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构筑高校“三力”育人矩阵初探

2022-05-30 08:46李迎春蔡嘉鑫褚飞亚
关键词:三力中国共产党育人

康 豫,李迎春,蔡嘉鑫,褚飞亚

(1.河北北方学院 纪检委,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中医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的重大命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全育人”格局的建立、“双带头人”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与《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的颁布实施,均指明教育主体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新时代,高校应紧紧把握“关键在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旨,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育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构筑“三力”育人矩阵的基本内涵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党对高等学校领导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也是通过这3种基本方式实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途径。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构筑“三力”育人矩阵服从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大局(图1),聚焦“强基固本”“立德树人”和“聚焦服务”,形成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一)育人领导力

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政治领导指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重大原则、方针及方向的领导,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命题。育人领导力强调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和全程性,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将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到大学生由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保证高校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与站稳政治立场,将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言论、观点和思潮等进行精准辨别,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方向。

(二)育人精神力

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思想领导指党的指导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育人精神力强调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性和全面性,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着眼于育人内容的科学性、育人方式的艺术性、育人阵地的多元性以及智慧思政的创新性,协同整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与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行宣讲和转化,引导高校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及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立体育人与全面育人。

(三)育人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党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要动员师生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凝聚力强调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性和整体性,以党的组织领导聚焦育人共识和育人主体,通过组织系统和组织工作树立宗旨意识,树牢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以人为本”的发展平台。按照党的纲领和章程精准界定教育主体,坚持责任分担、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等原则,协同发展并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图1 以党的全面领导构筑“三力”育人矩阵模型

二、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构筑“三力”育人矩阵的意义

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长和发展的根基所在。因此,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构筑“三力”育人矩阵对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意义重大。

(一)解决好举旗定向问题,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以党的全面领导构筑“三力”育人矩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党委只有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精准定位高校立德树人的政治标准,精准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着力解决“为谁服务”以及“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与保落实的主体作用,才能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和正确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自觉向党组织靠拢,保证高校始终沿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

(二)解决好筑牢理想问题,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义。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构筑“三力”育人矩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明确立德树人所立之“德”是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信念之德,所树之“人”是忠诚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之人。大学生涯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的黄金时期,高校只有牢牢扭住党的建设这个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抓手,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将立德树人真正同高校以文化人及以德育人的教育实践相统一与相融合,才能帮助青年学生树牢远大理想,将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事业联系起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解决好凝聚力量问题,推动高等教育永续发展

办好高等教育,必须不断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坚定党管人才的工作原则。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构筑“三力”育人矩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凝聚了教育主体力量,使其在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关系与重大问题等方面统一思想、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并形成合力。牢牢掌握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作用,确保高校工作的各环节与各岗位人员都树立“三全育人”理念,不断提高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教师和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育人能力[1],给予高校发展新动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三、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构筑“三力”育人矩阵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成效显著,这与加强和完善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密不可分。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将育人“三力”有机结合并形成合力,才能更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形成“大思政”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践行“育人领导力”,全过程强基固本

将理想信念教育、先锋模范作用及意识形态工作3方面贯穿到大学生求学生涯全过程,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锻造政治能力。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拧紧“总开关”

理想信念教育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路径,对学生健康成长及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首先,加强理论武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人生目标,设计自身发展方向,从内心深处树立为中华强大而读书的理想信念。其次,重视锤炼党性修养。把握时事,认清本真,建立固定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基地,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及参与意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党性修养。再次,注重坚守做人底线。强化培育底线思维,引导青年学生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做高尚、有道德且有益于人民的人。

2.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巩固“生命线”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对营造浓厚的思想道德建设氛围和政治理论学习环境以及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意义重大。首先,增强党员教育培训实效。紧抓思想疑点、社会热点与大学生的关注点,将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使党员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自觉传播党的先进思想理论,增强党组织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准确洞察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和自我认知,协助思政教育找到工作重点。其次,加强党员分类管理。建立“纵向(年级班级)+横向(楼层宿舍)+实习生”党组织管理模式,切实掌握党员思想和学习动态;建立党员示范岗,制定并细化党员示范岗的具体职责和评价标准,鞭策示范岗发挥作用,带动周边同学。最后,严把党员“入口关”,规范“出口关”。完善评选表彰制度,强化纪律约束制度,坚持党内谈心制度,提高党员角色意识,增加党组织的温度。

3.狠抓意识形态工作,打赢“阵地战”

高校党组织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三权”紧握手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切实担负起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牢牢掌握思想舆论阵地管理权,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各方面与全过程;牢牢守住互联网主战场话语权,不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建立正面引导与网络管控相结合的舆论工作格局。

(二)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践行“育人精神力”,全方位立德树人

健全育人内容,突出科学性,完善育人方式,强调艺术性,构建育人阵地,体现多元性,打造智慧思政,注重创新性,拓展育人多维空间,实现立体育人。

1.突出育人内容的科学性

因人施教是提高教育效能的根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量体裁衣和精准滴灌,突出育人内容的科学性,实现教育供给侧随学生需求侧的变化而变化。首先,创新理论武装,坚持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高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将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放在首位,充分发挥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并学以致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基础、价值导向和道德自律。其次,从宏观上把握育人场域态势。从重大疫情防控来看,要把握国际场域、社会场域和媒介场域的特点与规律,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制度优势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以及意识形态教育和法治教育,激励学生知行合一并勇于担当,主动作好疫情防控工作。再次,从微观上用好育人分解法则。例如,针对疫情发展动态性特征,注重时域分段,分时点、多频度且持续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跟踪并及时分析;注意对象分类,针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重点作好责任担当教育和榜样示范教育,针对普通学生重点作好生命教育和规则教育,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重点作好科学精神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积极回应学生现实关切,真正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2.增强育人方式的艺术性

思政教育者要主动适应现实要求,主动培育与提升自身能力素养,全面提高育人方式的艺术性,形成“实战—认知—运用”的闭环模式。首先,在实战中保持育人温度。思政教育者要在工作实战中始终保持平等真诚、公道正派与责任担当的人格特质,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思想价值引领的政治本色,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进而打开学生的心扉,转变学生的思想。其次,在认知中增加育人厚度。思政教育者要将理论学习和深度思考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理论的“彻底性”,用理论的高度来丰富自己的人格素养和道德情操,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相结合,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专业威信、人格魅力和影响力,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价值引导、精神激励与品格塑造,以化解工作难度和跨度,提升工作效率和教育水平。最后,在运用中增强育人力度。思政教育者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鲜活素材,运用“中国故事”传播党的政治理论,利用简洁通俗且融情理的话语,讲好“有字之书”,用活“无字之书”,不断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力、价值选择力与价值塑造力。

3.注重育人阵地的多元性

从实践层面构建多元育人阵地,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首先,坚持以文化人,建设育人文化阵地。以校园环境为空间,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建设校园特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形成优良教风学风,激发学生理想、规范学生行为和陶冶学生情操。其次,作好课程育人,建立育人课程阵地。树立“思政课程-专业思政”有机融合理念,加强高校党委与院系党组织对思政教师及专业教师的统一布署和监督,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融入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引领[2]。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协调一致地为教学目标服务;要完善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题教学与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等方式,完成思政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要创新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法、讨论法、案例法及情景模拟法进行互动式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以及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挖掘和表达“思政”因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课程教学、科研项目、学科建设、就业创业、人才引进与培养以及师生服务与管理的引领作用,全面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后,加强社会实践,搭建育人实践阵地。建立社会实践目标导向、思想导向、行为导向及就业创业导向“四大导向”机制,把稳实践育人基本方向,使学生面向实际,深入实践,达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和“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4.创新智慧思政网络空间

树立“智慧思政”理念,推动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构筑网络育人空间,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首先,搭建育人微平台。建立符合高校办学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下设符合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方针的主题模块,设置网上工作任务指南、知识思维导图、思政课件及资料阅读库等,达到图文并茂与动静搭配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读性、操作性、丰富性与使命性。其次,聚焦育人微互动。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依托,开辟思政论坛、聊天室、有奖问答以及教师答疑等多个板块。在思政论坛板块中设置模糊搜索功能,使学生快速找到想了解的思政内容;在聊天板块中设置即时问答、多人同时在线讨论等功能;在有奖问答板块中设置情景体验功能,学生可上传微网文、微剧本、微电影、微漫画或摄影作品,通过角色体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师答疑板块中设置发问提醒功能和教师即时回复功能,形成学生与思政教育者之间的圈层交流互动,推动课程教学影响力的有效延伸[3]。

(三)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践行“育人凝聚力”,全员聚焦服务

明确主体,聚焦服务,达成共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实现人人有责与人人尽责的全员育人格局。

1.明晰育人理念,凝聚育人共识

明晰“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破解高校人才培养困境,筑牢育人根本使命。首先,以学生为根本,破解重科研轻教学困境,增强学生的主体性。高校要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教学评价制度,解决“硬科研、软教学”的突出问题,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反思教师的“教”,实现学生主体的回归。其次,以学生为基石,破解重物轻人困境,促进学生的发展性。高校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重视学生兴趣、情感和价值的养成,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和批判性分析,教学要从“传授模式”转为“学习模式”,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树立已成才为主的学习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最后,以育人为宗旨,破解重教轻学困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改变“只见教研无学研,只见教改无学改”的局面,真正做到关心学生与关注学生。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认知过程,促进学生自主性、独特性与创造性的自由发展,实现教育的本真[4]。

2.明确育人主体,凝聚育人合力

以“领导主体、施行主体、接受主体、支持主体”为4个着力点,基于培养目标,坚持责任分担、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等原则,实现教育主体协同发展,并共同提升育人质量。领导主体即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高校各部门党政一把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须严格按照协同育人工作的统筹布署,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施行主体即具体执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班团学风建设、校园安全稳定、网络思政教育以及就业创业服务方面充分发挥引导、督导、指导、训导和疏导的作用,随时关注、了解与掌握学生日常思想动态,及时处理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接受主体即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接受教育,完善人格,释放自身潜能,创造性地进行自我建构。支持主体即后勤、图书和财务等工作人员要用自身的工作技能、职业态度及敬业精神服务学生与感染学生,保障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有力支持[5]。

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构筑“三力”育人矩阵指明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明确了立德树人所立之“德”与所树之“人”的核心要义,凝聚了教育主体力量。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及育人导向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高校师生始终凝心向党,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知识丰富、思维先进、心智坚强、修养良好及纪律严格的全面型发展人才的坚强阵地。

猜你喜欢
三力中国共产党育人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与舞蹈学“三台三同三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仪征:“三力”铸牢共同体意识 “三紧”建美红石榴家园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