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婷, 宁德鲁, 李勇杰, 耿树香, 张艳丽
(1.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 经济林木研究所,昆明 650201; 2.高原木本油料种质创新与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昆明 650201)
油橄榄 (OleaeuropaeaL.)为木犀科(Oleaceae)木犀榄属(OLea)小乔木,与油茶、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1-2]。橄榄油是以油橄榄鲜果为原料,采用冷榨工艺提取的产品,其不经加热和化学处理,保留了天然营养成分[3]。橄榄油中富含多酚、黄酮、维生素、角鲨烯及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节胆固醇、抗氧化、预防癌症、美容及调整人体生理机能的作用,享有“液体黄金”“植物油皇后”等美誉[4]。
我国自1964 年开始引种油橄榄,现已发展到12个省市37个地州67个市县,总种植面积达8万hm2,成为适生区的新型特色产业。但目前我国橄榄油产量仅为消费总量的10%左右,自主产能远远不足[5]。同时,油橄榄原产于地中海冬春多雨、夏季高温干燥区域,喜中性偏碱土壤,而我国油橄榄引种区冬春干旱、夏季高温多雨,且多为酸性红壤,引进油橄榄品种适应性、稳定性和丰产性均存在一定问题[6]。因此,培育新品种以增强适应性,是我国油橄榄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7-8]。云南省林业科学院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乡土近缘种与油橄榄品种的杂交育种工作,选育出云杂1号、云杂2号和云杂3号3个杂交品种,其中云杂3号被定名为金叶佛樨榄,并于2014年获园艺植物新品种注册登记[9-10]。
油橄榄果实成熟期因品种和气候条件而不同,采收时间的确定主要根据果实的成熟度。国内外已有较多关于油橄榄果实成熟度与果实表型性状、含油率及油质的相关研究,并在各种植区形成适宜的采收时间[11-12],但目前尚缺乏对自主杂交品种的相关研究。本文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杂交选育的云杂1号、云杂2号和云杂3号3个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采收时间分析不同品种油橄榄果实表型性状、含油率以及油质的变化,为明确杂交品种的利用方向以及确定最佳采收期提供理论依据。
油橄榄果实:供试样品在2018年6月初采集1次,7—9月期间每半月采集1次,10月末采集1次,地点位于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糯达油橄榄种质资源圃(北纬26°2′26″,东经101°38′50″),品种为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杂交选育的云杂1号、云杂2号和云杂3号,采样树均生长良好、无病虫害,果实样品选取树冠中上部东、南、西、北4 个方向生长正常的果实,采摘后混合。
石油醚、三氯甲烷、冰乙酸、甲醇、碘化钾、氢氧化钠、硫代硫酸钠、无水硫酸钠、95%乙醇、可溶性淀粉,均为分析纯。
游标卡尺;HX2002Z电子天平;GZX-9240MBE电热鼓风干燥箱、HHS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博迅公司;7890B5977A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安捷伦公司;FOSS Soxtec 2008全自动脂肪测定仪(丹麦);ABENCOR 橄榄分析系统,西班牙MC2 Ingenieria 公司。
1.2.1 果实表型性状测定
对不同时间采集的果实样品,根据品种随机取10颗,使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纵、横径,采用电子天平称取单果质量及果核质量,计算果形指数(果实纵径与果实横径的比值)和果肉率(单果质量与果核质量的差占单果质量的百分比)。
1.2.2 果实成熟度指数测定
从果实样品中随机抽取100颗,根据油橄榄果实成熟时果皮和果肉的颜色变化,将油橄榄成熟度划分为8个类别(0,果皮呈深绿色;1,果皮呈黄绿色;2,不到1/2的果皮转为红色;3,超过1/2的果皮转为红色;4,果皮转为黑色,但果肉为白色;5,不到1/2的果肉转为红色;6,超过1/2的果肉转为红色;7,果肉全部转为红色)[13]。按照不同类别果实数量,计算果实成熟度指数(果实成熟度指数=∑(成熟度类别×果实个数)/100)。
1.2.3 果实含水量测定
采用烘干称重法。将200 g左右油橄榄鲜果实置于75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根据果实烘干前后的质量差,计算果实含水量,每个样品重复3次。
1.2.4 果实含油率测定
根据张东等[14]的方法测定干基含油率并换算为鲜果含油率。
1.2.5 橄榄油提取
准确称取800 g油橄榄果实,放入粉碎机中进行粉碎,粉碎完成后将果肉和果核完全混合均匀。称取700 g混合物于融合罐中,放入融合搅拌器在25℃水浴条件下融合20 min,加入300 mL沸水继续融合10 min。将融合后的混合物于3 000 r/min下离心60 s,移取分离的油相和水相于500 mL量筒中,再加入100 mL沸水冲洗离心后的混合物,然后重复离心步骤,收集离心后的油相和水相于上述量筒中,静置30 min,移取油相于收集瓶中,密封并低温保存。
1.2.6 橄榄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测定
分别参照GB 5009.229—2016、GB 5009.227—2016测定橄榄油酸值及过氧化值,每个样品重复测定3次。
1.2.7 橄榄油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分析
参考文献[15]的方法对橄榄油进行甲酯化后采用GC-MS分析脂肪酸组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测定2个平行样并取其平均值。
1.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1.1 果实大小
不同油橄榄品种果实横径、纵径及果形指数的变化见图1。
注:云杂1号9月末果实已经成熟并开始掉落,至10月已无果可采;同一品种不同字母表示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
从图1可以看出,3个品种横径、纵径及果形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品种之间因成熟期不一致有所差异。从横径来看,云杂1号在6月初到8月末生长较快,之后生长趋于平缓;云杂2号和云杂3号前期生长较快,9月中旬后生长开始逐渐放缓。3个品种纵径在整个观测期内生长均较为缓慢,云杂1号、云杂2号和云杂3号分别从8月末、9月末和9月中旬起纵径生长稳定、差异不显著。云杂1号横、纵径在9月末达最大值,分别为11.25 mm和15.94 mm,9月末果实开始掉落至10月已无果可采;云杂2号在9月末横、纵径达最大值,分别为11.89 mm和16.49 mm,至10月末时横、纵径有一定程度缩小;云杂3号在10月末横、纵径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71 mm和16.00 mm。横、纵径总体呈快-慢-稳定的变化趋势,与杨丛华等[16]对豆果和柯基两个油橄榄品种的研究结果吻合。3个品种果形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横、纵径相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6月初果形指数最大,在1.74~1.80之间,到8月末至9月初后果形趋于平稳,果形指数在1.4左右,为长圆形果实。
2.1.2 单果质量及果肉率
不同油橄榄品种果实单果质量及果肉率的变化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3 个品种单果质量随着采收时间的延迟上升,云杂1号和云杂2号分别于9月中旬和9月末到达最高点后有一定程度缩小;云杂1号、云杂2号和云杂3号分别在9月中旬、9月末和10月末达到单果质量的最大值,分别为1.25、1.41 g和1.41 g,均属于小果形品种。果肉率与单果质量相似,总体随采收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云杂1号、云杂2号和云杂3号的果肉率最大值分别出现在9月末、10月末和10月末,分别为68.82%、71.92%和71.94%。
表1 不同油橄榄品种果实单果质量及果肉率的变化
在6月初到7月初3个品种果实成熟度为0,故测定了从7月31日果实开始转色起的成熟度指数情况,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7月31日云杂1号成熟度指数为0,而云杂2号和云杂3号有少部分果皮开始转色,成熟度指数分别为0.15和0.18。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熟度指数逐步升高,云杂1号于9月末达最大值5.52,云杂2号和云杂3号则在10月末达最大值,分别为5.40和4.56。
表2 不同油橄榄品种果实成熟度指数的变化
3个油橄榄品种鲜果含水量及含油率的变化见图2。
图2 不同油橄榄品种鲜果含水量及含油率的变化
由图2可以看出,3个品种鲜果含水量及含油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果实的不断成熟,含水量逐步下降而含油率逐渐上升。不同采收时间鲜果含水量以6月初和7月初差异最为显著,1个月间含水量差值在12.76%~14.49%之间;在鲜果含油率方面,除云杂2号在9月18日和9月28日采收含油率差异不显著外,3 个品种在其余采收时间均有显著差异,与Piravi-Vanak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至9月末,云杂1号含水量达最小值51.53%,含油率达最大值16.10%;至10月末,云杂2号、云杂3号含水量分别达最小值50.01%和50.76%,含油率分别达最大值21.61%和19.97%。其中,云杂2号和云杂3号鲜果含油率在18%以上,已达到林木品种审(认)定中对油用品种的指标要求,可作为油用品种发展。
2.4.1 酸值和过氧化值
从8月中旬果实明显开始转色起,对不同时间采收的油橄榄果实提油后分析橄榄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从8月中旬到10月末,3个品种橄榄油的酸值(KOH)随采收时间浮动变化,但均在最终采收时间达到最大值,观测期内3个品种橄榄油的最大酸值(KOH)在0.24~0.32 mg/g之间;过氧化值则随着采收时间的变化,总体有一定的升高,且不同采收时间整体差异显著。总体而言,在不同的采收时间3个品种橄榄油的酸值(KOH)均小于1.6 mg/g,过氧化值均小于10 mmol/kg,符合GB/T 23347—2009《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中特级初榨橄榄油的质量指标。
表3 不同品种橄榄油酸值及过氧化值的变化
2.4.2 脂肪酸组成
不同品种橄榄油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及变异系数分别见表4和表5。由表4可以看出,云杂1号、云杂2号和云杂3号橄榄油中脂肪酸组成基本一致,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和十六碳烯酸,占总量的98%以上,与闫辉强[18]、赵梦炯[19]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橄榄油作为高油酸型的植物油在3个品种中也得到充分体现,云杂1号、云杂2号和云杂3号的平均油酸含量分别为65.64%、69.34%和70.41%;亚油酸作为植物油中最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20-21],在3个品种橄榄油中平均含量分别为15.32%、12.91%和11.98%;棕榈酸在3个品种橄榄油中平均含量分别为14.09%、13.22%和13.03%,硬脂酸平均含量在2.03%~2.12%之间,十六碳烯酸平均含量在0.55%~1.06%之间,亚麻酸平均含量在0.73%~0.76%之间。从油酸含量的变化来看,云杂1号在8月中旬油酸含量最高,随着采收时间的推后逐渐下降;而云杂2号和云杂3号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在8月中旬至8月末小幅度升高之后随着采收时间的推后逐步下降。亚油酸含量的变化趋势则总体上随着采收时间的推后逐渐上升。棕榈酸含量在整个过程中变化不明显,总体上为小幅波动性变化。亚麻酸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硬脂酸和十六碳烯酸含量则处于波动性变化。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3个品种橄榄油中平均SFA含量在15.14%~16.11%之间,不同采收时间其变异系数范围为0.61%~2.40%,说明SFA含量相对稳定。MUFA和PUFA总含量在82%以上,其中MUFA包括油酸和十六碳烯酸,总体随采收时间的推后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不同采收时间变异系数在2.38%~3.47%之间,含量相对稳定;PUFA包括亚麻酸和亚油酸,3个品种随采收时间的推后其含量总体上升,变异系数在13.68%~15.10%之间,说明随采收时间变化较大。不同采收时间油酸/亚油酸及MUFA/PUFA变异系数较大,分别在17.84%~24.42% 和15.89%~21.51%之间,随着采收时间的推后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与杨倩雨[22]、Yorulmaz[23]等的分析结果相一致。
表4 不同品种橄榄油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表5 不同采收时间3个品种橄榄油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变异系数 %
2.5.1 相关性分析
采用3个油橄榄品种不同采收时间的果实各项指标,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大多数指标间均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横径与纵径、单果质量、果肉率、成熟度指数、含油率和PUF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形指数、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MUF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纵径与单果质量、果肉率、成熟度指数、含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形指数、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UF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果形指数与单果质量、果肉率、成熟度指数、含油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MUFA含量和PUFA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单果质量与果肉率、成熟度指数、含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UF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果肉率与成熟度指数、含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MUFA含量和PUFA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显著正相关;成熟度指数与含油率和PUF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MUF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含水量与含油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SF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含油率与PUF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MUFA含量与PUF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2.5.2 主成分分析
对影响油橄榄果实品质的果形指数、单果质量、果肉率、成熟度指数、含油率、油酸含量、MUFA含量和PUFA含量8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个数及贡献率如表7所示。由表7可见,第1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78.337%,第2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16.716%,前两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5.053%,说明这2个主成分能够代表8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故提取前2个主成分进行综合分析。
表7 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值及贡献率
计算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结果见表8。由表8可知:在第1个主成分上,果肉率、成熟度指数和PUFA含量均有较高的载荷,主要体现果实品质及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情况;在第2主成分上油酸含量和MUFA含量有较高的载荷,主要体现果实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组成。
表8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根据前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及各指标的载荷因子,计算得到相应的特征向量,并得到2个主成分的表达式,以2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提取主成分总特征值的比例为权重,计算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计算不同采收时间云杂1号、云杂2号和云杂3号的综合得分,结果见表9。
表9 不同油橄榄品种在不同采收时间的主成分综合得分
分值越高说明综合品质最佳,为最适宜的采收时间。由表9可见,3 个品种不同采收时间综合得分如下:云杂1号,综合得分由高到低的采收时间排序为9月28日>9月18日>8月30日>8月15日;云杂2号和云杂3号,综合得分由高到低的采收时间排序均为10月25日>9月28日>9月18日>8月30日>8月15日。因此,云杂1号选择在9月末采收,云杂2号和云杂3号在10月末采收较为适宜。此外,各品种最佳采收期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云杂2号>云杂3号>云杂1号。
从6月初至10月末,云杂1号、云杂2号和云杂3号果实不断成熟,横径、纵径、单果质量、果肉率、成熟度指数、含油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果形指数和含水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不同采收时间各指标差异显著,9月末到10月末,3 个品种果实生长趋于稳定,成熟度指数为4.56~5.52,果形指数在1.4左右,单果质量为1.25~1.41 g,果肉率为68.82%~71.94%,鲜果含水量为50.01%~51.53%、含油率16.10%~21.61%(上述指标均为3个品种在采收期的最大值)。且整个观测期内3个品种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符合特级初榨橄榄油的标准。从油质来看,3个品种脂肪酸组成中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和十六碳烯酸占总量的98%以上,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2%以上。含油率作为评价油橄榄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与横径、纵径、单果质量、果肉率、成熟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形指数及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UF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对油橄榄果实的8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根据综合得分排序,得出:云杂1号最佳采收时间为9月末,云杂2号、云杂3号在10月末采收较为适宜。综合分析分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云杂2号>云杂3号>云杂1号,其中云杂2号和云杂3号含油率均大于18%,可作为优良油用品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