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早上6点,“红领”已经出门,到医院为病人导医、挂号;中午时分,“红领”带着热乎乎的饭菜,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营养午餐、洗头理发;华灯初上,“红领”穿梭在街边捡拾垃圾、维持秩序……这些“红领”人来自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他们的带头人叫陈军浩,曾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他,用志愿服务传递公益温暖,诠释着大爱无痕的“红领”情怀。
“除夕夜”的红领初心
2001年11月,為填补社区服务行业空白,在区民政局和街道的支持下,陈军浩注册成立了宁波市第一家民办非企业性质的社区志愿服务站。与志愿活动结下不解之缘是在2001年除夕夜,正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陈军浩接到了一位老人的求助电话,说家里下水道堵了。刚进老人家门,一股恶臭扑面而来,卫生间里污水四溢。不太精通维修技术的他,顾不得脏臭,伸手一点点掏,忙得满头大汗,一抬头看见老人双手捧着崭新的毛巾,两眼闪着泪光。陈军浩心头一暖,也种下了做公益的种子。
陈军浩自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服务中心为基地,建立起志愿者服务站,经常组织各种公益服务活动。他拓展了社区物业应急服务,在卫生动态保洁的基础上实行治安联防和日常维修项目化,2008年底,陈军浩又承接了81890(拨一拨就灵)北仑分中心的管理工作。中心成立仅半年,求助热线便超过13000个,办结率100%,回访满意率98.6%。他还先后成立“助残应急服务队”“阳光助老服务队”,为残障人员、高龄、独居、孤寡老人提供开锁、水电维修、管道疏通、线路检查等免费应急服务;成立光明俱乐部,盲人朋友除了能“看”电影外,还能翻看、借阅盲人书籍。
“红领之家”目前已拥有注册志愿者1751名,累计志愿服务3485次、7万多小时,累计服务群众60万人次,常态化开展送水、敬老、导医等10大服务项目。新街道的老宁波说:有群众的地方,就有浩哥,就有“红领”人。
“激发善”的红领温度
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回馈社会是“红领之家”关注的重点。陈军浩从2014年开始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为社区服刑人员、归正人员、吸毒人员和重性精神病人4类特殊人群,提供帮教救助、权益保障、就业培训等相关服务。传统的社区矫正往往是抑制恶,但陈军浩将矫正人员和“红领”编在一起“无差别”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专业社工引导和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帮扶,激发他们身上的善。
2014年,一位21岁的小伙子因偷了同事的手机被判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被安排到“红领之家”进行矫正。刚开始时,他几乎不主动参加活动。后来在一次敬老院活动中,小伙子被安排给一位老人洗脚,老人对着他说:“我要是有你这样一个孙子,该有多幸福啊!”小伙子愣住了,后来竟潸然泪下。此后,他开始主动参加志愿活动,最后还在工厂找到了工作。
因犯非法持枪罪被判缓刑三年的李某,一开始抗拒参加社会服务。于是,陈军浩每周上门探访,与他交朋友,并且帮助他解决租房等实际困难。不仅如此,陈军浩为了让李某重新融入社会,还根据他的特长,安排他加入“红领之家”文艺小分队。逐渐打开心扉的李某,不仅参与制作了8部反诈骗公益片,还带家人一起参加志愿服务,他的妻子还凭借志愿服务积分成功落户北仑。
多年来,“激发善”“去标签”“社工+志愿者”的红领矫正模式,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突破。联系的356名社区矫正人员脱管率和再犯罪率均为零,还有14人实现了就业创业。“红领矫正”社会治理模式不仅向全国提供了治理范例,还向全球输送了中国经验。2016年陈军浩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在加拿大举行的第二十四届国际社区矫正研讨会中作专场发言,向全世界展示了司法的“中国温度”。
陈军浩立足“红领之家”对特殊人群不嫌弃、不抛弃,心在一起,编在一起,干在一起,“无差别”地开展“红领矫正”;他们“激发善”“去标签”,悉心打造失足者的从善之地,将志愿服务化为洗心励志、归正奉献的平台,让弃恶从善成为最温暖的注脚;他们敞心怀、真帮扶,在当表率中引导,在交朋友中感化,在办实事中矫正,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回馈社会。
(责任编辑:仇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