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荣婷,吴颖梅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舞蹈系,安徽 安庆 246052)
戏曲舞蹈是戏曲和舞蹈经过融合与创造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和舞蹈内涵,呈现出程式和观赏性的审美特征[1]。戏曲舞蹈是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传统戏曲舞蹈教学一般采用口传身授方式,优点在于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学生能够快速领悟内容精髓。但该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学效果不佳[2]。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迅速发展,如慕课[3]、雨课堂[4]、学习通[5]和微信公众平台[6]等,这些教学模式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服务平台,具有操作界面简单和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不仅可以实现教师对多个学生的同时授课,而且便于教师对学生实施有效管理,提高教学效果[7]。因此,将微信公众平台与高等教育教学相结合,在戏曲舞蹈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教学,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戏曲舞蹈《织绢》是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的原创作品,是舞蹈表演、歌舞表演和舞蹈编导3个专业的必学科目。下文以戏曲舞蹈《织绢》为例,详述微信公共平台在戏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黄梅戏主要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已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传承黄梅戏艺术,以黄梅戏《天仙配》片段为题材,创作了戏曲舞蹈《织绢》。舞蹈利用戏曲故事情节、戏曲音乐、戏曲动作、戏曲服装和戏曲水袖等,将舞蹈艺术创作和传统表演艺术形式“戏曲”完美结合在一起。
《织绢》分为4段剧目。第一段是“路遇”:以一段轻快的双人舞拉开帷幕,充分展现了董永与七仙女在槐荫树下喜结连理的欢快氛围。两人以抒情柔美的双人舞,再现了七仙女与董永对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段是“求助”:夫妻二人来到傅员外家做工,傅公子刁难七仙女。这部分以一段三人舞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此后,一段七仙女的独舞表演表现出她愤恨、着急、焦虑和孤独无助的心情。通过对这一段内容的梳理,能够将人物的所思所想进行完美呈现。第三段是“织绢”:在姐姐们的帮助下,七姐妹齐心协力,各自展示才艺,终于一夜之间织成10匹锦绢。这段群舞的音乐部分以明快欢乐的情感为基调,利用戏曲水袖作为舞蹈道具,通过舞蹈队形和画面的更迭等诸多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意境,体现七仙女织绢的场景。第四段是“憧憬”:以一段七仙女与董永的双人舞将情节推向高潮,展示彼此的爱慕之情,音乐保留黄梅戏音乐风格特点,并奏响《夫妻双双把家还》的主旋律,舞蹈以情感交流为主,以舞蹈技巧及托举动作为辅,体现七仙女与董永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戏曲舞蹈《织绢》作为舞蹈系的原创课程,近年在舞蹈表演、歌舞表演和舞蹈编导3个专业中都被设置为学生毕业前的经典专业课程,因而备受关注。在依托微信公共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时,该课程的教学方案与其他专业课也有不同,应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5个方面进行设计。
戏曲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8]。课程目标设计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由于大三学生已经掌握完整的戏曲和舞蹈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因此开展该课程就是为了检验学生3年来的学习成果。
在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时,一般会依据教学对象及其特征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分别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点[8]。该课程分为4段剧目,需要安排4个课时,分两次进行,每次两个课时。由于剧目中包括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和多人舞,为了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就要求班级成员全部参与,在充分考虑学生人数、性别、个性及特长的基础上,学生自由组合为两个小组,每组设组长1名,以保证两小组的实力基本相当。对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评分,小组分数即为小组成员得分。学生分组及评分环节都在微信公共平台上显示。
目前,慕课、微信公众号、舞蹈专业网站和“互联网+舞蹈”在线学习平台等已经实现立体化、多维度、全方位和开放性的交互式资源整合与流通,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灵活自主且优质免费的学习机会[9]。戏曲舞蹈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文字、视频和音频材料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指导。学校或班级的微信公众号中提供的戏曲舞蹈《织绢》的文字资源主要是剧本,提供的相关拓展资源一般包括视频和音频资料,视频主要有微课、微视频、教师示范课程和优秀舞蹈案例等,音频资料有舞蹈音乐等。
混合式教学主要分为课前预习准备、课中互动研学和课后巩固拓展3个阶段[10]。教学过程主要借助班级的微信公共平台进行实施。
1.课前准备预习
戏曲舞蹈课程的课前环节包括准备和预习两个部分。首先,引导学生注册及使用慕课和微信等在线学习平台查找教学资源。其次,教师以文字、视频或音频等形式,通过班级的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符合学生基础和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预习作业,同时,推荐一些历年关于戏曲舞蹈《织绢》的微课、视频和优秀舞蹈案例,供学生预习。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互助学习,教师要加强监督指导,同时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2.课中互动研学
在课堂上,首先,教师解决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对重要的戏曲舞蹈动作,教师应进行分解演示,并伴有动态讲解,以视频的形式推送至微信公共平台,供学生观看体会。其次,根据《织绢》剧目次序,组织小组比赛,由小组组长指定不同成员出赛,表演完成后由教师作为总评、对方组员作为评委分别给出评分。小组比赛过程应全程拍摄,并制作成视频,以便师生课后总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通过微信公共平台推送课后作业和扩展作业。
3.课后巩固拓展
课后巩固与拓展是教学活动的深层次延伸,能够强化教学效果。根据课堂所学和教师要求,学习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共同回顾课堂教学内容,观看小组比赛视频,通过分析表演优缺点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等拓展知识面,还可以向教师提出教学建议,并对教师进行评分。
教学评价是混合式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戏曲舞蹈《织绢》的教学评价应涵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最后由教师将各个环节的计分汇总,发送至班级微信群进行公示。
1.评价主体
课程评价一般由教师负责实施,评价对象是学生。张显锋[11]提出“双主体”观点,即师生关系是“教学共生体”。因此,在戏曲舞蹈《织绢》课程的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和学生。
2.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实现全方位和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以及学生间的互评。其中,课前和课后是组内自评,课中是组间互评。终结性评价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及师生互评。
3.评价内容
过程性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表现,如课前预习、课中参与度以及课后总结扩展等。其中,课中比赛环节的评价内容包含舞蹈作品的社会性、舞蹈的审美特征、舞蹈的艺术特征、舞蹈语言以及舞蹈表演的审美规范。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4.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力求科学、准确、公平和规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对学生的评价总分为100,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部分。对教师的评价则只有终结性评价,总分为100分(表1)。其中,课中比赛环节的具体评分标准为:舞蹈作品的社会性(3分)、舞蹈的审美特征(5分)、舞蹈的艺术特征(5分)、舞蹈语言(4分)及舞蹈表演的审美规范(3分)。
表1 课程实施的评价标准 分
以戏曲舞蹈《织绢》为例,在安徽省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专业课程中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以舞蹈表演、歌舞表演和舞蹈编导3个专业的大三学生为教学对象,在戏曲舞蹈《织绢》中借助微信公共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学生在各个教学阶段的不同得分和最终得分以及教师最终得分如表2所示。
表2 教师及学生得分表
由表2可知,教师的最终得分将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分数求和,为92.1分,这说明大多数学生都认可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实施。就学生得分而言,学生自评的评分比较高,这说明学生大多数认可自己的辛苦付出;教师对学生的评分偏低,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由此可以表明,借助微信公共平台,在戏曲舞蹈《织绢》中实施混合式教学,不仅能够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
在戏曲舞蹈《织绢》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都认可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学效果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进行评价时忽略学生诉求的表达,仅以完成教师教学任务为目的。只将1所学校的几个专业学生作为评价对象,存在评价范围单一的问题。另外,教师对学生在舞蹈动作规范、艺术感染力和舞蹈语言等方面的评价标准难于准确把握。
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全过程。可以在多所院校的多个专业中进行实践教学,并且邀请专业的高水平教师或专家现场进行评价打分,从而全面准确地对混合式教学进行科学评价。在课程组织方面,教师要强化课程控制能力,从细节入手对学生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编排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戏曲舞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舞蹈技艺,其本身也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对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具有积极作用。对原创曲目《织绢》的学习既是对戏曲舞蹈的创新,更是对戏曲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依托微信公共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推动戏曲舞蹈的快速发展,并将高校舞蹈教育水平推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