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国际经济治理的价值探究

2022-05-29 16:55:59徐晓月梁宁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价值

徐晓月 梁宁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八大被正式提出后,在中国外交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2020年初,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相继暴发,全球经济遭受重大冲击。作为疫情最先的暴发地,中国迅速控制疫情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对其他国家进行积极援助。在应对新冠疫情危机和国际经济治理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体现了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宠儿定理;国际经济治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2-0004-03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来源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渊源

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经典之一《论语学而》一文中明确记载:“礼之用,和为贵。”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直拥有这种追求和谐、和平的思想根基,不倾向于主动挑起战争。我国春秋时期军事家孙子在其《孙子兵法 谋攻篇》中写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传统哲学思想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为我国外交政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想养分。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一个全球性大型国际政治外交合作场合明确地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世界外交的基本原则自我国首次提出以后也被我们称为我国对现代世界外交的基本指导,并且逐渐被当今世界大多数新兴地区和发达国家普遍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理”也成为构建一个关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思想起点。

关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的理论依据分析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从“类”概念中寻找出了“类”的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科学发展观也为我们构建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命运的共同体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无一例外,这些理论都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找出了“人类命运”为何“共同”,又如何形成“体”的原因。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物质基础主要体现在,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利益高度相通,每个国家都是全球化生产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欧洲难民问题体现着交通工具对各国利益的连接,地球村的形成体现着互联网的连接,贸易战体现着贸易活动对各国利益的连接,金融危机的影响体现着金融投资对各国利益的连接,全球气候变暖体现着大气活动对各国的连接。当今不存在能够独善其身的国家,同样,任何一个国家做出利于全球的举措也是利于本国和本国人民的。

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当今世界波谲云诡的国际关系。与几个世纪以来层出不穷的国家间战争不同,现代国际社会的国家间关系更多体现在经济和技术的互相依存上。从互相倾轧的战争转向全球化的生产,使得全球的权力关系更加趋于动态化。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特色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现在国际社会的发展而言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带一路”建设有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支持,惠及了沿线许多发展中国家。世界各国在抗疫防治活动中,基于对人类生存与命运共同体的确立,防疫物资最高效地流通,对于促使人类尽早战胜新冠疫情功不可没。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其他研究者的观点,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有着独特而有原创性的价值。在资产阶级社会,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幻想推行的公平与自由很快因为市民社会中人的自利性而改弦更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为价值诉求,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追求。在资产阶级社会,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幻想推行的公平与自由很快因为市民社会中人的自利性而改弦更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为价值诉求,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追求。

二、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国际经济

(一)全球经济遭受冲击

全球经济不容乐观,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几乎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衰退。为防止疫情扩散,世界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包括大面积停航、取消聚会、封城等限制措施,此起彼伏的抗疫举措侧面导致全球各地第三产业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服务业遭受重创。随着疫情对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严重,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了连续多日的较大区间幅度震荡跌落,美股工业指数在3月上半月的10天之内,已经连续触发了美股熔断流通机制四次之多。同时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失业人口和失业率不断攀升,美国、加拿大失业率分别升至14.7%和13%。

世贸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到全球各经济体,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商品贸易额较上一季度下降12.7%。最近的贸易收缩比2008年第三季度至2009年第一季度金融危机期间10.2%的降幅要大。2020年4—6月份世界商品贸易额持续下降,6月份虽有缓和,但到7月份商品贸易额仍在下跌,世贸组织公布第三季度的商品贸易额较第二季度增长11.6%,但对比去年实际上仍在下降。

以上数据显示,此次疫情对各国打击之深甚至超过了经济危机。

(二)中国经济遭受冲击

在新冠肺炎出现之前,中国经济正值结构转型期,经济结构中消费、服务业占比更高,同时人口红利消失,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并且发生了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经济本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疫情出现在中国春节假期间,国家采取了多地假期延长、提倡居民居家隔离不外出等措施来控制疫情蔓延,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和娱乐行业损失惨重。例如,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春节假期10天,预计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9亿人次,比去年春运同期下降近73%。

尽管疫情初期中国依靠自身迅速正确的措施以及其他国家的帮助控制了疫情,但根据IMF2019年对中国2020年GDP预测,中国GDP将在2020年增长了6%,事实上在疫情的影响下中国GDP只增長了2.3%。

(三)中国抗疫实现经济回转并实施对外援助

中国自身经济回转方面,疫情暴发后中国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延长春节假期并倡议全国人民居家隔离共同抗疫,并且让疫情不严重的省份实行一对一援助疫情严重省份。除了中国自身的努力,其他国家及组织也积极向中国提供帮助,新西兰、巴基斯坦、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21个国家政府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中方提供援助。在中国积极抗疫和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帮助下,中国迅速控制了疫情,并且在经济上出现了回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是2020年度世界上唯一一个 GDP规模呈现正速度增长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2020年最后几个月的实际经济总量有所加速,第四季度的实际 GDP 同比上年增长6.5%,高于2020年第三季度的4.9%和第二季度的3.2%。外贸方面,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的对外贸易继续复苏,对新兴市场的出口份额稳步上升,东盟国家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将进一步加强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在出口方面,中国在疫情初期提倡全民在家办公,出口与在家办公相关的产品的需求增加,例如电信,录音和复印设备,这些产品成为最主要的出口产品。

在对外援助方面,疫情在中国暴发后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控制了这次疫情,并积极对外提供了抗疫的经验和救灾物资,中国政府及其他民间社会团体等外交主体积极支持和援助其他国家,病毒感染初期中国政府已向127个国家和4个国际性组织分别提供了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盒等救灾物资。累计为11国派遣13批医学领域的专家小组,同150多个国家以及其他国际机构一起举行了70多场医学领域的专家视频展览。中国各地政府、企业及其民间群众和团体还为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机构,特别是医学设备和技术、基础设施等慈善事业捐款。2021年中国又向塞尔维亚、刚果、菲律宾、津巴布韦等国家提供疫苗援助。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对此次危机的价值体现

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对经济学理性化的人们进行假说,他认为任何人的所有行为都应该是来自于他们对自利的考虑。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学者发现“绝对的”理性经纪人假设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继而有学者完善出了利他经济人假设理论,尽管经济学并没有关于“利他”的统一定义。但显而易见,“利他”作为“利己”的对立面有异于“利己”的行為模式,“利己”和“利他”分别代表了两种人的选择倾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来自其自利的考量。

在家庭经济学理论领域内,“宠儿定理”是“利他”倾向的重要反映,该理论认为一家的户主如果均等地关心每一个家庭成员,家庭成员无论本身是何种程度的自私,都会为了总体利益的增加而做出利他的行为选择。疫情刚开始肆虐时,人出于利己倾向,争抢防疫物资、囤积生活资料,市场混乱的情况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如果将政府看作是国家这个大单位的“户主”,只有政府对于不同收入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给予同等程度的关心和监督,人们才会为了社会整体防疫形式的好转做出利他的选择。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作为最早通报疫情情况、最早采取防疫措施的国家,集中反映了社会“大家庭”经济理论中的“宠儿定理”。在疫情刚刚蔓延开来时,口罩等物资短缺,消费者通过各个渠道抢购囤积过量物资,商家趁机哄抬物价,应运而生的还有制假售假行为和防疫物资分配环节的缺漏。疫情当前,政府团结全体中国人民并施以了同等的关怀,全国人民不分地域年龄,居家隔离携手抗疫。可以看到,人们的行为模式的成长弧线出现了变化,由一开始狂热的“利己”转向了理性的“利他”。无论是相应政策居家隔离还是捐钱捐物都是有益于社会整体利益的。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基于“利他”的措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全球抗疫形势最为胶着之时,中国的防疫物资生产线已经实现流畅运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并没有借机自肥,而是兼顾对他国的合理关怀。无论是疫情暴发伊始各国对中国的援助,还是中国恢复经济之后对他国防疫物资的捐助和防疫人员的派遣,都是依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世界经济秩序的维护。中国以及其他接受并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遵循客观规律,抗击疫情的成果反映了“利他主义经济学”中的非经济人假设,在特殊情况下对于全国乃至全球整体利益的帮助。在全球范围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即对“利己”与“利他”对立统一关系的集中反映。我们无论是面对疫情,还是面对人类未来的健康发展,“利己”地追求自己和他国经济利益的同时,“利他”地兼顾他国合理的关怀,都具有着可以预见的积极意义。“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思维来讲,利他主义并不是具有绝对道德价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带给人类更多的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立足于“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考量,也给全球的未来作出了中国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孙武.孙子兵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  联合国经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经济发展委员会贺信[J].市场观察,2013,(Z1).

[4]  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18,(7).

[5]  2020 年4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EB/OL].外交部网站,2020-04-10.

[6]  杨春学.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J].经济研究,2001,(4).

[7]  王明琳,徐萌娜.利他行为的治理机制及效率研究[J].经济学家,2011,(12).

[8]  熊杰,石云霞.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来源、发展逻辑和理论贡献[J].国际观察,2019,(2):1-28.

[9]  张辉.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社会基础理论的当代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8,(5):43-68+205.

[10]  张永红,殷文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价值与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17,(8):31-37.

[11]  邵发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7,(4):1-8.

[12]  曲星.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EB/OL].人民网,2013-02-16.

[13]  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2).

[14]  贺来.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哲学研究,2016,(8).

猜你喜欢
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6
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七月》价值新解读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3
“给”的价值
俆卫:用梦创造价值
科学中国人(2015年4期)2015-02-28 09:12:39
价值
小说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7
从平凡中体现价值
声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32
“活着就要体现自身价值”
中国火炬(2012年3期)2012-07-25 1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