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七十多岁的老张夫妇前些天刚刚为外孙女到北京上大学高兴了一阵子,这些天却因为女儿女婿提出要分开住而不开心。原来,自打外孙女出生后的十八年来,他们家一直是三代同堂,老张夫妇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帮忙带外孙女、做家务,其乐融融。现在外孙女上大学去了,儿女竟“忘恩负义”,立马提出要各住各的,这简直就是过河拆桥啊!想想就让老张心寒。
生活中,类似老张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当孙辈需要照顾时,儿女很欢迎祖辈同住,而当孙辈“展翅高飞”后,儿女就想和老人分开住了。遇到这种局面,老人难免会生气。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老人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呢?
作为当事者,应放平心态,换位思考一下,就不难理解儿女的心思了。毕竟是两代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饮食起居的节奏都不一样,如果非要长期、天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确容易出现矛盾,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相看两厌。既然如此,又何必相互纠缠、彼此勉强呢?
也许有人会说,三代人之前在同一个屋檐下住了十八年,不都是好好的吗?是啊,之前老人和儿女住在一起,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孙辈”这样一个共同目标。有了共同目标,儿女和父辈之间虽然有摩擦,但更容易解决。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孙辈考上大学去住校了,照顾孙辈这样一个共同目标就不复存在了,是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适时确立新的目标,适当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了。
老人千万不要去道德绑架自己的孩子,指责他们“过河拆桥”之类的。只要儿女有孝心,不一定非得住在一个屋檐下。儿女能开诚布公地提出来分开住,彼此坦诚,给对方留有空间,不留心结,岂不是更好?
有一些老人,面对儿女提出分开住很气愤,是因为一直惦记着自己多年来为孩子、孙儿们的付出,心中耿耿于怀。其实,当初不管是自己主动提出来的,还是儿女向老人申请提出来的,老人最后都是自主决定要帮忙照顾孙辈的,不应该将孩子的回报设置为前提或者作为唯一必须的结果。虽然表达方式不一定一致,但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记得老人的付出,给予相应的主动的回报,这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会通过日常的生活慢慢体现出来。
另一方面,老人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多想一些。帮忙带孙辈的这些年您和孩子们住在一起,虽然空间局促一些,家务做得多些,自己辛苦一些,但是每天能够和孩子们在一起,每天能看到亲人的笑脸,一家其乐融融,不正是所谓的天伦之乐吗?在您的帮助下,孙儿长大成人、儿女事业有成,您心里也会感到一种由衷的幸福对不对?
当儿女提出分开住,自己就很生气、失望的老人不妨悄悄问问自己,是不是对儿女一直抱有不合理期待呢?是不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一直围在自己身边呢?这样的期待是单方面的,也是不合理的,还请您早日放下。
两代人各自有自己的生活,儿女正处于事业上升期,要把工作做好,我们在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前提下应主动放手,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当“活出自己的快乐,为自己而活”时,就不会对儿女提出“分开住”想不开了。
首先,住回到自己的房子,享受自由空间。以前为了方便带孙辈,综合考虑后,会和孩子们挤在一起居住,现在孙辈长大成人去读大学已经住到学校,老人完全可以回到自己的“老窝”安度晚年。
其次,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安排时间。喜欢早起的老人可以参加广场舞、打太极拳等晨练,不喜欢早起的也可以按自己舒适的时间选择打牌、下棋、运动等项目,自由聚会的时间也变得多了起来。
再次,深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现在可以重拾年轻时的喜好,更可以重新选择,弹钢琴、摄影、书法……再也不用担心孙子孙女来“捣乱”了!
这样的场景,您是不是很久没有体会过了呢?
当然,孩子只是和自己分开住,但是亲子关系分不开,血浓于水,日常的沟通交流永远不会中断。老人需要帮忙时儿女会随时上门来探望,儿女有什么事情也可以请老人来相助,这种保持距离又不疏远的关系可能更融洽、更和谐、更长久。
总之,如果孩子想要分开住,请老人务必想得开。多理解孩子,多为自己而活,懂得适时地放手,得体地退出,这样两代人、三代人都会更自在、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