,这让很多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对于如何提升、发展自身的写作思维感到一筹莫展。叶老师及时发现了学生写作的症结所在,巧用各类有趣的网络视频、热门节目作为教学资源,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观察、学习、思考、运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思维方法。在课堂上,叶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总结辩手们运用的思维策略。叶老师先是让学生选择并反驳节目中自己觉得最易推翻的观点,如此,学生发现,当我们将一个观点推演到极致,就容易发现其中隐蔽的问题,从而在思维交互中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观点。接着,叶老师又让学生找出节目中自己觉得最难推翻的观点,总结它们较难推翻的原因,学生们通过讨论总结出较难推翻的观点往往对关键概念先进行了内涵界定,想要推翻这些观点,就需要打破原有的概念边界,对关键概念做出自己的全新定义,从个别之事中挖掘出其中的一般之理。这堂课上,学生们兴趣盎然,惊喜不断,最后甚至要求现场分阵营开展进一步辩论,不知不觉间就训练了思维,达成了学习目标,让原本艰涩难解的思维学习变得趣味横生。
二、让趣味的“叶子”在活动中舒展
叶老师常说:“一颗对生活始终保持着兴趣与热爱的心灵,是不会走向枯涩、萧索的。”因此,叶老师的趣味主义不仅是她课堂的追求,而且是她想要传递的一种生活方式。她一直努力尝试为学生创办各类有趣味的课外语文活动,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生感知心灵、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讲戏剧的时候,她会向学校申请展演厅场地,亲自带着学生编写脚本、选拔角色、进行排练、安排服装、设计舞台,让学生真正体验舞台的魅力,感受戏剧给心灵带来的冲击与洗礼;讲现代诗的时候,她会和学生一起写诗,一起围坐在青春的芳草地,吟唱青春王国的歌曲;读《乡土中国》的时候,她会和学生共同编辑一本“乡土中国词典”,用社会学的视角和眼光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百态、风土人情……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叶老师善于捕捉每一个契机,把语文的趣味以各种活动的形式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里,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语文中人”,成为一个“趣味生活者”。
叶老师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做到了类型多,还做到了品质精。她专注于推广古诗词吟唱,设计了系统的古诗词吟唱课程,组织了一系列的古诗词吟唱活动,引领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通过吟唱的方式爱上古诗词,在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9年,她联合高二年级的语文老师一起开展“吟唱古诗,书香校园”吟唱比赛,当时,她指导的503班在比赛中凭借一首深情悲怆、荡气回肠的《诗经·蓼莪》一举拿下了冠军。赛后,在活动纪要中,她的学生曾这样写道:“《诗经·蓼莪》被誉为‘千古孝思绝作,一开始接触这首诗的时候,我其实并不明所以。直到小叶老师为我们吟唱这首词,随着她悠扬婉转的吟唱,我才真正看到数千年前荒野里的那棵蒿草,它无法抱根,只能做一棵散蒿。原来,古诗词可以唱起来,唱起来的时候,诗歌就成了我们的故事,我们便成了诗中人。”
2021年,叶老师又带领学校的吟唱队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届“晨光·青春”国学古典诗词联吟展演活动。这次展演中,她指导学生吟唱的是苏轼在海南时期的诗作《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二)》,她和吟唱队的学生希望借由这首诗展示出苏轼在海南期间的心灵状态,挖掘海南本土的文化历史、诗词资源。经过精心的选址和前期排练后,学生将自己对吟唱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对诗歌意境的感受全部沉淀在一吟一唱、一歌一咏之中,展现了对苏轼这一文化巨匠深切的怀念与敬意,表达了自己与苏轼一样对家国最深沉、执着的爱与眷恋。最终,这个节目也以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获得了观众与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本次比赛的“最佳吟唱奖”。叶老师通过吟唱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吟唱成为了一把钥匙,帮助学生打开、体验、沉浸古诗词的情意世界,也让吟唱成为了一条纽带,把古人心灵的感动、性情、诗意永远地传递下去。
三、让趣味的“花朵”在内心绽放
梁启超曾说:“我自己手种的花,他的生命和我的生命简直并合为一;所以我对着他,有说不出来的无上妙味。”教育的无上妙味,正在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生命相互映照,在彼此的心灵留下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与云彩。叶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花匠”,醉心流连于自己的花圃,每天都享受着教育给心灵带来的无限妙趣。
她善于“看见”,她常说,每一朵花儿都需要阳光,正如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关注。她的课堂总是努力把“光打在学生的身上”,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拥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于是,我们总能看到,学生的眼中总是有着跃跃欲试的冲动,脸上总是有着自信骄傲的笑容,他们在课堂上不仅收获了学识,而且收获了归属感。
她善于引导,不喜欢训斥和惩罚。相较于快刀斩乱麻地解决各种琐碎的教育问题,她更愿意做的是细水长流地培养“问题解决者”。因此,对于那些表现欠佳的同学,她只是客观地摆出现实,然后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和他们并肩站在一起,思考讨论: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她的教育谈话真正做到了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也许这样温和的方式不能够保证学生不再犯错,但是从学生主动告诉老师应该怎么做的那一刻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观念就已经牢牢地根植在了他们的心里,他们发现了自律的快乐—照见自身内在的需要,感知自身的能量与价值。
更可贵的是,对于那些处在照不到阳光的角落中的花儿,她也总是能帮他们找到花圃里最合适的位置。记得有一次去她的班上听课,课前五分钟,她把学生都召集回来,语气神秘地和大家说:“今天,有一位小明星要给我们带来惊喜节目!让我们有请小吳!”同学们的目光立刻齐落在一个面色羞红的小男生身上。只见那个男生沉默片刻,忽然坚定地抬起头来,脱掉了校服外套,亮出了特意穿的带着金色闪点的帅气“战袍”,抱起足球快步走向讲台,他要为大家表演的节目是颠球。只见他娴熟地摆好姿势,脚用力一上抬,球就像披上了魔法,跟着他的脚跳跃、律动。他每颠一下,同学们就跟着大声计数:“一!二!三!……十五!十六!”小吴轻轻松松就颠了十六下,同学们送给了他热烈的掌声。下台之前,他不好意思地摸摸头发说:“讲台场地太小了,没发挥好!”他的脸上已不再是羞赧的神情,而是满溢着激动与喜悦。后来我和叶老师谈起这个男孩,她告诉我,这个男孩基础一直不好,字也写得潦草,在班级里常常处于游离的状态,与人交流眼神也总是不自信地闪躲。偶然的机会,得知他足球踢得很好,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心骨”,于是叶老师就私下和他商量,邀请他为同学们表演颠球。我问她,后来呢?这个男孩怎么样了?她笑了笑说,成绩还在“艰难爬行”,但是字写得整齐多了!看着眼前这位自得其乐的“花匠”,我不禁感叹,教育很多时候会在课堂以外的地方开花,它时常开在寻常日子里那师生心灵共振、生命交融的一瞬间,这也许正暗合了梁启超所说的种花的“无上妙味”。
2022年,叶老师又开始执教高一年级,她的花圃又迎来了一批新的花苗。她一如既往,用心地记下每一个名字、每一张脸庞,她会将它们编成一支新的旋律,继续在趣味教育之旅中且行且歌。
(作者单位:海口市琼山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