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新,王 冰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能源工程系,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重要责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初心和使命。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1]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探索关乎高校育人的实际成效,被国家提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工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主要是解释自然规律或研究工程特性的专业知识”[2],且“工具理性倾向凸显”[3],一直以来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存在重实验、数据与技能,轻情感态度与软文化教育等问题。水工程施工是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除具有典型的专业性与实践性等工科课程共性特点外,还具有强政策性和管理性等特性,这为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基础。基于课程特性,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水工程施工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结合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围绕“明理、共情、弘文、力行”[4]展开行动,对水工程施工课程的思政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在学生和教师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水工程施工课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专业性、实践性及育人性的建设方向,逐步构建具有层次性和创新性的课程思政体系。
水工程施工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从思想、专业、实践和育人4个层面展开。从课程建设的思想层面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牢记思想之根和动力之源;从课程建设的专业层面看,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专业特点,迎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认证指标体系,以“守好一段渠”和“种好责任田”为己任,创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建设的实践层面看,注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掌握和跟踪,着力立足实际应用和服务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从课程建设的育人层面看,在教学中厚植爱岗敬业和工匠精神等中国精神,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除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外,还根据毕业生就业去向不断对课程相关内容及时进行调整,抓好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改变传统的单线思维方式,采用正逆双向思维方式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毕业要求以及章节内容与知识点,打破常规思维,创新构建思政元素正向和逆向相结合的双向发掘思维(图1)。
图1 思政元素双向挖掘模式
思政元素正向发掘思维是根据课程章节或知识点进行相关元素的探索与发散,寻找与知识点或章节内容相契合的思政元素,最终达到德育目标。思政元素逆向发掘思维与正向思维则恰恰相反,逆向发掘思维首先明确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并紧紧围绕德育目标发掘思政元素,再结合课程相关章节及知识点回归到课程本身。双向的思维方式和双线思政元素的发掘模式形成了闭环式思政元素探索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课程思政建设中容易出现的课程与思政相割裂的问题,正向保证了课程内容的专业性,逆向加深了课程育人的渗透性,使课程思政的建设更具科学性、可融性和教育性。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和发展,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综合考量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相关专家、教授、普通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作了新一轮的修订,明确了课程培养目标,对毕业要求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整,使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更加清晰。就水工程施工课程的学生而言,从2019级学生开始,课程考核方式由原来的考查课调整为考试课,总学分由原来的2.5调整为3.0,这让学生从根本上加深了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学时由原来的40个调整为48个,这样不仅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争取了更多可利用与可调节的教学时长,还有利于优化和丰富课程整体的教学设计。同时,知识结构也由原来的重“技术”调整为重“技术+管理”,使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重要性更为凸显。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围绕专业育人的主线,拓宽课程建设内涵,扩充思政内容,做到既不改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又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的建设中。
1.深度融入工匠精神
水工程施工是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其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专业情感和责任的专业人。因此,十分必要将工程师职业素养、行业标准规范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工程等融入课堂教学的相关章节与知识点。如教师在讲授“水工程施工特点”这一节时,可引入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相关案例,以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红色专业人”。
2.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当代社会,在利益驱动下丧失责任担当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在于责任意识的淡薄。水工程施工涉及的内容主要为实操性和建设性知识,所学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更是与城市的运行及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加入具有警示教育的工程案例。例如:在绪论部分加入上海闵行区在建居民楼连根“卧倒”事件和江西丰城电厂在建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事件的案例;在讲授地基加固处理施工中讲述虎丘塔斜而不倒之谜和大兴国际机场跑道强夯整平的案例。用真实发生的案例说明诚信守法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3.有力增长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5]在水工程施工课程思政建设中,以港珠澳大桥承台建设和墩身无裂纹浇注技术等为例,将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专业知识的讲授相糅合,可加深课程思政的深度,拓宽课程思政的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学生在学习中国技术的同时,见识到中国精神在知识创造和国家建设中的展现,增强了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也增长了文化自信。
以知促行,专业发展和实践育人并重。从2017届毕业生开始,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增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施工方向”毕业设计,目的在于拓展学生在实践性课题方面的研究,增加学生对专业技术和实操领域的重视。从2019级学生开始,增设综合性“大作业”和匹配学时的实习实训,通过“大作业”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提升过程。再配合相应学时的实习实训,增强学生对专业环境和技能的整体把握,将原来的单一化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学+实践”的复合化教学模式,从而实现课程实践育人的教育目标。同时,结合授课教师的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双重身份,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向同行和协同育人的良好效应。
结合发掘的思政元素,进一步更新教案内容,并融入课堂教学进行自我检验,客观评价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同时,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推行“134”考核评价机制,即以“立德树人”为一个根本任务,建立态度、知识和能力3方面并重的考核机制,在整个课程中融入对过程、内容、形式及多元化主体评价的四位考核评价,最终构成综合性整体考核评价体系。例如,从2019级学生开始增加期中考核,调整过程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成绩的占比,减少客观性与记忆性的考核内容,增加主观性、综合性及实践性的考核内容,进行终结性考核结果达成度分析,并采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和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表,不断完善由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价和专家督导构成的评价体系。
经过探索与实践,在水工程施工的课程思政建设中综合运用双向挖掘模式全面深入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为专业课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改善了思政元素单一及思政和专业割裂的现象,使得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彰显。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专业情感和家国情怀愈加饱满,软文化素养达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课程真正地发挥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功能,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人才。
综上所述,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成效。今后应在当前的实践基础上努力思考和规划,不断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持续深化思政资源的潜性教育引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可持续发展,着力培养兼具“软文化”和“硬技术”的未来新型工科人才,实现专业学科内思政教育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