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野 黄华
绪 言
七月的北京,阳光明媚,晴空万里。
京西宾馆大院在树木的掩映下低调而静谧,院内的绿植蓬勃伸展,充满生机。
会议楼前厅,刘晓云作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先进代表,一身“铁路蓝”,身披大红绶带,站在众多代表的最前排,心情万分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大步走来,所有人的热情被瞬间点燃,掌声雷动。
劉晓云军人出身,复员后到铁路工作。28年来,她始终秉承军人的光荣传统,精心服务、大爱旅客,在铁路客运服务岗位上作出积极贡献,赢得了广大旅客的厚爱。
春运时节,我们来到大连站采访,位于候车大厅正中间的“吕玉霜服务台”十分醒目,刘晓云站在服务台前,热情解答旅客问询,或帮助旅客解决问题。
从候车室到站台,又从站台到候车室,刘晓云忙得像个陀螺,不停地转来转去。
刘晓云业务熟练,是车站的活地图、问不倒;她懂手语,语言智障者旅客要找她;她有爱心,有困难的旅客爱找她;她懂英语,外宾旅客也找她;她当过医务兵,旅客突发急病,她会应急处置。从事客运工作以来,仅紧急救治旅客就达1200余人,有130多名生命垂危的旅客转危为安。方寸之间,彰显人间大爱。
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们只能先采访她的同事。一天下来,收集到很多关于她的点点滴滴,关于她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傍晚时分,刘晓云终于下班了,我们抽空交谈起来。
刘晓云真诚地对我们说:“工作都是大家做的,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只要心中对旅客有大爱,就会有使不完的劲儿。”
我要成为你
1994年从部队复员后,刘晓云被分配到大连客运段,成了一名列车员,她业务精通,表现突出还当上了业务员。
也许是铁路半军事化管理模式,能勾起她的军人情节;也许是这份工作可以满足她帮助更多人,获得更多快乐的愿望,刘晓云对铁路工作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和热爱。
2003年8月,大连站扩建为高铁普速列车混用站,新候车大厅正式启用。
为了满足旅客出行需求,让旅客体验出行更美好,大连站成立了以全国劳动模范吕玉霜名字命名的“吕玉霜服务台”。经过层层选拔,刘晓云调到大连站成了吕玉霜的徒弟,负责解答旅客问询、重点旅客帮扶等工作。
初到“吕玉霜服务台”,每天面对成千上万名旅客,面对千奇百怪的问询,刘晓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段日子对她来说是一种煎熬,遇到答不出、拿不准的问题只能请教师父,或是查阅资料。
看到师父吕玉霜“难不倒”的过硬技术和“问不恼”的服务风采时,表面温顺骨子里倔强的刘晓云又跟自己较起了劲儿,“师父能做到的,我凭什么不能?我一定要成为师父那样的人。”
她把客运知识、服务技能分门别类地制作成卡片,有空就拿出来边写边记。她仿佛一个备战高考的学生,抓住一切时间学业务。
很快,她的业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不仅熟练掌握了全国主要干线停车站、列车到开时刻、换乘站和票价等业务知识,还能背画出全国铁路接算站示意图,快速准确回答出各种铁路客运问题。
2006年10月,师父退休,她成了“吕玉霜服务台”新任掌门人,这不仅仅是做好自己,更要把全路的服务品牌传承下去,她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刘晓云发现旅客在候车时,由于所带物品包装捆扎不结实,时常会破包散漏。她就自掏腰包买来方便带、不干胶带、捆绑绳备用,以解旅客包装之急。
每当有旅客丢失钱物,无力购票前来求助,她总会解囊相助;每当有重点旅客行动不便,她都会推着轮椅,一路接送……当然,她知道这些远远不能满足旅客需求,自己还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服务本领。
为掌握更多信息,方便服务更多旅客,她休班时就带着大连市地图,从车站到码头,再到机场;从旅游景点到公交车站,再到每个站点;从企事业单位到高校、医院、部队、酒店、旅行社,一趟趟转,她把详细地址、行走路线、联系电话都记了下来。
海上客运迅速发展,从大连出港客轮航班增加不少,有些旅客下了火车,需要跨海乘船继续旅行,准确掌握航运信息很重要。她便与大连港客运站沟通,印制标有航线、发船时间和查询电话的小卡片,方便旅客快速接驳换乘。
刘晓云这个“外乡人”逐渐成了大连的“活地图”、车站的“百事通”。
一天下午,服务台来了位50多岁的妇女,说看了半天列车时刻表,还是不知去广州该怎么走,所以来问问。
细心的刘晓云发现,这位旅客询问完并没有马上离开,脸上还闪过一丝愁容,便贴心地问:“阿姨,您有啥难处吗?”旅客不好意思地说:“我想少花点钱,还有别的车吗?”
刘晓云迅速在大脑中将所有到广州的出行线路想了一遍。
从北京换车,乘车12小时,卧铺257元,在北京等车6小时,换乘去广州,运行23小时,卧铺485元,这样从大连到广州共需41小时,共花742元钱。
从沈阳换车,需要5个小时,时间短不需要卧铺,硬座28元,在沈阳等车1小时,沈阳到广州29.5小时,卧铺552元,这样从大连到广州共需35小时,共花580元。
刘晓云给出建议:“从沈阳换乘较北京换乘能省162块钱,换乘时间短,还能提前6个小时到广州,只是这条线路大连到沈阳您得坐硬座。”
这位旅客顿时乐开了花,“这个好,这个好,坐硬座没啥,就从沈阳换乘,省钱还省时间。太谢谢你了姑娘!太谢谢你了!”
刘晓云常说:“为旅客服务只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过硬的业务本领,没有张嘴就答的客运知识,服务根本无从谈起,更做不了一名合格的客运人。”
2017年春运,一位旅客扛着行李,拉着孩子,急匆匆跑到服务台。“我去郑州的K715次已经开了,可咋办?”焦急的旅客几乎带着哭腔。刘晓云立即给出几条“乘高铁撵快车”方案。最后,旅客选择了12分钟后开往盖州西的高铁,提前到盖州站等K715次。3个小时后,“落单”旅客一家,在200公里外的盖州站“追”上了回家的火车。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在服务台工作真是不错,总为别人做好事,肯定所有的人都感激你、感谢你。其实不然,客运人也有很多无可奈何,甚至无故挨骂的时候。
2007年春节刚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席卷了辽宁省大部分地区,飞机、公路、铁路相继停运。上万旅客滞留车站,无法继续行程,服务台成了他们“光顾”最多的地方。
“咣咣咣”,服务台被一阵猛敲,“喂喂,火车什么时候通?”
刘晓云回答:“正在全力抢修,情况还不清楚,请耐心等待。”
紧接着又来一位旅客,指着她吼道:“你们铁路干吗吃的,我这一个上亿合同等着签,这钱你们给赔不?”另一位旅客围着服务台,瞪着通红的眼哭着说:“家里老人病危,你们卖了车票不开车,这不是诈骗嘛!我,我告你们去。”
那天,这种事也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
刘晓云虽然知道旅客心里急,可面对这些指责甚至谩骂,要说一点不生气,那是不可能的。她一遍遍想起师父面对委屈时的模样,要成为她那样的人,就必须能咽得下委屈!
每当心里的委屈太多,快绷不住的时候,她就剥一颗奶糖含在嘴里。奶糖甜香刺激味蕾,迅速抚慰她的心。
在刘晓云看来,客运服务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耐心和 包容。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工作磨炼中,刘晓云成长为跟师父一样的人,也成了“全国劳动模范”。
没有血缘的亲人
刘晓云说:“把旅客当亲人,亲人有什么困难咱就得全力以赴,怎么对亲人就怎么对旅客。”
多年的客运服务经历,让刘晓云深深体会到旅客离家在外的种种难处和不易,他们最渴望在遇到困难时,有人能帮上一把。
刘晓云有很多“亲人”,家住大连旅顺的李永军,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的一天,刘晓云在售票厅巡视,发现一位老人一脸焦急,仰头看电子屏幕上的列车时刻,并飞快地在小本子上记车次和到站信息。
她主动上前询问,得知老人叫李永军。42年前,他的儿子8个月大时意外摔伤,头部受到重创,落下了终身残疾。
前不久,李永军在电视上看到治疗相关疾病的信息,打算带儿子到北京就医。他想选择软卧,方便照顾孩子。可他不会网上购票,只好跑到售票厅把北京方向的车次抄下来,再到窗口问。当时正值暑运客流高峰,车票很紧张。
李永军家在旅顺,到大连站打车要40多分钟,加上堵车用了一个半小时。出门前他找邻居帮忙照顾儿子,现在快两个小时了,票根本买不到。等下去不知道结果,走又不甘心。
刘晓云了解情况后,安慰说:“您别着急,先回家里等消息,我这边帮您盯着票,怎么走我来想办法。”
李永军千恩万谢。
刘晓云帮他设计了行程,垫钱购买了到北京的Z81次列车软卧票,又联系中国狮子联会大连分会,免费出车将老人和家属从旅顺接到大连站,并与车长和北京站服务台分别做了交接,整个行程安排得周到细致。
当看到李永军顺利抵京就医发回的短信时,刘晓云内心也久久不能平静。短信里这样写道:“我的孩子遭了这么多年罪,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亏欠他太多了。好心的姑娘,是你让我这个做父亲的能再多尽一份责任,再给孩子多一分希望,千言万语,我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
像李永军这样“亲人”的电话,刘晓云手机里存着上百个,他们都是她服务过的重点旅客,是她不折不扣的“亲人”。
刘晓云经常与这些“亲人”联系,同时发动身边力量,联系社会慈善公益组织,开展系列“爱心捐助”和帮扶活动,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们提供帮助。
“有困难找我”这句话,刘晓云每天都要说上成百上千次,这也是她把旅客当亲人,真心为旅客服务的铮铮誓言。
2009年8月,中国残联在大连举办一次文艺比赛,全国各地700多名残疾人选手,分批乘车到大连,车站并不知情。
站台上,刚下车的30多名语言障碍者正在奔跑追逐,带队老师忙前忙后地组织着。
一个小男孩不小心绊倒在闻讯赶来的刘晓云面前,她伸手将孩子扶起。孩子摔得龇牙咧嘴,眼泪无声地往下掉。
她发现孩子并没有受伤后,便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奶糖,剥开了送进孩子嘴里。男孩瞪著眼看刘晓云,感受到她的善意和奶糖的甜味后,脸上还挂着泪珠儿他笑了。
刘晓云笑容满面,舞动着灵巧娴熟的手势,用哑语告诉孩子们:“大连欢迎你们,请大家排好队跟我走,我送你们出站。”
手语让孩子们感觉很亲切,纷纷围上来。刘晓云让他们排成队,和带队老师一起清点人数,大手牵小手把他们送出车站。
这次比赛参赛人员多,涉及车次分散,刘晓云就一趟一趟接,一趟一趟组织,一趟一趟送,直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多才接完。比赛结束,她又把他们一队一队接进站、送上车。
虽然这一接一送接触时间不过十几分钟,但孩子们却跟这个会手语又温柔的铁路阿姨混熟了。站台上,孩子们伸出小手,向刘晓云打出“大连很好,我们还要来”的手语。
面对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面对他们印在车窗上的大拇指,一股暖流涌进心田,她被感动了。
工作受到这群特殊孩子的认可,自己的付出让孩子们记住了这座城市的美好,她觉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长鸣的汽笛声中,列车缓缓启动,她向车窗里的孩子们打出手语:“谢谢孩子们!欢迎再来大连!”
刘晓云一直和同事们说:“倾注真心,服务才能贴心,才能让旅客感受到更多温暖。做好服务工作,不是坐等旅客上门,而是要主动走到旅客中间,去寻找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感受到东北人的热情,让他们在这里没有困难。”
有一年国庆节假期,服务台前来了一名女旅客,迟疑着问去成都几点有车。细心的刘晓云见她面有难色,便问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一听这话,女旅客的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刘晓云拉着女旅客的手安慰道:“别着急,有什么事慢慢说。”
不远处,一名男旅客领着四个孩子朝这边张望。女旅客指了指男旅客,抽泣着说那是她爱人,两口子都是成都人,这次带着自家和亲戚家的孩子来大连旅游,不小心丢了钱包,车票、现金、银行卡都在里面。现在他们两手空空,寸步难行,根本没法回家,连早饭还都没吃。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还不能通过手机转账。
男旅客说:“我们在大连一个人都不认识,就是让家里寄钱,连个接收的地方都没有。”
刘晓云了解情况后,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别着急,也别哭,如果你们相信我,就把钱打到我的银行卡上,我带你们取现金。要是那边来不及打款,我的银行卡你们就先拿去用。”说着,把银行卡递到女旅客手里。
两口子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她又抬起手腕看看表,“一会儿就有一趟到成都的车,我先带你们去买票,再吃口饭。时间不多了,咱们得抓点紧。”
刘晓云热情周到的服务让夫妻俩感动极了。事后,他们俩特寄来感谢信,其中有一句这样说:“以前我们看到的只是繁华现代的大连,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充满真情和友爱的大连。大连风光美,大连人更美!”
虽然服务台岗位很平凡,但刘晓云深知自己穿上铁路制服站在这里,不仅代表车站和铁路的形象,更是大连市、辽宁省的一张名片、一面镜子,自己的一言一行关系到这座城市的文明形象和营商环境。
振兴大东北,作为铁路服务行业一员,也要肩负起一份责任和使命,就是要把旅客当亲人,让旅客安全、温馨出行。
危急时的“旅客医生”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保护旅客生命安全,是铁路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年医务兵经历,让刘晓云养成了看到旅客有危难,就往上冲的本能,车站的同事们称她为“旅客医生”。
火车站是城市窗口,每天几万、十几万旅客到这里来,从这里走,常年服务旅客,经常会遇到突发情况。
刘晓云准备了急救箱、急救药,还利用休班时间报名,参加了“红十字会”组织的常见疾病急救处理培训,取得了资格证书,以做好应急处置,及时救助突发疾病旅客。
那年暑运,天气特别热,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只穿件短袖都满身是汗。南来北往的旅客偶尔会有人在服务台前驻足停留,咨询出行问题,刘晓云像往常一样柔声细语地解答。
保洁员慌慌张张地跑到她跟前,说:“晓云姐,卫生间的门打不开,地上有很多血……”
刘晓云心中一惊,操起急救箱,飞奔向卫生间。她边敲门边安抚里面的乘客,在她的耐心疏导下,乘客终于打开了卫生间的门。卫生间满地血污,一个婴儿趴在便池里,脐带还没剪断,产妇惊慌失措,微弱地说:“救救孩子……”
这种情况,刘晓云也是第一次遇到。她强作镇静,一把捞起婴儿,安抚产妇:“别怕,有我呢。”
刘晓云凭着当过医务兵的经验,拿出剪刀麻利地消毒,果断剪断脐带,迅速扎好。
婴儿口鼻里都是羊水,脸憋得通红。刘晓云急忙把积液清理干净,迅速拍打后背和屁股。婴儿太小了,她不敢用力,轻拍几下没有反应,她急了,手上稍用些力,婴儿哇一声哭了出来,她悬着的心才放下,对产妇说:“放心吧,孩子没事儿。”
哭声引来旅客围观,大家也纷纷帮忙给婴儿擦拭身上的污物。刘晓云怕婴儿冷,脱下制服,把孩子包起来,搂在怀里,用卫生棉为孕妇止血,给孩子消毒。
此时,120急救医生在同事的引导下赶到现场。简单处置后,他们将孕妇抬上担架。刘晓云抱着婴儿,护送产妇和婴儿上急救车。
急救车上,孕妇和婴儿得到了专业照顾,生命体征平稳。由于处置得当,救助及时,旅客母子平安。
刘晓云知道这对外地旅客在大连没有亲戚朋友,下班后细心的她到超市买上产妇和婴儿用品,还亲手熬了小米粥送到医院,产妇两口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二天,孩子爸爸一手拎着红鸡蛋、一手捧着鲜花,来到车站,对刘晓云不停地鞠躬致谢。
孩子一周岁时,一家三口专程赶到大连站,妈妈把孩子的小脸蛋贴在刘晓云的脸上说:“宝贝,就是这个铁路妈妈救了咱们娘俩儿的命……”孩子咧开小嘴儿,一直对着她笑。
刘晓云的眼睛湿润了,她再一次体会到,当一个好人、做一件好事,有多么幸福和快乐。
刘晓云是一个性格内斂,温文尔雅的人。大方、稳重、矜持、温婉,是她给所有人的第一印象。可面对生命垂危的患病旅客,她会立马放下矜持和温婉,变得风风火火。
她知道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在垂危的生命面前,没有什么是放不下,豁不出去的。
一个夏日的午后,大连站候车室人来人往,开往嫩江的2061次列车刚刚开始检票,旅客们秩序井然地排队进站。人头攒动中,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倒地不省人事。随着家人的呼叫,旅客们乱作一团。
刘晓云大声疏散围观旅客,跪倒在老人身旁,迅速检查脉搏、鼻息,又俯下身将耳朵贴在胸口听心跳……老人没有任何反应,心跳已经停止。
她一边招呼同事取来AED除颤仪,一边给老人做胸部按压,摘下口罩做人工呼吸,并用电击交替抢救。
10分钟过去了,老人没有反应。
20分钟过去了,老人还是没有反应。旅客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连续做20多分钟心肺复苏,汗水顺着刘晓云的鬓角往下淌。她一心想着救人,即便是焦急万分,手上的动作依旧紧张而有节奏。她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救护车赶来。
急救医生现场检查确认,由于抢救及时,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直到此时,刘晓云才终于松了口气,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两只胳膊沉得抬不起来。
火车站类似这样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刘晓云这个退役“医务兵”俨然成了车站的急救医生,出了这样的事儿,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她、找到她。她也总能不辱使命,救治旅客,处置得当。
当然,也有刘晓云回天乏术的时候。谈及此处,刘晓云神色黯然:“我每次都会难过好长时间,内心常有一种自责和挫败感。我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去救人……”
也曾有人担心地问她:“你就不怕人救不过来,家属找你闹,追究你的责任吗?”
“这么多年,还真没有一个家属来追我的责任。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谁会去难为一个尽心尽力挽救自己亲人生命的人呢?”刘晓云纯净的眼底,闪着坚定的光。
快五十岁的她仍然坚持每天跑五公里,以保持体力,保证突发情况下,能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赢得抢救时间。
看到在自己的努力救治下,转危为安的重病旅客,她莫名欣慰。
刘晓云特别庆幸,自己可以从事这样一份能够帮助别人的工作。她觉得这是上天做出的,最好的,也是最适合她的安排。
疫情时期的坚守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因脚部骨折,在家养伤的刘晓云马上意识到,人来人往的车站要“打一场硬仗”。她拿起电话,打给服务台。当班客运员刘伟说:“晓云姐,车站正忙着挂防疫条幅,我们也都戴上口罩了……”
“听说用酒精稀释消毒管用,可这一时之间,去哪儿弄酒精啊!”
客运员王爱民接过电话,说:“晓云姐,咱们接触的是全国各地的旅客,我们下班都不敢回家了。”
刘晓云听出了大家的焦急和担忧,“别急,别急,你们戴好口罩,注意常洗手,听车站安排,别害怕。姐这就联系口罩和消毒液,你们等着。”
刘晓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她想赶回车站,可脚脖子上还打着石膏,尝试了几次下地,脚脖子钻心地疼,根本走不了路。
她趴在窗台上,一边打电话安慰团队里在车站坚守的姐妹,一边联系口罩和消毒液的供给工作。
一夜之间,刘晓云嘴里起了一层水泡,火烧火燎的,嗓子也哑得说不出话来。
这么关键的时候缺席,她感觉自己像个“逃兵”。
几经辗转,她从“红十字会”联系到1500个口罩,通过朋友联系到一车消毒液,送到车站。这在当时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解决了车站的大问题。
她还建了“守护大连”微信群,为车站联系各种防疫物资。听说网上能买到口罩,之前从没网购过的她,开启快进学习模式,抓起手机,自费从网上购买口罩。
刘晓云的妈妈嗔怪女儿:“又是联系消毒液,又是联系口罩,就不能给家里留一份?家里连菜都没了,就要掀不开锅了!”
刘晓云满心愧疚地安慰母亲:“有疫情,待在家里,就是作贡献啊。咱家米面都有,你腌的咸菜正好派上用场嘛!咱不出去,坚持坚持,疫情过去就好了。车站人太多,她们更需要口罩。”
在那段最艰难的时光,刘晓云就在每天忙着打电话筹集口罩、消毒液,忙着网购,忙着打电话安慰下了班自行隔离或在车站隔离的姐妹们。
她每天趴在窗台上,看着车站,看着每趟列车到站、出站,看着为数不多的旅客在车站紧张地进进出出,她心里急呀,想早点回到岗位,早点跟姐妹们一起为战“疫”出一份力。
终于,终于盼到了拆石膏的日子。刚拆下石膏,刘晓云就不顾医生和母亲的劝阻,拄着拐杖往车站赶。
从那天开始,她就全天候守在车站,她要把之前缺席的时间补回来!
除了服务台原本的工作内容外,她还承担起防疫物资发放、每三小时一次候车室、卫生间和进出站口消毒,她还到安检岗位替岗,承担最危险的测温和手检作业。
作为值班站长,刘晓云深知,在这个特殊时期,自己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她把更多理解和关爱给了身边的同事,遇事处处为大家着想,帮大家解决实际困难。她主动到离旅客最近的安检测温岗位帮忙;把自己的用餐时间压缩到最短,排在所有人后面;把自己能承担的工作排得最满,立岗、替岗、换岗、测温、答疑、消毒、服务重点旅客,她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姐妹们说:“晓云姐绝对知心,有她在,我们心里就有底。”
从日出到日落,再到繁星满天,刘晓云和姐妹们每天都在岗位坚守十几个小时以上。
团队里的姐妹大都是二十几岁的小姑娘,一天下来,手被捂得煞白,戴着口罩、护目镜憋闷难受自不必说,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血印,皮肤过敏长疙瘩都是小事儿,很多人甚至还被护目镜卡破了鼻子。脸上的伤,成了她们抗击疫情最美的见证。可即便如此,大家也都各尽其职,始终坚持着。
这是刘晓云最欣慰、最高兴的。
每次面对风险,刘晓云都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托尔斯泰曾经说:“一个人看起来平平常常,一旦面臨严峻的考验,大事也好,小事也好,他心中会升腾起一股伟大的力量——这便是人类的美。”
心中有梦,脚下有力!
2021年7月1日,天安门广场彩旗飘飘。
刘晓云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应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在《歌唱祖国》激昂的乐曲声中,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整齐呼号声中,刘晓云热泪盈眶。
她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她知道做得还远远不够。她决心在平凡的客运岗位上,继续服务好旅客,用真情付出,书写人间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