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斌
摘要
入格是八年级作文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审准作文题目是初中作文入格的基本要求。在进行八年级作文审题训练时,教师要注意选用或命制字数较多的全命题式作文题目,还要注意抓好审题指导的两个着力点——推敲和防范贴标签。教师要带领学生字斟句酌地分析作文题目,练习如何清晰地界定概念,避免似是而非的贴标签现象,让学生知道在作文中“最好写什么”和如何写作文,从而达到作文审题训练的目的。
关键词
八年级作文 审题 推敲 贴标签
一、八年级作文入格与审题的关系
读写能力是学生最主要的语文能力。对一个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目前基本是通过设置考场作文实现的。只有所有的考生都围绕考场作文题目来写作,考查才有标准,评判才能公平公正。如果考生不按考场作文题来写——也就是偏题或跑题,自然不能获得好的分数。如果评判分数时,不能将跑题、偏题作文与切合题意的作文区分开来,就有失公平公正,考查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毋庸讳言,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第一要素就是审题能力,也就是首先要看学生能否按照题目将文章写对、写准。这样,审准作文题目自然就成了初中作文入格的基本要求。
笔者所在区域——镇江市的初中作文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是:七年级以激发写作兴趣(简称“激趣”)为主要目的,八年级以入格为主要目的,九年级以升格为主要目的。强调入格,正是八年级作文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或许有老师会说:“七年级难道就不需要入格审题指导和训练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七年级的一道作文题:
请以“让我 的事”(从“开怀”“得意”“受益”“遗憾”“尴尬”“自责”六个词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为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文章。
这道作文题虽然开放性大,但还是有审题要求的,只不过审题难度很小。笔者认为,如果初中写作在七年级起始阶段就过分强调审题,限制太多,反而会束缚学生手脚,不断削减学生的写作热情。一旦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遭受打击,要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势必十分困难。
因此,教师想要学生写好作文,首先得让学生不怕作文。学生只有不畏惧作文,喜欢写作文,教师的指导才能见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不一定都能写出好作文,但一定都是“有话说”的。七年级学生写作文时只要“有话说”,再经过指导和训练,就比较容易达到“好好说话”乃至“说对话,说准话”的标准。退一万步说,七年級学生即便“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无妨。教师的评价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因为保护写作积极性更为重要,这就是“激趣”的要义,也是镇江市初中作文教学强调入格为什么没有放在七年级,而是放在八年级的主要原因。
二、八年级作文审题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选用或命制字数较多的全命题式作文题目较为适宜。
一般说来,任何作文题都可以用来做审题训练,因为只要是作文题,就会有写作指向和审题要求。但是,对于八年级入格阶段审题训练的作文题,教师最好选用或命制字数较多的全命题式作文题目。同是中考全命题作文,以“补”为题的作文当然要比以“那一刻,我没有回头”为题的作文限制要少。因此,全命题式作文题目的字数越多,对写作者的限制就越多,就能更充分地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而半命题式作文题或字数较少的全命题式作文题,开放性较大,学生写作的自由度较高,将之作为八年级入格阶段审题训练的题目,训练力度会稍微弱一些。比如,八年级作文题“我们一起走过风雨”和 “这才是我想要的”——细数一下,两道作文题的字数都在7个字以上,可谓是标准的长题目。这两道题目的命题意图就是为了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审题训练。
(二)抓好审题指导的两个着力点。
审题指导的两个着力点:一是推敲,二是防范。所谓推敲,就是字斟句酌;所谓防范,就是防范“贴标签”。下面,笔者就以“我们一起走过风雨”这一作文题为例,谈谈如何把握这两个着力点。
1.如何推敲。
“我们一起走过风雨”,这道作文题共八个字,由四个词语组成:“我们”“一起”“走过”“风雨”。细细推敲每个词语,师生都应该有新的发现。
(1)先说“我们”,这个词涉及写作的对象。
一般认为:我们=我+别人。
如果“我们”是“我+别人”的组合,那么“我们”既可以是“我”和长辈亲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兄弟、姐妹等),也可以是“我”和老师、同学、朋友。“我们”既可以是两个人,也可以是两个人以上的小团体或大群体,只要“我”身处其中,就能称“我们”。
此外,如果我们对自己身边的陪伴物倾注较多情感时,就会将之人格化,想与之对话,称之为“你”。既然有“你和我”存在,就能称为“我们”。所以,“我们”也可以是人和物的组合,即“我们=我+物(动物、植物或物品)”。比如“我”和名著(“十年浩劫”中,许多名著被归为“毒草”,它们其实也历经了风雨),“我”和花草树木,“我”和身边的动物;等等。
(2)再说“一起”,这个词涉及“我们”中的成员在具体事件中所起的主次作用。
“一起”虽是“共同”的意思,但在“走过风雨”的具体事件中,构成“我们”的成员所起的作用有三种情况:一是“我”发挥的作用大,“我”帮助别人或“我”是中坚人物;二是某个特定的人(物)发挥的作用大;三是成员之间没有主次之分,走过风雨是群策群力的结果,“我们”指的是较大的集体。
(3)再说“走过”,这个词表明时态,指所写之事是已经完成了的。作者现在写作此文,其实是在回望这一过程。“走过”不但明确了写作的视角,更重要的是涵盖了作者回望时的情感——或是庆幸,或是感激,或是自豪,或是兼而有之。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感,自然是由“走过”引发的,这里是因果关系。
(4)最后看看“风雨”,这个词涉及虚实。
一般说来,“风雨”就是自然界的“风和雨”,这是“风雨”的实指意义。当然,我们也可赋予“风雨”比喻义或象征义,从而使“风雨”具有虚指意义。比如:将一个家庭、一个小团体、一个大集体遭遇的变故、打击称之为 “风雨”,如亲人病重、父母下岗、企业陷入破产边缘等;也可以将不利于个体、家庭、集体发展的特定形势称之为“风雨”,如“中美贸易战”等;还可以将一个地区遭受的自然灾害称之为“风雨”,如1998年的洪灾、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
整合这四个词语,就是完整的一句话,它由主语“我们”、状语“一起”、谓语“走过”、宾语“风雨”组成,是对一个完整事件的总结。“我们一起走过风雨”这个题目其实就是要求考生写一个完整事件。比如,一场自然灾害后,“我”资助灾区某个学生,和他一起走过“风雨”。
以上就是对“我们一起走过风雨”这道作文题的推敲,推敲的内容涉及写作对象、对象的主次地位 、事件的时态和写作视角、题目所能透射出的情感、题目词义的虚实等方面。
通过“推敲”,学生不仅知道“最好写什么”,而且知道“如何写”,审题训练的主要目的也就达成了。
2.如何防范贴标签。
命题作文寫作,最容易出现“贴标签”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审题时对概念的界定不清晰。八年级作文的入格审题训练,必须对这个问题加以重点防范。
就“我们一起走过风雨”这道作文题而言,学生最容易出现对概念界定不清之处是“风雨”。学生如果写的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风雨”,一般不会出现贴标签的问题;如果写的是虚指的“风雨”,即比喻义或象征义的“风雨”,就容易出现贴标签的问题,因为有些学生会把一切“困难”都等同于“风雨”,甚至在学习中解出一道难题,都要将之贴上“走过风雨”的标签,令人忍俊不禁。
因此,学生在进行任何作文审题时,界定概念一定要“清”,容不得半点混淆。平时在界定概念上多花点力气,随着训练次数的一次次增多,学生对概念的界定会越来越清晰,贴标签的作文也会越来越少。
另外,遇到可“实”可“虚”的作文题,许多学生总以为写题目所涵盖的引申义(虚指义)比较“高大上”一些,于是大多从“虚”处入手,运思作文。因此,在作文入格阶段的审题训练中,遇到可“实”可“虚”的作文题,教师最好指导学生就“实”避“虚”,扣住题目的“实指”意思来写比较好,这样不仅能立刻切合题意,而且能有效防范硬贴标签现象的发生。比如,对于“我们一起走过风雨”这个题目,学生可以写自己恰逢大雨被堵在路上,偶遇带伞的同学,两人合打一把伞,蹚水走过一段风雨路的故事。这虽是个简单事件,却不会出现似是而非的贴标签现象。
当然,学生也可以写题目的虚指义,但教师要提醒学生最好能做到“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这样也能有效防范贴标签现象的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