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怡 张占一 柴姝霞
关键词:燃气价格;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波及效应;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2-0097-03
一、相关背景及研究综述
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导,石油天然气的市场份额虽处于逐步上升的状态,但仍不足以撼动煤炭在我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总结来说,就是“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状态。我国发改委颁布的“十四五”规划及党的十九大报告分别对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方向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的比重将持续上升以及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促进作用。能源结构的变革会被动地受到能源资源价格变化的影响,比如化石能源价格下降促进了化石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增加,并抑制了清洁电力需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相反,若天然气、燃气价格下降,不仅会减轻我国空气环境质量的负担,同时还会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炭资源的改革进程。能源价格的变动对我国能源结构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燃气是我国气体燃料的总称,包括天然气、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我国燃气行业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燃气生产与供应产业有了大幅的增长。天然气与同等热值的汽油与柴油相比,价格只有其五至七成,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效应,同时也由于天然气对环境污染较小,作为清洁能源之一,我国近年来大力开发天然气行业,使之发展迅猛,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气化”进程。同时,我国按照“管住中间,开放两边”的整体思想推动国家油气体制改革。在2020年,国家发改委颁布新版《中央定价目录》,该文件将燃气价格完全放开,让其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形成价格。该项举措会让燃气价格波动的幅度增大,同时也让城市燃气相关企业从上游企业购买的市场化资源越来越多,导致燃气价格波动幅度受到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燃气价格对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均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所以本文从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利用投入产出价格模型对燃气价格变动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
关于产品的价格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评估:基于VAR的价格分析模型、基于LSTM的价格模型以及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VAR模型适用于具有一定周期性规律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分析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相互协调关系,如聂炜构建VAR模型采集2006—2019年的月度数据[1],实证研究了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原油相关的五个工业行业的动态影响。而LSTM模型适用于预测类的研究,可推测与规划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分析变化趋势,如王永乐利用基于LSTM神经网络为基础的煤炭价格预测模型拟合了我国短期煤炭价格变化趋势[2],为我国的决策者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对于分析产业之间价格影响波动十分有效,目前被广泛运用到测算某产业价格变动对物价总水平和各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同时也运用在评估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分析,如王晓姝和王琪利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房地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波及效应与价格传导机制[3];王继源等通过建立非竞争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4],计算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度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
已有许多学者对能源价格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如王伟等分析了我国煤炭行业的价格主要传导路径[5],并运用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煤价上涨对其他各产业的影响;魏琦、金卓然对化石能源价格变动对中国碳交易价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6]。但我国对燃气价格变动对国名经济的影响仍存在空白。所以本文利用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所给出的数据,运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计算出燃气相关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价格影响系数,得出受燃气价格变动影响最大的产业,获得该产业价格波动对其他产业部门价格的波及效应大小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7]。
二、实验部分
(一)研究模型
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可以根据价格传导机制来建立。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价格变化带来的关联影响,给出如下三点假设:第一,部门(产品)价格的变化都是由于成本中物质消耗费用变化而引起的,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动对价格带来的影响;第二,不考虑在原材料、动力价格、燃料价格提高后,企业可能采取的各种降低物耗的措施,以及其他降低成本的措施;第三,在价格形成中,不考虑折旧。
在上述假定下,设第n部门产品在第t年的价格相对于t-1年改变了?驻Pn,则引起其他n-1个部门产品价格变化的模型为:
采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2012年和201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42个部门,现价)。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燃气未进行统一定价,且从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新版《中央定价目录》可以看出,燃气价格完全放开,由市场竞争中自然形成价格。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假设燃气价格定义变动100%,计算得出其他各个部门产品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并将该变化系数作为该部门的价格敏感系数。
三、结果与讨论
本文假设燃气生产与供应部门与其他部门互相独立、不受其他部门价格的影响反馈。
从产业层面来看,价格敏感系数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产业的紧密关联程度。通过对结果的分析,燃气价格的波动对相关产业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当燃气价格上升到一定幅度时,会一定程度上拉动相关企业的产品价格,提高其相应收入。在2007—2017年,受到燃气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的部门整体改动不大,但2007年与2012年、2017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012年与2017年的价格影响系数在行业中有着一定的相似。随着2004年西气东输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我国天然气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到2007年, 我国天然气行业已开始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该年内受到燃气价格波及影响的产业多为制造业,其中影响最高的是与金属相关的产业,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相关部门产业。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2007年燃气使用成本高,国产天然气较少,且是广东推进LNG进口项目的第一年,供过于求的市场状态导致在当时燃气的使用范围受限,高成本低产出的状态不适合居民少量低利润的使用情景,所以当时燃气多用于金属等高利润的行业。在2012—2017年期间,由于燃气价格变化导致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的部门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等。随着天然气行业的稳定发展,2012年国家发改委在十二大中明确提出推动全国城镇燃气工程,燃气的普及度获得进一步的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部门的价格影响系数为2012年的最高值,有关金属制品的产业价格影响系数有所下降。其中,交通运输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是与燃气生产供应业直接相关的,燃气的生产需要有天然气的开采,同时燃气可供部分电力消费,可见燃气价格变动对直接相关产业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其次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制造业等与燃气的生产与供应行业是间接相关的。在2007—2017年,燃气价格影响系数的变化主要来源于燃气应用场景的变化,在2007年,燃气多被用于工业生产,同时天然气作为工业燃料的消费量也在大幅增长,随着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普及,燃气的经济环保节能潜力被开发,燃气、天然气的使用开始从重工业转变为日常供能资源。
除此之外,在能源结构方面,煤炭是我国供电供热的主力军,但近年来我国正极力推进能源结构改革,大力推广并使用清洁能源,燃气就是其中一种,燃气使用范围的扩张一定程度上会缩小煤炭的市场份额,但是若燃气价格在市场竞争之间无限度上涨的话,很有可能会抑制我国能源结构改革的步伐。虽然燃气相关产业可能会带动煤炭产业的价格上升,但其上涨幅度在产业链中会层层消减,煤炭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仍会小于燃气类产品的价格变化。此时,燃气价格的上涨,导致国民对燃气需求量降低,可能会导致煤炭市场份额的回升。在能源结构方面,我们不能忽视煤炭、天然气与燃气等能源之间的替代效應。
2007—2017年燃气价格变动对其他行业的价格影响指数大体均呈增长趋势,如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影响程度由原先的0.2721增至1.5841,其次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从2007年的0.3211降至2017年的0.5636。这与国家的政策支持有一定关联,随着燃气普及度的增高,由于产业链的存在,燃气渗透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导致燃气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增加,从而燃气价格波动因子对于其他产业的敏感度会相应程度地升高。这也能够从侧面说明我国能源结构改革效果较为良好,反映出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有了一定的积极的反馈效果。
四、相关对策建议
燃气类产品离不开天然气的开发。在我国,天然气大部分依赖进口资源。可想而知,燃气的供应是有一定限制的。当产品在市场中供大于求时,燃气由垄断改革成市场竞争的局面,行业内竞争激烈,价格就会因此升高,但是价格的上涨需要有一定的范围控制,以避免导致煤炭市场份额的回升,这就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正在优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同时加强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采与应用,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将不断提升。通过上文的数据分析,本文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价格的关联效应是由产业关联引起的,产业关联程度越紧密,部门之间的价格敏感系数越高。在制定与燃气相关的政策时,不能忽视其对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第二,由于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强度和范围不同,导致产业的价格波及效应不同。价格关联效应的强度和范围取决于这样几个要素:一是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如果产业是分析产业的上游产业,则其价格波及效应就比较强,对价格指数影响比较大;如果是下游产业则其价格波及效应就比较弱,对价格指数的影响比较小。相对的下游给上游带来的价格影响无法抵消上游给下游带来的影响。二是关联的方向。在实施价格调控时必须考虑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位置、用途的广泛性和关联的方向。第三,加大管道运输的技术创新以及储气系统的更新升级。目前我国燃气的运输为管道运输,由于该项技术的灵活性较差,导致其固定成本较高。为保证燃气的稳定供应,应建设分散式的储气系统,在各站点设立集气中心,确保燃气的充足,为燃气更好地融入市场创造更好的条件,增强其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作用。第四,政府应进一步推进燃气产品的市场化价格机制。加快建立上下游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完善监管规则、调价公示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气源采购成本约束和激励机制。第五,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需要考虑到燃气替代资源煤炭的影响,切忌重复分析和遗漏分析,以达到简洁、效率明显的高效模式。
参考文献:
[1] 聂炜.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动态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1):87-90+178.
[2] 王永乐.基于LSTM的煤炭价格预测模型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20.
[3] 王晓姝,王琪.房地产价格调控下的产能过剩宏观经济风险研究——基于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的分析[J].建筑经济,2015,(9):79-83.
[4] 王继源,龙少波,胡国良,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会否带来输入性通缩——一个非竞争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分析框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12):56-61.
[5] 王伟,董德彪,赵联振,徐超.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煤价变动对国民经济影响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2,(12):125-128.
[6] 魏琦,金卓然.化石能源价格变动对中国碳交易价格的影响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11):42.
[7] 杨建红,公禾,申洪亮.2007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008,(6):14-1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