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娇
(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1209)
高血压是常见的临床慢性病症之一,患病后可增加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及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症发生概率;同时,在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下,也会导致其血压持续过高,进而对其心脏、肾脏及脑部造成功能性损伤,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1]。从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来看,主要包含遗传、环境、生活习惯及饮食等多方面因素,而且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且具有难以根治、易复发等特征,故病发后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以确保维持稳定的血压水平,规避疾病的进一步进展,这也就促使治疗高血压成为了临床关注的重点。目前在高血压治疗中多以降压药物为主,而在多种降压类药物中,钙离子拮抗剂具有较为突出的效果,且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患者认可度也相对较高[2]。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属于一种常见的钙拮抗剂药物,为进一步探析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血压水平稳定中的影响效果,此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96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探析予以硝苯地平及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选取本院在2020年1~12月收治的社区高血压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6/22;年龄45~75岁,平均(61.25±4.67)岁;病程2~15年,平均(7.65±3.44)年。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5/23;年龄45~76岁,平均(61.46±4.58)岁;病程2~16年,平均(7.62±3.49)年。对比两组患者基础信息数据未见明确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后开展。
纳入标准: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版)》[3]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SBP)为140~179 mm Hg或舒张压(SDP)为90~109 mm Hg。②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者。②合并先天性循环系统障碍者。③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类药物者。④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病症,且影响血压水平者。⑤对研究药物过敏者。⑥中途停药或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国药准字:J20 180025;生产厂家:拜耳医药有效公司;规格:30 mg)口服治疗,每次服用剂量为30 mg,每日1次,持续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30 d)。
观察组患者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国药准字:H10 950224;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 mg)口服治疗,晨起服用5 mg,每日1次,若在持续用药14 d后药效不明显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剂量,改为晨服10 mg/d;待药物起效后再将用药剂量调整为5 mg/d。持续用药2个疗程(每疗程30 d)。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在不同用药干预下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压水平、血清学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3.1 治疗效果 依据我国卫生部门针对高血压疗效评估标准进行判定[4]:①显效:症状消失、体征改善,SDP降低≥10 mm Hg,控制在合格范围;SBP下降≥20 mm Hg,控制为合格范围。②有效:症状改善,SDP下降<10 mm Hg,SBP下降<20 mm Hg。③无效:症状无改善,血压控制不合格。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血压水平 应用动态血压计(生产厂家:杭州百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批号:ABP-021)对患者24 h动态血压水平进行检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DP及SBP水平变化情况。
1.3.3 血清学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5 mL外周静脉血,进而在3 000 r/min条件下离心处理15 min,此后取上层血清,在酶联免疫吸附法下对其血清学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检测。
1.3.4 炎性因子水平 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4 mL空腹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检测。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头痛、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下肢水肿及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集数据均应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涉及计量及计数方面内容分别以(±s)、[n(%)]表示,并以t、χ2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存在。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可见,观察组较对照组提升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P/SBP水平对比 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SDP/SBP水平未见明确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DP/S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P/SBP水平对比(mm Hg,±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P/SBP水平对比(mm Hg,±s)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CY、BNP水平对比 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HCY、BNP水平未见明确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CY、BN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CY、BNP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CY、BNP水平对比(±s)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hs-CRP、TNF-α水平对比 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IL-6、hs-CRP、TNF-α水平未见明确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hs-CRP、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hs-CRP、TNF-α水平对比(±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hs-CRP、TNF-α水平对比(±s)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发现,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现阶段我国高血压患者约为2.7亿人,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占比可达九成以上,对患者身心健康存在严重影响[5]。结合现阶段临床接诊高血压患者情况来看,该病多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且患者病发后多合并脂肪及糖代谢失衡等问题,同时患者心脑血管、视网膜及肾脏也会受到一定损伤,甚至出现器质性损伤,因而高血压病不仅是常见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其同时也是对患者全身多脏器、组织具有严重危害的慢性进展性病症之一。而且高血压发病初期存在病症隐匿的特点,故其也为临床常见的隐性病症。
现阶段在社区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多以降压药物干预为主;常见治疗药物包含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6]。在此次研究中主要选取了本院收治的96例高血压患者分组进行了用药干预,选用药物主要为硝苯地平控释片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其中,硝苯地平控释片是选择性钙拮抗类药物之一,能够有效对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产生阻滞效果,进而抑制其进入患者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在临床上,一般将该药物应用于心绞痛及高血压疾病治疗中,但由于其在进入机体后需长时间在肝中代谢,故在长期用药下可能对肝功能造成一定损伤。尤其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对照组患者每日用药剂量为30 mg,用药中易引发头痛、水肿等反应,且患者易出现疲劳、失眠或面色泛红、头晕等不良反应。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也属于钙拮抗剂药物之一,其具有较强的小动脉血管平滑肌选择能力,且在用药后能够对肾血管及心脑产生一定保护效果[7]。而且作为一种新型钙离子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进入机体后还能够发挥较强的血管选择作用及钙离子抑制作用,从而有效抑制钙离子入侵到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进而提升血管收缩性反应,促进患者血压水平的回落,并达到稳定血压水平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对比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水平能够发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表明,在遵医嘱用药情况下,能够有助于促进患者血压水平的回落,进而促进其维持稳定的血压水平,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患者康复效果。苏振美等[8]学者研究显示,予以高血压患者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后,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此次研究结果相一致。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对比对照组均得到了更为明显的降低(P<0.05)。这一研究显示,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进入机体后,能够有效抑制钙离子流入心肌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进而缓解平滑肌痉挛,起到降压效果;同时,其也能够有助于恢复小动脉及冠状动脉灌注,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患者血清学指标及机体炎症水平的改善,提升用药效果。另外,结合此次研究结果还能够看到,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对照组也有明显降低(P<0.05)。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进入机体后发挥的肾血管及心脑血管保护作用,体现了其用药安全性及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9]。
综上所述,在社区高血压治疗中,通过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血压控制效果,进而促进其收缩压值与舒张压值的稳定回落;同时也能够有效发挥心脑血管及肾血管保护功能,促进患者机体炎性因子水平及血清学指标的改善,提升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故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