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阳 司俊臣 肖以磊 许崇福 高志宇 蒋海涛 冉然 杨凤海 傅强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是一种罕见、高度恶性的胚胎性肿瘤,WHO分级为IV级[1]。约占所有年龄段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2%,但在3岁以下的患者中占10%~20%[2]。本病恶性程度极高,总体预后极差,若经过完整全切除后,辅以规范合理的综合治疗,有可能获得较理想预后。本文报告1例颅内巨大AT/RT患者,手术完整切除后,经过规范的放化疗,获得较理想预后。
患者,男,5岁,因“头痛伴恶心、呕吐2个月,视力减退2 d”入院。患者2017年5月17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不能耐受,伴有呕吐2次,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于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稍有好转。7月15日头痛症状再次加重并伴有视力减退,遂于我院门诊行颅脑MRI:右额颞叶占位性病变,可见右侧额颞巨大团块状异常信号,边界清晰,占位效应明显,右侧侧脑室前角受压变形,中线明显左移,病变侵及胼胝体膝部,双侧侧脑室稍增宽。增强扫描后瘤体明显不均匀强化,脑膜增厚且明显强化,矢状位可见肿瘤位于前中颅底,冠状位可见大脑镰、中线结构偏移明显(图1),收入神经外科治疗。患儿既往史、个人史、家族遗传史、手术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体温36.8℃,血压92 mmHg/60 mmHg,体质量18.5 kg,心肺腹无特殊异常。神经专科查体:神清,精神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双侧眼动正常,无震颤,双眼视力约0.1。其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行实验室相关检查:术前查血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正位片及全腹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彩超示:三尖瓣轻度返流(生理性)。结合患者病史及影像学初步诊断:颅内右额颞叶巨大占位性病变(胚胎源性肿瘤、AT/RT或恶性胶质瘤,性质待定)。
入院后给予补液、脱水降颅压、抑酸等对症治疗,排除手术禁忌,于2017年7月20日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手术采用经典冠状瓣切口稍后移皮瓣,右额入路。术中见肿瘤大部位于右额叶,大小约6 cm×8 cm×8 cm,色灰白,鱼肉样,质稍韧,边界不清,血运丰富,肿瘤包绕右侧视神经和颈内动脉,与右侧大脑前动脉A2段粘连紧密,并通过大脑镰下突入对侧生长、累及右侧颞叶。术中快速病理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对肿瘤进行全切除,视神经和颈内动脉保护完好。输注红细胞4 U、血浆200 mL,术后患儿清醒,言语流利,四肢活动可,双侧视力无改善,无其余神经功能受损表现。术后20 d行颅脑磁共振检查:手术无残留,手术创腔未见明显异常(图1E)。
术后病理:颅内小圆细胞恶性肿瘤,排列分散,局部坏死,间质轻度纤维化,部分细胞浆红染,偏位。结合免疫组化结果:D45(LCA)(-),CD43(-),CD99(-),CD56(+),CK(AE1/AE3)(-),Vimentin(+),INI-1(-),TDT(-),Desmin(-),MyoD1(-),Myogenin(-),符合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图2)。
患者分别于2017年9月26日、2017年10月17日分别行2周期化疗(依托泊苷80 mg d1-d3,奈达铂60 mg d1),化疗结束后,给予全脑全脊髓放疗,方案为肿瘤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of tumor,DT)15次共27.0 Gy,后全脑加量至DT 24次共42.3Gy,缩野至瘤床DT 30次共52.5Gy,偶有恶心呕吐,非喷射性,神清精神可,放疗结束恶心呕吐缓解。2018年1月30日、2018年2月23日、2018年3月22日、2018年4月11日给予以上方案依托泊苷+奈达铂方案化疗4周期,化疗后出现II°骨髓抑制,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
患者经治疗后,视力无明显改变,仍为双侧0.1。除视力未恢复外,未遗留其他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智力水平较同龄儿童无明显差异,肢体运动、饮食、睡眠、大小便功能及生长发育大致正常。因患者术前及围手术期均未发生癫痫等症状,故术后未给予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患者于2018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四肢抽搐、意识不清,每次持续约2~3 s,每天发作5~10次。复查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图3A),考虑可能为创面局部胶质组织长期慢性瘢痕增生刺激脑皮层所致,后规律口服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药物控制,症状明显缓解。2021年2月复查MRI,未见明显异常(图3B)。随访至2022年1月,患儿生活简单自理,因视力问题,就读于特殊学校。
AT/RT因镜下其肿瘤细胞形态与横纹肌细胞相似而命名。AT/RT最常见于儿童,但也有少数成人病例报道,患者确诊时年龄7.2个月至5岁,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3]。本病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特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CT平扫多表现为混杂密度,也可等或稍高密度,呈不均匀或均匀强化,瘤内常可见囊变,肿瘤周边可见低密度水肿带。MRI 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等信号或高信号,肿瘤实质与灰质信号相似或稍高,增强扫描可见不均或明显强化。
AT/RT总体预后较差,但研究显示,多模式综合治疗(包括鞘内化疗等方式)对预后有明显改善[4]。很明显,部分AT/RT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可以延长存活时间,但目前还不确定综合治疗的哪些治疗手段对预后是最关键的。
大部分研究认为完全手术切除对于预后有明显改善作用,是获得较好预后的影响因素[3,5]。尤其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其预后明显更差,彻底切除肿瘤可使患者的存活率提高一倍以上[6]。但也有少数研究并未发现切除程度对于预后有明显的差异[7]。本例患儿年龄小,体质量低,循环血容量少,减少术中出血是手术成败的关键。肿瘤巨大,累及前中颅底,术前尽可能的明确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切口设计不必过分强调小骨窗,既要满足安全、彻底地切除肿瘤,又必须避免过大骨瓣带来的无效脑暴露,增加不必要的脑组织损伤。本例患儿在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术后早期辅以放化疗,预后尚可。我们认为,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是确诊并改善AT/RT患者预后的重要基础。
大部分学者认为化疗对于预后的作用是积极的。有研究[2]认为,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化疗可降低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通过增加化疗强度,可适当降低患者的放疗剂量,从而减少放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多因素分析表明,较高的初始肿瘤床放疗剂量是预后的一项有利因素;此外,手术和放疗起始间隔时间小于2个月,以及未观察到疾病进展前实施放疗,均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8]。因此,术后早期积极足量瘤床放疗是成功控制AT/RT患者进展的关键。反之,在发生疾病进展之后再进行延迟放疗则会导致不利的结果。有学者[5]认为,对3岁以下婴幼儿患者,质子放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儿童AT/RT的方法。经质子放疗后,无论是否伴有化疗,三分之二的患者存活超过2年,并有助于减少放疗所引发的神经功能损伤等毒性反应。
总之,AT/RT是一种进展快、易复发及预后差的高度恶性肿瘤。目前国内及国际上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部分学者认为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的综合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预后。本例患儿于我院行肿瘤完整全切除后,就医依从性较高,早期及时进行规范的放疗及化疗,获得了较理想的预后。本病发病率极低,目前尚缺乏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