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苗族蜡染纹样的造型风格与审美寓意

2022-05-28 06:06何凤
西部皮革 2022年8期
关键词:榕江蜡染苗族

何凤

(凯里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贵州 凯里556011)

1 榕江苗族蜡染概况

榕江县是目前为止保存蜡染技艺最完好的地区之一,被誉为“藏在深山中的蜡花”。蜡染艺术的产生及能够存留下来基本归功于苗族传统服饰,我国苗族蜡染风格在历经分散迁徙、地域差异的过程中,成就了多样性、多元化的造型习惯与审美偏好,被分成以支系为单位的庞大蜡染体系。

榕江苗族蜡染以摆贝支系、滚仲支系和加勉支系的蜡染风格为主。苗族人常将其用于服饰穿搭、节庆活动祭鼓幡、牛披风等。学术界—直以行政区及支系名称等来划分命名各地蜡染风格。“摆贝型”与“滚仲型”两地支系的蜡染风格非常近似,创作者常常彼此互相借鉴,尤为整体。现已融入榕江县非遗旅游文创、景观建设活动中,成为榕江蜡染风格类型的代表及文化象征。

2 榕江苗族蜡染发展现状

榕江县苗族蜡染拥有明显的乡土性与地域性,其艺术根植于具有历史连续性、空间环境稳定性的苗族蜡染支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商业的流动,榕江蜡染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区县蜡染产生了“交流”;虽是如此,但蜡染的经营、创作者依旧以村寨里的苗族妇女为主,创作源泉依然是民族民俗、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及服饰文化孕育滋长出的纹样、图案形态。

当前,榕江蜡染产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为寻求更好的生存发展,许多榕江蜡娘外出务工,将榕江蜡染风格传播到其他区县;与此同时,为迎合市场,榕江蜡染也在寻求更加高效的创作办法;致使榕江蜡染开始走向普适性。因此,保护榕江苗族蜡染文化艺术的良好发展,凝聚本土资源,促进区域蜡染文化完整性非常重要。

3 苗族蜡染抽象纹样的造型风格及审美寓意

文化象征研究告诉我们,人类一切的文化现象,一点一画,只要人之所为,皆可追问其意义。榕江蜡染作为传统的民族纹样,融历史记忆、民族信仰等于一体,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蜡染艺术风格和审美。

3.1 太阳纹及其风格演变

榕江苗族蜡染纹样中的太阳纹常用作描绘太阳的基本造型,同时也将其伸展到其他与太阳形态类似的具象纹样造型中。

3.1.1 “滚仲型”苗族蜡染中的太阳纹

滚仲苗寨位于榕江县平江镇,因其服饰色彩鲜艳,用色大胆,被称之为“花裙苗”。蜡染纹样以中线条为主,滚仲型太阳纹式较多的用于服饰设计中,造型为圆形,同心圆结构、多层圆向外扩散,中间为对称几何图形,有规律地进行排列装饰,最外圈的四周绘有似太阳光芒的细线呈放射状围绕外圈规律旋转,常被认定为太阳纹样或铜鼓纹样。滚仲苗寨民间将这种纹样叫做“碗底花”,意为碗底的花纹。滚仲型的太阳纹在圆体外部有复杂的同心圆,类似晕圈状、四周散发着无限的光芒,表明苗族人对大自然、天体万物的无限敬畏,将发散光芒的花纹放在饮食碗底,寓意着对的美好生活祝愿与期盼,如图1。

图1 滚仲型太阳纹Fig.1 Sun pattern of Gunzhong

3.1.2 “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太阳纹、铜鼓纹

太阳纹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铜鼓纹饰之一,其形似太阳,居于鼓面中心,是铜鼓中最早出现和最基本的纹饰。由此可见,铜鼓在苗族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造就了榕江苗族蜡染作品中复杂多样的铜鼓纹样,其依旧保存着太阳纹样最原始古朴的结构。

摆贝苗寨位于榕江县兴华乡,摆贝苗寨铜鼓的纹样与其他支系有所不同,“摆贝型”蜡染中的太阳纹较“滚仲型”在线条上更为粗大壮实。如图2,在正方形图案中,如围腰、衣背、孩童背带以及条形幡旗中,通常将太阳纹当作主要的纹样放置正中央,四周则以鱼纹、鸟纹等图形勾画,并遵循严谨的十字纹、米字纹结构,依据四的倍数展开绘制,实行“双数”对称式或环绕式在太阳纹四围,以太阳纹为主体纹样表现。在圆形图案中,鼓纹的中心图形多以米字、十字、卍字、四瓣花等为主向四个方向展开,鼓的表面向外倾斜向四个方向延伸扇形或植物树叶形,整体构图造型呈八方延伸。

图2 摆贝型太阳纹Fig.2 Sun pattern of Baibei

当下苗族蜡染创作中,铜鼓纹更受青睐,这是基于苗族文化的认知体验和情感归属。但从纹样艺术发展的角度去看,太阳纹丰富了铜鼓纹艺术纹样,铜鼓纹也蕴藏了太阳纹的审美造型,类似同心圆结构,二者互渗融合、协同共存。

3.2 “卍”字纹形态与四叶植物纹

“卍”字纹在榕江苗族蜡染制品中被广泛使用。一般单体卍字纹偶尔作为局部纹样装饰,但当创作方法以二方连续形式出现时,卍字纹则出现在整幅画面的边际。而由填涂、贴布形式组成的四叶纹则装饰于各支系传统服饰的内部。

经过时间的沉淀及苗族妇女的勤劳智慧,卍字纹在原始基础上不断优化改造,使之成为更加复杂丰富的纹样。如以卍字为中心点进行顺时针旋转,向外延伸,进而衍生成四叶纹样;滚仲型的四叶草纹或八叶曲线旋纹常出现在苗族蜡染的头帕、裹腿服饰中,旋转纹的四张叶片常被衍生创造成花瓣形、鱼尾形或蝶翅形,似旋转起舞的小精灵。在现代滚仲型苗族蜡染艺术创作中,更多的则是使用对称式的具象蝴蝶纹,蝴蝶造型上依然保留着四叶分割的布局方式。在部分作品中,也有采用鱼纹来替代四叶片的位置,则变化成蝴蝶的翅膀和鱼身形,重叠设计,即“蝴蝶鱼”纹样;也有做简化创作将蝴蝶翅膀简化成两条柳叶形,中间为鱼形。有时“卍”字旋转纹也常被当作辅助纹样,用作补偿画面空缺或不太完美的位置,叶片数量可根据情况随意调整,似草叶形状。

目前榕江蜡染文创商品中,摆贝型苗族蜡染也有类似的创作形式,将“卍”字纹形态创作成星形的旋转纹样,如风车形状的星形纹或蝴蝶型的星形纹,这种“卍”字纹成为民间喜爱的装饰图案,常用来寓意生生不息、万福万寿之意。如图3。

图3 卍字旋纹Fig.3 Swastika pattern

4 苗族蜡染动物纹样的造型风格及审美寓意

4.1 滚仲型蜡染的动物纹样

滚仲型苗族蜡染以大型单体鸟纹为主要纹样,常装饰于头帕、裹腿饰品中。在滚仲型苗族蜡染创作中,鸟纹的构图形式和造型都体现出与太阳纹样的相辅相成。有将动物纹样与太阳光体纹同构同一画面,刻画形式采用细密排列的弧形,再有鸟的羽毛、蜈蚣龙的百足等绘制成旋转的太阳光体造型;或是将鱼纹、虫纹绘制成旋转的造型,使画面呈现无数个放射光芒状态,加之其紧密构图形式,在蓝靛蜡染艺术中鲜明耀眼十分引人注目。太阳鸟纹样同样有表现在裹腿布及女性头巾上,以两只鸟背对背构图形式,或以太阳纹为中心围绕最外圈旋转式构图,最终呈现对称式双太阳鸟纹样。在有限的空间里以简单、重复的结构呈现强烈的视觉语言,画面饱满大气,非常精美。

4.2 摆贝型蜡染的动物纹样

苗族蜡染中的抽象纹样与几何规律几乎源自苗族人对审美认知的归纳思考,而以动物形象为代表则可以理解为是苗族人对自然神灵的神秘崇拜。

榕江摆贝型苗族共有30 余个村寨,其蜡染纹样造型特征以粗线条及极度变形的动物形象为主,给人以神秘、怪异、凶横的视觉效果。清华大学贾京生教授在《中国现代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研究》一书中曾评价摆贝苗族蜡染动物纹样“古朴而威严”[1];贺琛、杨文斌先生也曾在《中华锦绣·贵州蜡染》中描述其为“神秘刚健”“古朴神秘”[2]。这些纹样主要体现在祭祀活动和重大节日庆典的男女盛装上。如祭祀活动的幡旗和牛披风是该支系最具代表的蜡染品,为鼓藏节祭祀专用,幡旗的装饰以长满尖刺的蚕龙、叶龙、蜈蚣龙等蜡染纹样为主,风格粗犷雄壮、庄严又神秘,曾有观赏者表示震人心魄和恐怖,仪式场面散发出一股浓烈的原始宗教气息;同时幡旗仪仗是摆贝苗族展示蜡染技艺最完整、最集中的场所。其审美要素不单表现在图案纹样上,更存在于整体活动氛围中,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染力,是区别于其他支系蜡染艺术的重要特征。

4.2.1 多变的龙纹

龙纹为摆贝型蜡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纹样,被称之为“苗龙”,其风格独特,造型丰富多样。创作形式热衷在龙的身体上添加其他动植物纹样,如花、鱼、蝶的附肢特征;或以古怪的蛇身无足龙形,头部则以全侧面或全正面的角度表现,重点表现在头部特征,无兽身、足等身体结构,带给人诡秘之感。据有关学者统计摆贝型蜡染中龙纹的种类有人首龙、鸟龙、螺旋蟠龙等近10 余种。龙纹动物特征几乎保持在蛇、鱼等爬行水生动物的范围内,龙尾造型主要有羽毛尾、鱼尾、蛇尾等基本样式,尾部物种特征可不与头纹相匹配,无翅膀、脚爪等四肢,但却有尖刺、鱼鳍、羽毛等装饰。在苗族的传统蜡染造型中,恐惧与崇拜的情感交织还有辟邪一说,摆贝蜡染中龙样式被认定为与神异事件有关,因此这一龙纹艺术作为民俗文化,代代传承。

4.2.2 鸟纹与鸟龙纹

摆贝苗族蜡染中鸟纹的使用仅次于龙纹。摆贝蜡染中鸟头龙身纹样已是固定搭配,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龙代表权威、高贵的象征,苗族崇龙、鸟,于摆贝苗族而言龙鸟结合形象有着特殊的寓意;如摆贝男子的盛装“百鸟衣”,长度到脚踝,服饰造型大而挺括,盛装之时穿上,身材立即魁梧雄壮,加上其他装饰后在视觉效果上便显示出男子的威武与勇猛。摆贝型与滚仲型的鸟纹样并未有固定的自然物种特征,通常用以描绘主体纹的大鸟形象则从侧面造型,成S 形态,圆头、圆眼和华丽的羽冠和长尾组成,常作服装的小面积装饰。鸟纹与鸟龙纹有时以简化的方式表现鸟的龙化,或以鸟的肢体与龙进行拼接,实现龙的鸟化,是一种较为抽象的纹样风格。

学者何圣伦在《苗族审美意识研究》一书中将苗族的审美意识总结为尚力、阴柔、繁复、拙稚、狞厉五种范式,正好与摆贝型蜡染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几乎完美相似。这种造型审美与摆贝苗族的宗教信仰的高度融合,即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祖先神灵的尊崇。

5 民族旅游赋予榕江苗族蜡染新的价值意义

随着民族旅游的兴起,旅游观光者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已成为外部人员认识、接触苗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榕江县民族旅游的主要内容有节祭仪式、民俗娱乐、生活体验、景观特色、服饰染织、特色工艺品等。

5.1 旅游助推蜡染题材新型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结晶,民族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可见,民族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则为独特的民族文化,那么增强这种吸引力的砝码则需满足游客对异文化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因此,展示原生态蜡染,打造异域民族风情,成为榕江县旅游对外宣传、产品设计最优势的方法。

以人为载体的生活方式、民俗活动被纳入旅游观赏、体验异文化的项目范畴中。那么特色场景及人物形象也可作为情节表现当作创作题材,如景区表演、节庆仪式等,以蜡染绘画性方式,记录苗族生活图像;再如可从表现对乡土文化认同角度出发,配合乡村旅游,呈现乡村环境的系列民俗活动;如农耕、染织劳动为场景,结合苗家吊脚楼、风雨桥的村落景观,呈现远离现代都市的农耕文明、手工技艺场景等;类似题材带给观者轻松舒适、节奏缓慢的田园生活,在蜡染绘画中仿佛感受到人与自然间充满温情的理想生活状态。以此构建蜡染叙事方式和审美价值的提升,为榕江商品蜡染纹样提供多元化的创作灵感与来源。

5.2 旅游反哺蜡染在多元观念下的再设计

近年来,在民族旅游的大力推动下,大量游客到榕江地区旅游,将“看见”与“体验”反哺传播,使藏在深山中的苗族蜡染激发了更多人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国内国外的一些服饰品牌主动寻求合作,将蜡染艺术与其产品结合,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国风”的蜡染艺术在国际大牌的加持下,被全世界认识、了解。蜡染带动民族旅游的发展,民族旅游助推蜡染艺术“转型”。在多元观念下突破其原有意义,将传统文化嫁接、再设计,使其为新的意义发声。在保护与宣扬蜡染文化的同时促进榕江旅游经济的发展,全球性审美赋予蜡染的新的价值认同,从而激发苗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猜你喜欢
榕江蜡染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丹寨蜡染千年
侗乡端午粽飘香
云雾飘渺景如画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马丽蜡染作品
苗山侗水榕江情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