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界画中的建筑美学思想与文化认同

2022-05-29 04:58周靓
百花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

周靓

摘 要:中国传统界画是一门独特的写实性创造艺术,界画构思创作过程与建筑工程图之间关系非常紧密,其绘制时使用的工具、绘制技法与古代建筑图样亦非常相似。自东晋以来界画秉承古建筑工程图样要求的严谨性,在创作注重写实的同时还要精通古建筑原理、分解结构、剖析几何原理与构思布置,绘画艺术与工艺技术兼备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本文旨在通过探究传统界画,发掘界画背后的建筑美学思想与文化认同。

关键词:界画;建筑美学;文化认同

界画是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宋代达到了高峰。邓国祥《界画与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潘怡《界画中的建筑意味与人文精神》、苏丹《界画于界线内超越限定》、董朝阳《从界画作品中解读古建筑的艺术特色》、方振宁《绘画和建筑在何处相逢?》、陈嘉全《建筑视野中的趣味绘画艺术形态》等一批专家学者的论著通过历时已久的深入研究,对界画及其相关领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爬梳了中国传统界画发展及其理念建树的起起伏伏。本文拟在众多研究基础之上对中国传统界画中的建筑美学思想和文化认同进行进一步阐释。

一、传统界画的缘起与发展

(一)界画的缘起

要论述中国传统界画的建筑美学思想和文化认同,就首先要明晰界画的缘起与发展。界画最初应用于建筑图稿,后经众多画家的艺术实践发展成为画科,界画是一种绘画的技法,又被称为“楼观”或“屋木”,最早起源于东晋时期。顾恺之《论画》一书中有关于界画的记载描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二)唐宋时期界画的发展

虽然界画一直以来在中国画坛上居于从属地位,但在历史上也出现了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界画家及作品,如唐李思训《九成宫纨扇图》《九成宫避暑图》,目前中国可考最早的一幅大型界画是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五代时期有卫贤《闸口盘车图》,直至宋代,界画发展达到高峰期,出现了郭忠恕、张择端、马远、李嵩、赵伯驹、徽宗赵佶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其中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马远《踏歌图》、李嵩《水殿招凉图》、赵伯驹《汉苑图》、徽宗赵佶《瑞鹤图》等众多流传至今的界画,为后来学者研究建筑美学、社会风俗等都提供了详实的研究基础。尤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具有強烈的历史记录性,全图以长卷构图形式描绘了市井建筑、众多人物与郊区风景,整幅画面融合顺畅。画中的人物、建筑物都体现了极强的时代特征,通过建筑物的描绘可以看出画家相对克制的情感表达和对建筑造型的精准要求,画人物时则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职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细节特点,通过表现人物和建筑物的动与静,营造出画面整体情境,将一个时代的日常生活场景在作品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清明上河图》画卷中,历史背景、时代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交易瞬间都是融洽而和谐的,这也正是“迁想妙得”的最好体现。而宋代的郭忠恕则是以工匠计算建筑结构的方式进行界画创作,《圣朝名画评》一书就曾评论他的界画是位列“神品”的“一时之绝”,其作品《明皇避暑宫图》现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画面描绘了唐明皇的避暑宫,宫殿宫门向内背山面水,亭台楼阁、长廊庭院、水榭宫室刻画工细精确,大量的屋脊斗拱描绘深入细致、结构严谨。巨石、古树点缀,楼阁密集,前后层次清晰,疏密有致。“《明皇避暑宫图》勾线劲挺,虽说有界尺相助,但是众多的曲线,依然得徒手勾勒”,是不可多得的界画精品。

(三)元明清时期界画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界画发展有所回落,出现了夏永、王振鹏、仇英、袁江、袁耀等代表性画家。夏永《岳阳楼图》、王振鹏《龙舟图》《大明宫图》、仇英《上林图》《滕王阁》、袁江《梁园飞雪图》、袁耀《阿房宫图》都是优秀的界画代表作品。其中袁江的《梁园飞雪图》为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画家认真地描绘了华丽精致的建筑物,以极为均匀挺直的线条描绘了房屋的各个细节,比例精当,造型准确,丝丝入扣。由于大雪覆盖屋顶,画家索性将屋顶留为空白,与细密的斗拱、隔窗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当代界画的发展

当代代表性界画画家及作品有张孝友《南乡旧梦图》、黄秋园《阿阁图》、游新民《唐苑丽人图》《周庄纪游》《皖南纪游》等。张孝友《南乡旧梦图》是画家凭儿时记忆所绘的一卷“江南民国风情录”,为绢本工笔重彩画长卷。画面内容为清朝末年江南水乡城市中秋之夜,河埠市集人物桥船的写实全景。此图被众多媒体报道誉为“惊世之作”,张孝友也因此被誉为“当代张择端”。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古界画建筑表现多为建筑物的正立面、侧立面或轴测图,以散点透视为主要表达形式,这种传统方式虽然体现了较好的叙事性,但无法准确表达空间和景深的关系。张孝友深谙透视原理,他在作品中运用了西方透视学原理,能够从建筑物或街景的任何角度描绘对象。加之他多年对古代建筑、轮船、桥梁等大型人造物的复杂构造的深入研究,更能精确把握各个部分的透视关系。他的当代界画在运用西方透视学原理后,结合中国工笔画、兼工兼写绘画、写意绘画这三者的表现方法,进行糅合吸收后运用到画面当中,体现出当代界画家的思考,也展现了界画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界画中的建筑美学思想与文化认同

(一)界画中的建筑美学思想

因界画描摹建筑轮廓和造型常用界尺,与其他画种相比界画最大特点就是要求精准细致地再现对象。界画形象、科学地记录了古代建筑、桥梁、亭台楼阁、舟车、人物,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意义不仅体现在美学思想范畴,还延伸至社会学、民俗学、建筑学等众多范畴。正是因为界画创作追求工整往往被誉之“匠气”,但“匠心”通常指做事情的心思巧妙及专业态度,而“匠气”则多指作品传递出的教条与拘谨,两者不能完全对等。界画创作领域因此常遭“冷遇”,这更坚定了界画创作者的创作信念,但凡涉足此领域的画家必是有备而来,创作过程更要求其建筑知识、作画心境、修养心性缺一不可,这和界画缜密工细的作画规律不无关系。界画产生缘起及绘制特点,极大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美学,使其在美术与建筑领域中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界画最初是以建造为目的,以宫室、楼台、庙宇为主要题材。绘界画者最初是一种工匠精神的表达和建造目的的表现,建筑物在建造的过程中融入设计者与建造者的思想,以建筑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面很难充分表达画家个人情感,所以界画为了精准呈现往往需要画家克制情感,用界笔直尺绘制出建筑、舟船内部结构及外部形态。至宋元,界画绘制已经可以达到同比例扩大后对施工进行指导的精确程度,具备了当代工程制图的现实功能。历史上界画的近乎失传也导致了界画画种的边缘性,界画创作者若仅以界画闻名于世则常会遭遇时代冷眼,在宋代文人画兴起的大背景下,刻板谨严、充满“匠气”的绘制方法似乎完全无法同洒脱旷达人生趣味为伴。

(二)界画的文化认同

中国传统界画建筑美学人文思想极其深厚,界画中的建筑美学体现出人们在不同时期对理想栖居生态环境的向往,通过对皇家、宗教、园林、民间等各类建筑及装饰的绘制,深刻表达了时代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界画家创作常常需研读建筑桥梁构造、船舶制造等方面的文献,才能使其作品中的描绘对象严丝合缝、可供推敲。以建筑作为主体的界画和以建筑作为客体的山水界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建筑美学角度对人类生态环境的体验和认知。探讨界画的文化认同,就应将界画作品放入创作背景中,透过多层面的建筑美学与文化视野还原建筑本体环境,并对作者的情感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综合分析,才能对传统界画美学的发展做出真实而透彻的判断。同时由于儒道学说中“君子比德”“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中国传统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也折射在建筑美学思想观念中。因此,界画创作更要求“建筑美学”和“画家意念”合二为一,表现手法上要善于“隐藏”的同时注重“含蓄美”的表达。界画建筑色彩的运用也体现了社会的等级观念,亲王、公侯、品官、百姓均有不同的色彩体系。金朱黄常用于帝王、贵族宫室;青绿次之,可用于百官宫第;黑灰用作庶民庐舍色调。

传统界画通过可游可居的体验意识、儒道思想的哲学观念、法象天地的造型手法、以小观大的空间表现全面阐释建筑美学与文化认同。界画画家由于其专业与艺术的共融性与同构性,凭借自身文学与艺术的修为,在吸收前代画家艺术造诣基础之上,将建筑美学思想及表现形式作为主题,创作過程始终追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通过界画剖析社会人文精神、探究追求理想境界,同时表达美好生活、探析国运兴衰、关注民族荣辱。由此可见,仅从图像学角度研究界画发展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三、界画的传承与发展

(一)当代界画的传承

界画为中国古代建筑发展传承做出了贡献,它精准科学地记录了古代建筑、桥梁、舟车,体现了中国建筑美学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重要理念。界画历经了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隋唐逐渐发展、五代趋于成熟、两宋达至鼎盛、明清逐步衰落,时至近现代少人问津,如同一部被失手放进中华文明宝库角落等待发掘的史册。时至今日,界画应当具备一种新的姿态以体现它的活力。在谈到对界画的传承发展问题是如何考虑的时,当代界画家张孝友曾表达,自己很想抢救这门中国传统绘画,将界画的传统技法恢复出来,为其打开一扇门,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界画作为一个古老的画种,能否复兴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这门中国传统建筑表现艺术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衰落,这不免令我们深感遗憾。希望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的复兴,中国传统界画与建筑美学可以重现昔日的辉煌。

(二)界画的创新性发展

交叉学科已经成为新兴学科门类。界画在当代的发展除了继续因袭传统技法传承外,站在未来跨学科发展的视角下,传统界画结合当代的科技和手法寻求创新性发展更加成为可能。当代的建筑表现图和手绘效果图都是在西方透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表现技法,如何在建筑表现、空间表达上走出中国自己独有的创新路子,就需要倚靠界画这门“中国最早的建筑效果图”去进行发掘和探究,要凭借跨学科的力量,统筹考量界画的未来发展,以界画为抓手,真正地讲好中国故事。

四、结 语

界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门类的一科,始终在自己独有的轨迹上发展传承;界画家作为绘画史上不被关注的艺术家群体,也总是心无旁骛地坚持着自己特有的发展方向。正是这样的默默坚持使这门艺术能够传承至今,界画及其从业者如同蒙尘的瑰宝,始终坚定地等待懂得它的人们来发掘、来振兴。

(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杨永生.哲匠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刘克明.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5]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 邓国祥.界画与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J].美术观察,2004(06).

[7] 任康丽.明代建筑界画及民俗形态分析[J].美术观察,2019(12).

[8] 陈嘉全.建筑视野中的趣味绘画艺术形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2).

[9] 刘骏.浅谈界画的兴衰沉浮[J].景德镇陶瓷,2015(01).

[l0] 宋之仪.建筑文化视野之下的两宋时期界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l1] 倪瀚聪.宋代绘画中民居建筑的类型、匠作、环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l2] 孟庆琳.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和谐统一[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
论社区档案参与社会记忆构建的作用及路径
在文化认同中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文化认同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