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美华
三明市台江医院心理调理区,福建三明 365001
精神分裂症是青壮年时期高发的精神疾病[1],典型症状为患者感知觉和个人意识发生扭曲,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2]。该病症造成严重的精神障碍,需要长期药物控制和综合治疗[3]。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较低,依从性较差,遵医嘱用药、日常管理难度更高,血糖控制困难,常规护理难以达到预期干预效果[4]。针对性护理是从个案病情出发,实施个性化干预,较之常规护理更强调个性化干预[5]。但关于不同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T2DM)精神分裂患者生活能力提高以及血糖指标调节的实效性影响目前相关文献较少[6-7]。基于此,该文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合并T2DM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针对性护理方法实施后在血糖控制和生活能力变化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89例精神分裂症合并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模式分组。A组44例(针对性护理),男∶女=25∶19;年龄32~58岁,平均(43.99±9.13)岁。B组45例(常规护理),男∶女=24∶21;年龄33~57岁,平均(44.01±9.1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精神分裂症确诊;②T2DM确诊,2 hPG≥11.1 mmol/L,FPG≥7.0 mmol/L;③肝肾功能正常;④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精神活性物质引起高血糖者;②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③合并其他脑部疾病者;④妊娠哺乳期者;⑤合并传染病者;⑥合并恶性肿瘤者。
基础治疗:利培酮(国药准字H20050776)用药1次/d,1 mg/次。根据病情注射胰岛素(国药准字H42022277),晨间餐前30 min给药,10 U/次。
B组行常规护理:进行护患沟通,监控病情,促进遵医嘱用药控制糖尿病、精神分裂症。根据病情调整临床干预方案。
A组行针对性护理:①患者建档:调查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从个案情况出发设计个性化护理方案。对患者饮食进行针对性管理,坚持定时定量原则。保证维生素、蛋白质摄入,控制糖脂摄入,在控制血糖同时调节营养平衡。②健康宣教:评估患者病情状态,了解其文化程度、个性特点,实施针对性宣教,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易出现敌对情绪,对此类患者进行策略性护患沟通,缓解患者敌对情绪,提高其自我效能。加强监护人宣教,促进患者住院期间得到全方位护理支持。③科学训练:基于具体病情和身体状态规划训练方案,日常监控体质量。通过运动训练促进体质量稳定,保证脂肪和热量被适度消耗,调节糖脂代谢平衡,增强胰岛素敏感性。④血糖监控:规范记录饮食情况,科学调整胰岛素用药,日常监测血糖变化,预防低血糖。⑤心理干预:根据致病原因和患者心理状态实施心理疏导,引导患者通过倾诉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血糖控制和精神症状控制的积极性。
精神症状: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量表)评估精神症状。量表包括3个维度,一般精神病理症状、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共30项。每项1~7分,总分30~210分,评分、精神症状改善情况呈负相关。
生活能力: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量表)评价干预前后生活能力变化。量表包括10项问题,总分0~100分,评分、生活能力呈负相关。
血糖控制:干预前后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析血糖控制效果。
生活质量: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价生活质量变化,该量表分为心理社会表现、精力/动力表现、症状/不良反应表现等,总分0~100分,评分、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社会功能:以《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为工具评估社会功能变化。量表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等维度,共12项,每项0~4分,总分0~48分。评分、社会功能呈正相关。
依从性:以《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为工具分析用药依从性,总分0~8分,评分、依从性呈正相关。①完全依从:8分;②基本依从:6~7分;③不依从:0~5分。依从性=(①+②)/总例数×100.00%。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PAN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组PANS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PANS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PANSS评分对比[(±s),分]
项目A组(n=44)干预前 干预后B组(n=45)干预前 干预后t干预后组间对比值 P干预后组间对比值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总分36.11±4.62 19.44±2.89 59.30±6.91 114.30±9.67 28.04±4.52 16.36±2.54 48.19±4.66 89.32±8.79 36.11±4.62 19.44±2.89 59.30±6.91 114.30±9.67 31.22±4.70 17.91±2.59 52.42±4.86 96.81±8.44 8.509 9.418 8.918 8.779 0.017 0.009 0.014 0.015
干预前,A组ADL评分(32.46±1.62)分,B组(32.48±1.59)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2,P=0.640);干预后,A组(16.09±2.31)分,B组(19.28±2.20)分,A组ADL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67,P=0.012)。
干预前,两组血糖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组2 hPG、FPG、HbAlc指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对比(±s)
项目A组(n=44)干预前 干预后B组(n=45)干预前 干预后t干预后组间对比值 P干预后组间对比值2 hPG(mmol/L)FPG(mmol/L)HbA1c(%)11.40±1.12 9.21±1.25 7.91±1.50 9.17±1.05 5.95±1.79 5.32±1.20 11.41±1.09 9.20±1.18 7.89±1.47 10.39±2.07 8.44±2.30 6.73±1.19 9.746 9.210 9.326 0.007 0.011 0.010
干预前,两组SQL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组SQLS总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QLS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SQLS评分对比[(±s),分]
项目A组(n=44)干预前 干预后B组(n=45)干预前 干预后t干预后组间对比值 P干预后组间对比值心理社会症状/不良反应精力/动力总分30.82±7.31 17.51±5.65 38.67±6.89 80.69±9.73 14.54±4.82 5.42±2.16 26.53±6.11 47.22±6.71 30.80±7.29 17.50±5.61 38.64±6.72 80.65±9.81 20.49±5.88 9.80±3.69 32.65±5.87 66.17±7.32 9.041 0.013
干预前,两组SSP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组SSPI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SSPI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者SSPI评分对比[(±s),分]
项目A组(n=44)干预前 干预后B组(n=45)干预前 干预后t干预后组间对比值 P干预后组间对比值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总分3.35±0.59 3.27±0.65 3.90±0.76 10.63±3.14 6.46±1.52 8.81±2.36 7.50±2.41 22.36±4.71 3.34±0.55 3.28±0.63 3.88±0.80 10.61±3.16 4.10±1.12 4.23±0.76 5.21±1.59 13.26±2.35 9.873 0.006
A组依从性(90.91%)高于B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MMAS-8对比
精神分裂症是重症精神障碍,治疗周期较长,长期住院和疾病导致患者经济压力、心理压力较大,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降低[8]。患病后,患者社会关系改变,与正常社会长期脱离,精神症状控制用药也存在不良反应,综合影响下,患者社会功能、自理能力等较易发生消极变化,通常会在出院后表现出社会适应性不良[9]。
精神分裂症影响下,患者意识、心理、情绪、行为均发生改变,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异常[10]。T2DM是中老年高发病,精神分裂症在青年和中年阶段较易发病,当收治的患者同时患有上述两种疾病时,将导致血糖控制更加困难[11]。精神健康患者在执行长期规范用药和遵医嘱健康管理方面不甚理想,合并精神分裂显著增加此方面难度[12]。
常规护理在实施住院护理时工作推进以标准化模式为主,干预措施具有统一性,但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足[13]。针对性护理重视挖掘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科学分析个性化情况中对疾病治疗有促进作用的差异化因素,基于患者实际需要设计适配度更高的护理方案,从而提高护理效果。在针对性护理中,对患者进行身心健康评价,分析影响患者配合治疗的真实原因,从病因出发制订解决方案[14]。
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通常感受力、思维水平趋于正常,然而在自我效能方面可见明显异常表现。相关研究显示,影响该类精神疾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众多因素中,信念因素影响较大[15]。针对性护理通过针对性解决心理问题,增强患者信念感。同时,针对性护理设计的健康宣教方案对患者而言适用性更高,从而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医学支持。通过针对性宣教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提高病情管理能力,强化血糖控制的积极信念,树立端正的健康态度,从心理层面和实际行动层面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病情管理[16]。
在住院期间,针对性护理同时加强了监护人宣教,通过宣教指导监护人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的方法,增强家庭支持,为患者营造多元化的优质康复环境[17]。通过护患沟通,分析患者个性化病情影响因素,促进治疗方案优化和护理优化,在给予专业支持的同时增强情感支持,及时疏导患者不良心理。针对性干预后,帮助患者减轻孤立感,增强信任感,重新构建和适应社会关系,改善自我认知,提高自控能力。通过健康宣教,促使患者科学认知糖尿病,明确糖尿病变化受到自我管理水平的直接影响,规范用药可促进病情稳定,科学训练和饮食管理也具有必要性,逐步引导患者积极配合病情管理[18]。
该研究中,经过针对性护理,A生活能力显著增强,精神症状有效缓解。护理干预前,两组精神症状程度相近;干预后,A组阴性与阳性症状显著减轻,一般精神病理症状也得到缓解。PANSS评分显示,A组在护理后精神症状控制效果较好,B组成效相对较差。生活能力评分显示,A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增强,自理能力增强,B组改善幅度较小。血糖控制情况显示,A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改善,糖尿病得到有效控制。B组可见一致性变化,但血糖指标高于A组。依从性调查显示,A组依从性(90.91%)高于B组(71.11%)(P<0.05)。依从性运动训练和遵医嘱行为是血糖控制的关键因素,结合血糖指标变化分析,A组血糖控制较好应与依从性改善相关。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调查显示,A组生活质量较好,在护理实施后心理社会表现、精神和动力表现以及症状或者不良反应等均可见大幅度缓解,改善效果优于B组。社会功能变化显示,A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动性、交往情况发生积极变化,社会性活动技能显著增强,且均优于B组。
综上所述,在合并T2DM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中,针对性护理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通过此种护理,可促进患者精神症状显著减轻,提高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以及依从性,显著提升血糖控制成效。在该类患者护理中,应明确精神疾病对血糖控制的消极影响,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和个性化表现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