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藏藏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问弟子:人生当如何过?他最赞许的回答是曾点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月,几个大人,带着一群孩子,沐浴在春风中,嬉戏在小河旁,载歌载舞,兴尽而归。
天地间,一群知时节的人,一群纯真无忧的人,一群自由而蓬勃的生命在舒展,在起舞。
每读之,我总隐隐动容,这是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也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或许,在孔子眼里,这也是最理想的教学情境吧。在露天的课堂里,阅读的是自然,沐浴的是身心,俯仰的是天地。孔子,就是一位卓越的语文老师,《论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范本。
每学年结束,我会在班级做一个小调查,请孩子们回忆这一年印象最深的一节语文课,从孩子的眼睛里,收获教学的启发。
有的孩子写到,他印象最深的,是《昆明的雨》。那节语文课,教室外,庭院中,是细雨连绵,落地无声;教室内,文字间,是昆明的小酒馆,是打湿的缅桂花。我们听窗外的雨,我们品文字的情,回忆起的,是被那天的雨和那天的文字洗涤干净的心境。
有的孩子写到,他印象最深的,是“小满”那天的作文课。那天的作文题是《暗自生长的力量》,那天的课前摘抄是小满的一首诗:“花未全开月未圆,半山微醉尽余欢。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那天学生的发言是“不急不躁,只是花期未到”“慢慢寻找自我,安顿自我”。我们在当日的节气里,不疾不徐,小有期許;我们在素材的交流中,步履不停,暗自生长。回忆起的,是时令与生命的律动,是情感与哲思的流淌。
当时的这些语文课为何能在孩子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迹,我想大概是因为,在有意无意中,我们实现了生命与时节律动,文字共情思飞扬。母校有一个著名的诗社,名曰“夏雨诗社”,诗社的宣言是“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忧一喜皆可成为“春风”,成为“夏雨”,成为描摹孩子生命底色的一笔,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若教学时,师生的心境和语境,能像那群咏而归的成人和童子,那样舒展,那样投入,把语文还原成生活本身,在我们的自然节气、栖息方式、心灵状态中找到语文的身影,在经典中、在文字里,不断宽慰自我、反思自我、成就自我,我想,这便未辜负文字的美好和课堂的初心。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
见习编辑 成 盼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