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珂昕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硕 士
吕红医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教 授(通讯作者)
付亚金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硕 士
在城市化快速进程中,许多代表城市历史文化与地域特征的传统建筑正在慢慢淡出现代生活中。正大街其现存的传统建筑大多用作为民居和商业,建筑背后所蕴含积淀的人文生活、文化习惯、风俗面貌,是老一辈人生活的聚集区。但老旧的传统建筑阻碍了光山县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如何在保护其特色传统商业建筑的前提下激活城市活力,是光山县面临的首要问题。
光山县位于信阳市中部,县境属大别山浅山丘陵区,北临淮河水。光山县建城时间悠久,已有上千的历史,在宋朝便形成了街市,到了明清时期,商贸活动达到鼎盛,例如现存的白雀园明清街和泼陂河明清街依然保留着街巷的肌理和建筑空间格局,能从中看出当时商业繁华的场景。
正大街位于光山县老城区内,为南北朝向。在明朝确定城区规模,其主街正大街长1500 米,连接南北2 门,街区南部为集市(图1)。1939 年,增加东西子街,店铺和手工作坊沿正大街两侧布点,民房多为土木结构的草房。20 世纪50 年代整治正大街,拆除南北主街道两侧旧房,路面拓宽到10 米,初步改变旧面貌。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前期,沿正大街两侧建设行政事业单位楼房,并向南北延伸。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较快,街区北部多为中低层居民楼和现代商业建筑,街区南部仍保留传统商业建筑作为人们日常商业用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正大街现存的传统商业作坊面临危机。
图1 光山老城街巷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光山县志图》改绘)
由于城市的出现,东西和南北方向形成线状的“街”,相对独立的店铺建筑就存在了。为了吸引顾客,铺面大多面向街道,由此沿街的商业建筑随之出现。在宋代之前,严格的里坊制束缚着商业建筑的格局和经营方式的发展。自解除里坊制之后,形成全天候交易的街市,商业行为开始独立,形成各种经营和销售方式。在正大街东西两侧传统商业基本上是以家庭式的小型经营或者作坊的形式出现,其经营模式主要为直接对外式,铺面直接面向正大街。
正大街两侧的商业形式分为店和销两种形式:店面为半敞开或者完全开敞形式,人们可以通过门直接进入店铺内的商业空间;销是把商品摆放在柜台或者店铺门外搭简单的棚子来销售商品,店铺室内作为作坊这种操作空间或者是仓库用来存放商品。正大街内的商业形式不仅是固定式的商业店铺,同时也具有活动式店铺,构成完整的街区商业空间(图2)。活动式店铺流动在街道两旁的空余空间,有各种形式的类型和业态,其游走在街区内。活动式商业是比较传统的商业形式,但其管理和分配上的问题给政府带来很大的困扰。
图2 传统密集型街道空间形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一般是由一侧或者两侧的建筑物或者植物和设施共同围合成的空间,形成一种连续的空间组织。在店铺面前展示为了区分各种行业的招牌或者幌子,对街区进行装饰,打破了单调的街区空间组织。正大街的传统商业建筑的广告招牌基本上是现代的形式,街道空间丧失了原本固有的地域特色。
正大街传统商业建筑以民居为主,属于传统豫南建筑的风格。零星的传统店铺是土坯房,还有部分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其房屋建筑为梁架式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还有保留下来不完整的木板式门窗,这种门窗可以活动拆卸,灵活变动,能看出当时光山县商业建筑的面貌,现在为了提高安全换成了现代门窗。豫南旧时家族是按照封建礼制的思想,多以几代人同居,多为三至五进院落布局的住宅。居住空间是私人生活的空间,一般不对外开敞,其居住的环境向后面扩张,增加院落,形成了多院落的布局形式。基本上是“前店后宅”“上宅下店”的商住混合的建筑形式,中间部分是庭院或者是天井(图3)。
图3 左为前店后宅式;右为上宅下店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正大街的商业类型较少,基本上是中低端消费,为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其坊铺按经营方式分为商贸类、服务类和作坊类。
(1)商贸类
商贸类商业建筑以商品贸易为主,如商店、五金等。这种类型的商业建筑的前店是作坊工作区和销售区域,有的为了扩大商业面积,以便更加吸引顾客,方便顾客购买,会在店铺门前堆放商品或者有搭建简易的棚子来展示商品。这类建筑会以单体为主,属于一字形平面,面宽三五间不等,也有一些家庭式的商业存在“前店后宅”的形式(图4)。
图4 院落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服务类
服务类商业建筑是以居民服务为主,如家电维修、饭店、茶庄、理发铺等。这种商业建筑对作坊空间或者仓库的要求不大,室内商业面积相对较小,如家电维修可能会占用街道上的公共空间。其居住空间在商业空间的后面,是“前店后宅”的形式,或者在二楼部分属于“下店上宅”的形式,一般较为私密。
(3)作坊类
作坊类商业建筑是正大街有特色的部分,这种是以自产自销为主,如棉花被子被套加工、馒头工坊、酒坊等等传统手工业。这种对于制作空间的要求较高,因此这类建筑大多都是家族性的商业形式,几代人延续下来的产业,家族都住在一起,因此多以院落的形式出现。作坊类建筑沿街部分为店,作为销售部分,后面作为居住和作坊部分。其居住和作坊的位置关系不同,可以分为前店中坊后宅和下店上宅后坊。前店中坊后宅,是中间部分为作坊,再往后是居住部分,加强私密性,通过院落或者天井的形式连接形成整体建筑。
4.1.1 从业与消费人口评估
业态主要集中在正大街4 沿街,正大街周边多为周边居民利用自己产权建筑经营,从业人员主要为周边居民,基本上属于家庭式经营,消费人口多为周边居民。基本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消费,消费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
4.1.2 产业对空间品质依赖与影响程度及对外部人口吸引度
(1)产业对空间品质依赖与影响程度
正大街现状业态主要以生活型为主,产业类型较为单一,且多为低端产业,对空间品质要求低;消费者多为周边居民,对消费环境的要求不高。传统的棉花被子作坊这种反映了历史城市中传统工商业的建筑缺少保护。
(2)对外部人口吸引度
现状产业均属低端产业,产业形象及品牌较差,缺乏中高端产业;缺乏相应的购买力和活力;流动摊位较多,人车混行等;整体产业及环境对外部人口吸引度较差。
4.1.3 文化内核缺失和旅游供给不足
正大街传统商业建筑因时代的更迭,忽视了缺乏独特建筑文化基因,产品缺乏核心吸引物,缺乏参与、互动、沉浸式的深度文化体验方式。因此,在旅游产业方面,其产业链短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匹配。
4.2.1 明确发展定位
为了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对正大街及其周边的整体发展进行定位。2017 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河南考察旧城改造工作时强调,古城修复是历史责任,而老城居住环境改善是迫切需要,二者不可偏废。跟随国家的相关政策,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于正大街,以邓颖超故居为核心,提升本地及周边居民购物、休闲、接待体验。依托已经形成的文化休闲体验片区,带动周边区域的业态升级,有选择性地引入外来文化、创意或艺术业态,增加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命力。
4.2.2 传统商业建筑的保护与整治
在对光山县正大街沿街建筑进行勘察、测绘的基础上,其保留的坊铺是典型豫南民居的特色。为尽量还原传统街区的真实历史面貌和街区肌理,对于保存较好的传统风貌建筑进行维修与改善;对局部坍塌、部分建筑破损但院落格局依旧完整的建筑院落进行整治;对后来居民私搭乱建的部分以及面积较小、影响整体院落格局、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拆除。
4.2.3 传统商业功能的转化
对正大街传统坊铺建筑的保护可以使人们对于传统商业文化进行认识与传承,因此可以对其业态功能的转化来突出当地的文化资源。结合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可以构建观光性体验和参与性体验或创新性体验的文化体验生态链条。这些小型且具有复合功能的商业体系,不仅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选择带动当地经济,而且可以使街区空间品质提高,保护与活化利用传统商业建筑。
正大街的坊铺是典型的豫南地区典型的传统商业建筑,对其的保护不应该是一味盲目地仿古,而是应该基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居风格和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以及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共同发展的方式。在保证老城生活的延续性的基础上,改善建筑及街区的历史风貌,改变原有单一商业模式,宣传传统手工业,展现其传统生产空间与历史人们生活方式,去激活街区商业和激发街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