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嘉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人机”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无人机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但实际上,作为军事技术的一部分,它的历史可比很多人想象中要长得多呢!
早在“一战”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设计和制作无人飞行器了,这时的无人机有很多名字:无驾驶员飞机、无线电控制飞机、飞行炸弹、飞行鱼雷……从这些五花八门的名字中可以看出,和现在常见的无人机不一样,那时的无人机更类似于进行自杀式攻击的导弹。
“二战”末期,无线电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无线遥控模型——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见的“航模”出现了,这就是军用无人机的前身。当时这些模型是由木头制作、前面安装了一台发动机的小型无人机。由于早期无线电技术还不够先进,这些航模基本上只能执行几个简单的命令。后来,军队给这些航模找了一个用途:当战斗机的靶标。航模的飞行速度很快,飞行动作也很灵活,作为靶标的话,能极大地提高战斗机飞行员的训练难度,并且比拖拽式靶标更加安全(打击拖拽式靶标容易误伤前面的拖靶飞机)。
1951年,美国的瑞安公司开始专心开发各种用来做军队靶机的无人机。他们对无人机进行了多次改进,使得这些无人机飞得更高、更快。20世纪60年代,在越南战争中,越南的防空火力给美军飞机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很多执行侦察任务的美军飞机被击落,花费很大精力培养的飞行员阵亡或被俘,这让美国人头疼不已。美军负责人转念一想:无人机成本低廉,更不存在飞行员的伤亡问题,为什么不用它来侦察呢?瑞安公司听闻此想法,火速研制出一款侦察无人机,这就是著名的BQM-34“火蜂”无人机。
现在的无人机进行侦察活动,可以通过网络持续传输数据,工作人员可以在显示屏上看到实时的画面,但当时相关的技术还非常落后。那时候侦察行动的标准流程是这样的:运输机将无人机带到设定好的空域并丢下,然后运输机上的人根据雷达坐标控制无人机的飞行方向,无人机搭载的照相机在此期间一直拍摄着照片;无人机完成拍摄任务后,飞回己方空域并通过降落伞降落,人们将照相机里面的胶片取出,冲洗成照片,从中得到想要的信息。虽然听起来很烦琐,效率很低,但无人机侦察和侦察机侦察的收效差不多,从照片中已经足够得到一些重要设施(比如阵地、后勤设施等)的位置,而这些信息原本可能要牺牲很多士兵的生命才能得到。
“火蜂”無人机问世之后,由于不再有人员伤亡的顾虑,美军的侦察行动逐渐频繁和大胆起来,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地方现在也可以放心侦察了:在一些防空火力密集的地方,派无人机去窥探一下,被打下来无所谓,万一成功回来了岂不是大赚一笔?整场越南战争中,无人机拍摄的照片占航空侦察照片总数的80%,无人机的意义可见一斑。更猖狂的是,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美军的无人机开始肆无忌惮地入侵中国领空,据统计,入侵超过了100 架次,其中被击落了21 架。中国目前对于无人机的重视,在那个和美国无人机斗智斗勇的时期就埋下了伏笔。
挖掘无人机更大战争潜力的,不是美国而是以色列。由于人口稀少,以色列的军队非常重视任何可能减小伤亡的科学技术,无人机就是其中一种。早在中东战争时期,以色列方面就研制了多种远程遥控无人机用以执行侦察任务。
1982 年,以色列开始了对黎巴嫩的入侵,叙利亚等伊斯兰国家对此非常不满,派兵支援黎巴嫩。在此前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由苏联军官直接指挥的SAM-6 型防空导弹弹无虚发,把以色列的飞机打得落花流水,给以色列空军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本次战争中,叙利亚就大量购买了苏联的防空导弹,并在与以色列临近的贝卡谷地部署了一大批,把这里打造成了一个“无敌的防空护盾”。
这个谷地也就成了以色列的眼中钉、肉中刺。1982 年6 月9 日,叙利亚指挥官发现雷达上出现了大量的光点,看起来以色列空军打算来一次正面对决。随着发射指令的下达,一枚枚导弹腾空而起,雷达上的光点一个个消失,叙利亚人发出了欢呼。可是很快叙利亚士兵发现打下的“以色列飞机”只是小小一团,而最为关键的飞行员更是影子都没见到。当叙利亚人还在持乐观态度的时候,以色列人强烈的电子干扰开始了,叙利亚的雷达显示屏变成一片雪花,真正的以色列飞机对着刚刚暴露的所有阵地发射了反辐射导弹,这些导弹通过叙利亚雷达发射的电磁辐射来锁定目标,并把雷达完全摧毁。接着,以色列的火力倾泻而下,瞬间淹没了已经成为“瞎子”的贝卡谷地防区,这里成了防空导弹的墓地。6 分钟之内,叙利亚人耗费了10 年、20 亿美元建立的19 个SAM-6 导弹连全军覆没。
以色列这一次的奇袭战术被写入了军事理论教科书。在开始的时候,叙利亚雷达发现的根本就不是以色列的攻击机群,而是一大批“参孙”和“黛利拉”无人机,它们的任务就是伪装成以色列机群故意让叙利亚雷达发现。叙利亚雷达中招后指挥导弹击落了这些“诱饵”,但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待命的以色列战斗轰炸机开始发射AGM-45 和AGM-78 反辐射导弹给这些雷达致命一击。同时,以色列的“侦察兵”和“马斯拉夫”无人机也将战场实况发回指挥所。利用精确的位置情报,以色列地面火炮也向叙利亚导弹和高炮阵地猛烈开火。随后,以色列飞机才用集束炸弹和导弹“打扫战场”。最后,以色列还不忘用“火蜂”无人机拍照,进行打击效果的评估。在这场战斗中,不同的无人机有不同的分工,且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充当诱饵,有的执行侦察任务,多次发现叙利亚隐蔽的防空导弹位置,让指挥官能够及时地调整战术,避免了己方飞机的损失。
在20 世纪80 年代,国际政治局势发生了剧变,美国中央情报局(以下简称中情局)迫切想要掌握东欧地区的详细情报,恰巧这时通用原子公司正为美军研发“蚊蚋”750 侦察无人机,于是这种无人机被中情局相中了。随后,中情局开始使用“蚊蚋”750 对南斯拉夫进行侦察。这时的无人机已经能够做到实时通信了,也就是无人机在天上飞行时所看见的画面会直接回传到指挥中心的电视屏幕上。但是最早的“ 蚊蚋”750还是比较简陋的:没有卫星天线,因而控制范围受限,而且在恶劣天气中飞行极易坠毁。为了提升通信距离,中情局特地用一种动力滑翔机为它做中继通信机。虽然这种滑翔机有8 小时的续航时间,但是需要花6 小时往返于基地和目的地,因此有效工作时长只有2 小时,而“蚊蚋”750 实际上能够连续飞行超过24 小时,因此性能被极大地浪费了。此外,中情局还为“蚊蚋”搞来了各种各样的先进设备,比如合成孔径雷达、红外光电吊舱等。改造后的“蚊蚋”750 只能说是勉强完成了使命,人们迫切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替代品,而通用原子公司的RQ-1“捕食者”无人机借此获得了在开发上的绝对优先权和充足的资金保障。
有了这样的保障,“捕食者”不负众望,成为目前世界上顶尖的无人机,它可以被称为现在几乎所有长续航无人机的设计模板。它的续航时间达到24 小时以上,而新装备的卫星通信天线使得它可以随时传递信息给任何地方的指挥所或者其他飞机,再也不存在遥控距离的限制。同时它的发动机声音非常小,地面上完全聽不见,再加上体形也小,人用肉眼在4 千米以外就完全看不到。它可以在战区上空无声地盘旋,并用头部的可旋转摄像机观察地面的一举一动。“捕食者”于1994 年首飞,参加了美国在20 世纪90 年代的一些军事行动,其中就包括1999 年的科索沃战争。在战争中,“捕食者”却表现不佳,一个原因是操作人员实战训练不足,而另一个原因也是最被诟病之处就是“捕食者”没有武器,因此无人机操作员经常眼睁睁看着目标溜掉。从无人机发现并识别目标,直到挂着导弹的飞机到达现场,猜猜需要多久?答案是: 整整45 分钟。在这45 分钟内,目标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科索沃战争对无人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需要它具有“攻击性”。美军要给这些无人机挂上武器,首选就是“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使用的“地狱火”反坦克导弹。这种导弹威力大、重量轻,非常适合载重量不大的无人机。更妙的是,这种导弹的弹头是破甲弹,不仅可以反坦克,还可以摧毁建筑物和其他目标。实验证明,“捕食者”可以发射“地狱火”导弹并成功攻击目标,但是也暴露出了传统的“地狱火”导弹无法在1000 米以上高空发射的弊端。
很快,专门为无人机配备的“地狱火”P 型(高空型)导弹被设计并生产出来,无人机能够在正常的飞行高度发射导弹了,无人机战争正式开场。这一次,无人机真正作为一种武器和打击手段投入使用,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作为一种诱饵或者侦察机。这种新型无人机就叫“察打一体”无人机——侦察- 打击一体化无人机。
在2001 年完成加装导弹的测试之后,“捕食者”无人机很快就迎来了属于它的战场。2001年著名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宣布开始“反恐战争”。由中情局牵头,美国空军和陆军的无人机在“联合指挥”下,成为阴影中的刺客。对于军事实力非常弱的一些中东国家来说,美国的无人机经常可以深入它们的领空,在天上默默地观察地面上的活动,如果确定了哪个目标,就会发射导弹,然后拍下爆炸起火的“作品”,扬长而去。“捕食者”在中情局的“黑色行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事实上,美国军队几乎所有的大型无人机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中情局的命令和管控。
察打一体无人机就像飞机队伍中的刺客,载有武器的它可以保证在看见高优先级目标时迅速发动攻击令其毙命。2002 年11 月3 日,一架“捕食者”发现了一辆载有基地组织高官和随从的汽车,然后用一枚导弹将5 人全部送上了天。听起来过程很简单,但实际上这次攻击非常复杂:中情局确认情报,美国空军执行,无人机是从法军吉布提基地出发的,无人机的驾驶员则身在美国。还有一次经典的行动是一架无人机在美军进攻塔利班基地时,发现这座基地里的高官正在从后门逃跑,果断用一枚导弹击杀了若干名领导人以及数十名恐怖分子。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军用无人机已经逐渐多样化起来,它们有大有小,既有和客机翼展差不多的MQ-4“全球鹰”战略无人机,也有供前线士兵使用的手抛式无人机。当然,我们在市面上常见的四旋翼无人机也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中。甚至还产生了自杀式的巡飞弹,平常可以当作无人机使用,在发现目标之后则化身一枚飞行炸弹。同样,MQ-1“捕食者”原本只能带两枚导弹的问题也得到了改善,目前中国的“彩虹”和美国的“死神”无人机的挂载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已经堪比一架小型战斗机,军用无人机正在发展成一个成员众多的大家族。
无人机正在逐渐改变着战争的形态,目前的无人机已经不仅仅是“无人侦察机”这样简单的东西了,它是战争中无处不在的眼睛,也是战场上的一个“信息节点”。现代战争更讲究“效率”而不是“火力”,追求的是精准打击,每一发子弹都能打死一个敌人,而不是像“一战”“二战”那样靠狂轰滥炸获得战果。
而精确打击的效果取决于情报的准确性,无人机显然是获取情报的绝佳手段。各式各样的无人机充当着指挥官的眼睛,可以让指挥官对战场上的形势有着极为准确的判断,现代战场上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指挥官可以像玩电脑游戏一样实时了解到战场的各个位置的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战斗决策。在这种趋势下,无人机将在未来战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纳卡战争中,阿塞拜疆的无人机有非常亮眼的表现,亚美尼亚的军队无论坦克、火箭炮,甚至是防空导弹,都被阿塞拜疆的无人机无情“收割”。这时很多人认为,无人机很快就可以取代武装直升机和攻击机等,在战争中占主导地位,而事实的确如此吗?当然不是。
现在的无人机设计为了增加续航时间而普遍采用大展弦比机翼,导致飞机只能平稳飞行,毫无快速机动的能力,还有一些小型无人机采用旋翼动力,飞行速度很慢。还记得无人机最初的功能吗?是靶标。现在的无人机对于优秀的综合防空系统来说依旧还是靶标。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在亚美尼亚阵地上空可以化身为危险的刺客,是因为亚美尼亚的军队几乎没有现代化的防空能力,别说击落,甚至连发现敌人的无人机都很困难,所以只能被动挨打。而强国就不一样了,他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于能不能把敌人的无人机打下来,而是如何更经济高效地打下来,因为普通的防空导弹是为了对付载人飞机的,拿来打无人机颇有些牛刀杀鸡的味道。以俄罗斯为例,为了代价更小地击毁无人机,俄罗斯为防空系统单独装备了一套袖珍小导弹,这种小导弹就有效地避免了大型防空导弹“杀鸡用牛刀”的问题。
而另一大問题是无人机自身的问题。无人机机身上最核心的装置就是数据传输系统,这套系统实际上还是无线电通信系统,而只要是无线电,就有被干扰的可能。美军的无人机在伊朗因为电磁干扰曾多次失事,甚至最先进的隐形无人机RQ-170也被伊朗用电磁干扰系统“兵不血刃”地捕获过。面对地区强国伊朗时,无人机尚且如此吃力,假如对手是世界军事强国,一旦被刻意针对,无人机可能连飞都飞不起来。为了应对战场上的无人机威胁,中美俄三国近年来都大力发展专门的电子战部队,电子战部队的任务之一就是干扰敌方无人机,防止敌方无人机获取己方信息。
电子战部队可以说是无人机除了防空系统之外的另一个克星,和防空导弹的直接打爆相比,电子战就“温柔”许多,它通过干扰无人机的通信,使无人机被迫返回或者干脆失控坠毁,更有甚者可以做到夺取无人机控制权,将敌方的无人机变成自己的。很显然,无人机目前的局限性还很大,很多时候还需要有驾驶员的飞机亲自进行侦察和战斗。
当美国研制F-104战斗机时,曾经宣称这将是人类最后一种有人战斗机,结果并非如此;研制F-22战斗机时,这句话又被提出来,然后又被F-35战斗机推翻了。按照现在的发展来看,恐怕所谓的“最后一种有人战斗机”还是难得一见。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人机在战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从最初只会沿直线飞的靶标,到现在执行不同任务的无人机大家族,无人机的发展历程也正是战争的重点从火力走向信息的历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无人机一定会逐步取代各种有人机的地位,成为战场上第一线的尖兵“敢死队”。但是受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无人机可能还要和载人飞机共存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