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学实录

2022-05-30 19:58杨蕾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流言智者

杨蕾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理解人物特点,体会文章寓意。

【教学方法】

思维进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礼贤下士,结交宾客。这些名士贤人著书立说,流行于天下。虽然秦国宰相吕不韦是商人出身,但是他认为如此强大的秦国也应有著作流传于世。于是他广招文人学士,让他们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写下来,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最后完成了《吕氏春秋》。

二、初读文本——借助朗读,翻译全文

1.读清句读。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吕氏春秋》中的一个小片段。请大家翻开书,朗读《穿井得一人》全文。可以借助书下注释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

师:有没有觉得比较难读或者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字?

生:溉汲。

师:大家可以把注音标到文中。

2.读懂句意。

师:《穿井得一人》是一篇文言文,语言表达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学生朗读、批注;教师巡视、答疑,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师:有的问题已经在小组内解决了,依然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咱们一起解决。

生:我想问“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生:我觉得这个翻译有点不太准确。我认为不是挖到了一个人,是多了一个人力。

师:翻译的时候,有一个原则是“字字落实”。刚才那名同学已经做到了,不过具体的翻译,咱们稍后再探讨。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这一句不太会翻译。

师:这个句子里面有十个字,“闻”出现两次,这个字你会解释吗?

生:第一个“闻”解释为消息,第二个“闻”解释为听到。这一句可以翻译为“像这样寻求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师:这个同学特别善于总结。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出现的“闻”字。

(PPT出示关于“闻”的解释。)

师:总结和积累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请同学们通译全文。

(学生翻译,教师巡视。)

三、思维进阶——借助删改,理解寓意

1.改字明“起点”。

师:相传《吕氏春秋》书成之日,吕不韦曾经把它悬于国门,然后说“能改一字者赏千金”。今天,老师试着改了几个字,同学们看看我可不可以拿到赏金。老师首先将“吾穿井得一人”中的“人”改成“力”,这样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你们看可不可以这样改。

生:不能改。如果改了,文章后面就没有“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了。

生:我也感觉不能改。如果改了,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就变了。

师:这是个寓言故事。寓言的情节常常出其不意,带给人启示。如果我把“人”改成“力”,就没有文章后面发生的那些事了。“吾穿井得一人”是流言的起点,正因为这个说话的人说得不清楚,才会产生流言。

(板书:流言的起点——言者。)

师:看来我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既然不能改,咱们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删。

2.删字明“传播”。

师:“有闻而传之者”中的“有”是什么意思?

生:有人。

师:那我把这个“有”字删掉可不可以?

生:我觉得不能删。句子意思是“有的人听说并传播”,如果所有人都知道,那就不需要传播了。

生:因为不是所有听说这件事的人都会去传播,所以要有“有”这个字。

生:我认为不能删。因为删掉的话,句子就缺少一个主语——“传播的人”。

师:这名同学的视角很独特。不过文言文中也可以有省略句啊。我们想想看,如果听到这件事情的人都去传播它,那么这些人会是谁?

生:我認为是一些见风就是雨的人。

师:还可以从人物身份的角度去想想,比如说丁氏的什么人?邻居?家人?

生:可能是邻居。

生:可能是亲戚或者朋友。

生:还可能是道听途说的人。

师:所以,在“有”字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流言的传播。

(板书:流言的传播——传者。)

师:看来,“有”字不能删。

3.换字明“风传”。

师:老师还是想再尝试一下!这次换一个字。“国人道之”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生:讲述。

师:这个字的近义字还是比较多的,改成“谈”可以吗?

生:我认为不可以。“道”的意思是一个已经知道某件事的人,给另一个不知道的人讲述。“谈”的意思是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了,一起谈论它。

生:讲述就是要添油加醋地描绘。

师:“讲”就是讲故事,是主动传播。“国人道之”意思是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这个故事。他们都成了主动传播这件事的人。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样的“讲述”。大家把这件事讲给你身边的同学听。

师:注意,是讲述,不是谈,也不是说,也不是告诉,而是讲述。我们按顺序讲述下去(指着一排学生),看看最后故事成了什么样子。

(学生按顺序开始“讲述”。)

师:我们听听最后几名学生的“讲述”。

生:丁氏挖井挖出一个人,然后又埋了。

生:丁氏一家人去挖井,挖出一个人。

生:丁氏挖出一个大活人,被国君召见了。

(生大笑。)

师:同学们的笑声已经说明,这个“道”不能换。通过这个字,我们看到了流言的风传。流言风传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大家都在传。

(板书:流言的风传——众口。)

师:看来老师的三次尝试都失败了,《吕氏春秋》的确是字字珠玑。寓言作为一种文体,往往是以短小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那么我们从流言的传播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生:流言不可信。

……

师:所以我们要慎言,察传,慎行。

师: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在这个小故事中,有没有“智者”呢?

生:宋君是智者。

师:为什么说他是智者呢?他是如何阻断流言的?

生:亲自去问丁氏。

师:直接去问当事人,去看清楚事实的真相,这就是“明察”。所以让流言不攻自破的方法就是事实。只要我们去求证,一切自然明了。这个时候,丁氏又说话了。丁氏说了什么?

生:“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师:这样的表达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

生:清晰。

生:准确。

师:如果他早点这样说,就不会造成流言的风传了。从这件事情当中,我们学习到阻断流言的方法。

师:大家看一看书下注释1,这篇小文章选自哪里?

生:《慎行论·察传》。

师:那什么叫“察传”呢?

生:就是“明察传闻”。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一文,明白了一则道理——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做到明察传闻,谨言慎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流言智者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智者说
流言之下
科普反流言需要“快准狠”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用理智的剑,斩断流言
智者老子
酷图爆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