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妮
近年来,固原市原州区充分结合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重点,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努力探寻原州区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通过优化培训模式,拓展培训内容,有效实现了农民教育培训线上线下融合,加快推进原州区乡村人才振兴。
一、主要做法
(一)主要培育模式
为解决培训过程中农民参与培训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高素质农民培训过程中,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逐步形成了不同模块优势互补的“两校一基加观摩”培育模式,即以农广校为主体,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主阵地,在认定的固原市、原州区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开展实操实训培训,结合外出观摩学习,让学员了解学习自治区境内或外省市的先进技术、先进生产经验和做法。
依托原州区14所农民田间学校、15个实操实训基地,联合当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共同办学,将推广农业技术、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融为一体。参训学员通过理论学习与实操实训,系统掌握农业生产关键节点技术的同时,组织学员到省内外实训基地观摩学习,拓展学员思维、拓宽学员眼界,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在培训中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的作用,不断引导学员从思想、行为、技术等方面向他们靠近,激励学员学科技、谋发展的积极性。建设能支持同时举办2期的培训班,最大培训人数为100人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音视频教学系统1套,学员通过手机终端App实现实时网络授课和督导,同时通过现场直播培训,指导农民学习、交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宣传金融知识等内容,鞏固农民培训学习成果。
(二)辅助培育模式
学员筛选模式。原州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农广校)作为培训工作的主力军,通过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培训对象库,组织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云上智农”App报名,然后分类型、分层次精准筛选学员参加培训。
师资遴选模式。通过遴选纳入一批优秀师资,进一步完善师资库,并建立师资库使用管理制度和考核管理机制。同时,从区、市高等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邀请农业专家学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组成农民职业培训师资队伍。
“互联网+”模式。为加快推进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的推广应用和农民职业培训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原州区农广校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充分利用“云上智农”App实现所有培训班、学员、师资及课程安排线上可查,更好地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组织专家、教师、农技服务人员录制和制作线上教学视频及PPT课件,方便学员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学习。三是充分运用农民远程教育培训音视频教学系统,打破学员与教师之间的空间限制,实现师生之间、学员之间学习与交流。
课程设置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立足县域产业发展需求和农民生产需要,一方面开设了如红梅杏、设施蔬菜以及肉牛、肉羊等种养技术专业课程,另一方面结合社会热点,开设了如金融贷款、法律法规等拓展课程。不仅提高了学员的种养技术,同时提升了政策法规的普及率,更好的指导农民生产生活,满足了学员多元化需求。
二、培训取得成效
原州区努力探寻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拓展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农民参加各类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从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模式等方面精准到位,确保了培育各环节的落实,不断提升了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和质量效果,有效提升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2019年至今,先后培训高素质农民1340人,其他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共计7392人。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学员认定合格率达到100%。农民学员中涌现出一大批致富带头人和产业带头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致富超过2480余户,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供稿单位:固原市原州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