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情绪护理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2-05-29 14:29陈銮君罗锦婷殷婷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情绪高血压

陈銮君,罗锦婷,殷婷

中山市中医院湖滨门诊部,广东中山 528400

随着现代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提升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逐年攀升,且高血压与糖尿病共病的人数同样持续增多[1]。糖尿病、高血压是临床公认引起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病合并时会增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临床中针对共病患者以药物控制为主,但大部分患者在长时间服药时因配合依从性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薄弱。同时,长期受疾病的干扰身体机能下降、疾病控制不当进展而伴随焦虑、抑郁及恐惧等负面情绪造成失眠,不利于血糖、血压的控制,进一步使病情恶化,所以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展开情绪干预意义重大。ABC情绪护理是在情绪ABC理论下衍生的新兴情绪护理措施,目前已在腹腔镜异位妊娠术后、骨肿瘤、尿毒症等等患者中应用,对患者负性情绪具有良好的调节效果[3-5]。但该护理方案应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研究仍未见报道,且对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不明。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ABC情绪护理对其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n=58)与研究组(n=60),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进行ABC情绪护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6]中高血压诊断标准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7]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患者各项资料完整,且为自愿加入该次研究。排除标准:①人员流动性较强,较难完成定期随访者;②合并严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者;③合并认知障碍、老年痴呆等脑血管疾病者;④合并器质性疾病,如肝癌、肾衰竭等者;⑤丧失自理能力、无法交流及表达者。对照组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55~78岁,平均(62.50±4.55)岁;糖尿病病程1~12年,平均(7.50±1.55)年;高血压病程1~15年,平均(8.05±1.50)年。研究组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55~78岁,平均(62.80±4.50)岁;糖尿病病程1~12年,平均(7.55±152)年;高血压病程1~15年,平均(8.20±1.53)年。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均日常遵医嘱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疾病、药物及治疗方案等常规知识的健康教育,记录患者疾病变化,做好日常检查,按照医嘱配合相关治疗,每日监测血压、血糖。同时因高血压、糖尿病皆为慢性病,患者思想负担较重,需引导患者学会自我放松调节,转移注意力,改善患者消极的心理状态。

研究组给予ABC情绪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小组。其中分别有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3名,护士长主要做好护理开展的安排与管理工作,护士具体落实心理状态、护理方法的实施,在小组组建前所有成员已通过完整与专业的培训。②健康教育。因糖尿病、高血压皆为慢性病,终身依赖药物来维持症状的稳定性,为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需耐心为患者讲解疾病症状、发病诱因、治疗方案、药物不良反应、配合治疗的重要性,针对患者不惑之处耐心解答。③心理干预前评估。针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8]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9]评估心理健康情况,针对当中低评分条目采用ABC情绪理论逐一分析,A为诱发性事件,积极找到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负面情绪的相关诱因;B为对A产生的信念、态度,经与患者交流,引导其倾诉内心的感受,宣泄负面情绪;C为情绪与行为反应,在A发生后,B诱导下,患者表现出的行为及情绪结果,然后收集记录结果,以患者为主导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④心理干预实施方法。心理咨询师先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然后由护理人员来展开心理干预,第1、2周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观察其微表情,了解并引导患者找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并让反复想象让自己焦虑或抑郁的事件,引导患者通过欧姆呼吸放松法来缓解自身的紧张状态,可进行20 min/d的想象训练,持续到再次提及影响不良情绪原因时不再焦虑;第3、4周基于成本-效益比较分析法使患者认识到此刻存在的积极与消极的情绪,同时指出两种情绪状态的利弊,帮助患者树立积极情绪能带来的好处,刺激患者释放趋利避害的本能,并与相同疾病患者多沟通,分享心理放松经验。记录心理干预期间产生的问题,并由小组讨论解决,两组均干预6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心理健康、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及干预6个月后疾病管理效果。

①心理健康:采用SAS与SDS量表评估。SAS总共20个条目,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焦虑症状越严重,无焦虑判断标准为:分数<50分;轻度焦虑判断标准为:分数在50~59分;中度焦虑判断标准为:分数在60~69分;重度焦虑判断标准为:分数>69分以上。SDS量表总共20个问题,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分数范围<52分为无抑郁判断标准;分数范围在53~62分之间为轻度抑郁;分数范围在63~72分为中度抑郁,分数范围>72分为重度抑郁。

②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10]量表评价患者睡眠质量,该量表中参与计分的有24个条目,单个条目分值范围为0~3分,总分为0~21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③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11]评估,内容包括角色、社会、躯体、认知等功能,量表总评分0~12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④疾病管理效果:分别监测患者血压、血糖达标情况。血压达标范围:收缩压90~139 mmHg,舒张压60~89 mmHg;血糖达标范围: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6.1 mmol/L、餐后2 h血糖(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PPG)<7.8 mmol/L。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健康比较

干预前,研究组与对照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健康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健康评分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SAS SDS研究组(n=60)对照组(n=58)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前干预6个月t干预6个月后组间对比值P干预6个月后组间对比值56.74±5.74(37.03±4.12)*56.80±5.92(42.18±5.05)*6.079<0.001 54.74±3.18(36.54±2.87)*54.81±3.23(43.54±2.95)*13.065<0.001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疾病管理效果比较

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血压控制达标、血糖控制达标率高于对照组(86.67%vs 67.24%、83.33%vs 6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疾病管理效果比较[n(%)]

2.3 两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研究组与对照组PSQI、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PSQI评分低于干预前、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生活质量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PSQI SF-36研究组(n=60)对照组(n=58)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前干预6个月t干预6个月后组间对比值P干预6个月后组间对比值17.54±1.23(9.54±1.05)*18.09±1.20(13.69±1.18)*20.199<0.001 41.64±3.64(81.59±4.87)*40.37±3.70(67.28±3.94)*17.513<0.001

3 讨论

糖尿病与高血压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代谢性疾病,两者共病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速度,严重损伤血管功能,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若患者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与护理,易出现不同的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微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13]。所以,针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共病患者积极干预十分关键,但由于该类疾病均为慢性代谢性疾病,暂无治愈的药物与方案,故需长期靠药物来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但患者在面临疾病状况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所以疾病作为应激源头会刺激患者心理健康,患者往往伴焦虑、抑郁、无助等情绪,如果临床中仅注重给予患者药物治疗,而忽略有效的护理干预,极易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同时患者长期在不良心理状态影响下,还会伴随着失眠等表现。常规的护理方案虽可为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的知识、叮嘱其应当配合医生治疗,但这类护理往往忽略了患者的情绪变化,使患者配合的积极性降低,达不到理想的疾病控制效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ABC情绪护理是把事件划分为A、B、C 3类,C作为行为与情绪的后果,而事件A可间接造成后果C,B是造成后果C的直接诱因,而B作为患者对A的了解与评价树立的信念,该模式可为患者树立面对病情的勇气,纠正消极情绪。

该研究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给予ABC情绪护理发现,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ABC情绪护理对患者心理健康具有正向的影响,可以改善患者不良情绪;该结果与张丽等[14]报道中ABC情绪护理可减少腹腔镜异位妊娠患者负性情绪的结果相符。推测原因是该心理干预模式最大化地提高了患者治疗信心,通过转换角色与位置思考缩短了患者与护理人员的距离,同时配合欧姆呼吸放松法来缓解B直接诱因的焦虑,因此对患者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该研究中,ABC情绪护理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血压控制达标、血糖控制达标率高于对照组(86.67%vs 67.24%、83.33%vs 65.52%);研究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ABC情绪护理对患者达到良好的疾病控制,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分析原因为该护理中的心理干预围绕整体的治疗过程,帮助患者在受不良情绪影响时及时得到安抚,减少对心理健康的刺激,提高了医嘱的配合程度,便于更好地控制疾病,平稳心态稳定入眠,提高生活质量,这与陈志萍[15]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此外,该研究在前人研究ABC情绪护理效果的基础上,还发现研究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ABC情绪护理可以改变应对方式。可能是因患者可正确认识疾病,同时信赖护理人员,主动配合,使患者保持更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形态,接受疾病结果所致。

综上所述,ABC情绪护理可控制血压、血糖达标效果,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使患者更积极地应对疾病,值得推广应用。但该研究仍有不足,其一文中样本量较小,待后续从多中心选取病例研究;其二,虽然ABC情绪护理实施前已针对护理人员展开培训,在心理评估方面可能仍存在微小误差。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情绪高血压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全国高血压日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