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林弹雨中的《新华日报》

2022-05-27 07:31口述
新闻采编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海峰突围

口述|刘 江

《新华日报》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在武汉、重庆等国统区办报的同时,先后出版了《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版、华中版,分别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中共太行区党委机关报、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这些分属不同领导机关的党报,作为强有力的新闻舆论阵地,在抗击日寇侵略的前线和大后方,都极好地发挥了战斗的作用。

我最初是在《胜利报》。193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成为由朱德总司令题写报头的太行山八路军第一张报纸《胜利报》的一名工作人员。当时报社的条件十分艰苦,报纸是石印,出报用的纸是油光纸,每期印出来的报纸都用骡子驮出山口,再由专人分拣,用扁担担走,五六十里建一小站,再往村里发。战争年代,藏在山里的报社根本没有多余的纸张存量,为了出报,我们把能找到的纸都用过,报纸什么颜色都有,实在没有纸张了,我们就冒着危险去敌占区购买。那时候三天出一张报纸,记者们交回来采访稿,报社“缮写组”把它用小楷写出来再印,字比现在报纸的字大不了多少。缮写的时候非常困难,从早上一直得写到晚上,写错一个字就得重来,手都不能挨着纸,要不然上版印出来一片黑。后来,《胜利报》改为《晋冀豫日报》,之后又与《新华日报》(华北版)合并,我便成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的一名工作人员。

《新华日报》(太行版)部分采编人员1946年合影。

当时的《新华日报》(华北版)驻扎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镇,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也在此地。在那个年代,《新华日报》成为了鼓舞和激励人民对日斗争的响亮号角。朱德总司令给予高度评价:“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炮弹。”我们当时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战地报纸都是边打仗边出报,我们要把第一手的战时消息用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

侵华日军把《新华日报》(华北版)当成仅次于八路军总部而力图摧毁的目标。1942年5月,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策划、指挥,调动数万兵力以八路军总部为重点目标,进行了“铁壁合围大扫荡”。报社接到总部通知,社长兼总编辑何云同志组织人员埋好机器和各种物资,带领报社人员随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向外线突围转移。我被任命为报社战斗队队长,率领报社人员,边战斗边突围。以往敌人来“扫荡”,大家在山上转几圈,二十多天就又回来了。我们吸取以往反“扫荡”的经验,将大型印刷机器埋了起来,带了一部电台和一部印刷机,准备一边战斗,一边出报。1942年5月19日晚上,我们从一条叫黑龙洞的山沟里往出走,从晚上十点走到早上八点才走出这条沟,到达了十字岭一带,和大部队汇合。老百姓给我们拿来了小米,用行军锅煮了一锅小米饭,战士们刚端起饭,前方就传来消息,敌人正在逼近。我们赶紧收拾东西离开,只听到山头上有机关枪响,我们一直往北边山上跑。这个山很陡峭,几乎没有站脚的地方,有一些同志腿一软从悬崖掉下去就牺牲了。因为我是战斗队队长,走在最前头,顺着一个下坡路一直往前走,下山时已经是第二天了,我们当时不知道居然走到了左权将军所带领的部队附近。

《新华日报》华北版。

这时候战斗已经减弱,部队都在灌木丛中藏着,战士们安顿好后已经到了凌晨一点了。这个时候何云给我写了一个条子,让我去总部见海峰哥。我一个人挎了一支枪就出发了,从山上一直沿着山崖走,大概走了八里路左右,在山梁上碰到一个穿着八路军衣服挎着枪的战士,我向他询问海峰哥的消息,他指着前面的一个房子告诉我,海峰哥就在那里,我走了进去,看见炕上坐着一个比我大两三岁的人,他留着络腮胡、披着棉衣正在看地图,我想这应该就是海峰哥。我就问他:“你是海峰哥吧?”他回答“是”。我把何云写的条子递给他,他看了条子后,摆摆手让我坐在炕边,对我说:“具体情况不太清楚,已经派人去侦察了。”也就两三分钟,推门进来一个人,急促地说:“快点走!”海峰哥马上抓起地图披上衣服就往地下跳,我们三人刚跑出来,飞机就来了,整整轰炸了近两个钟头,连轰炸带扫射。我们三个人站在一块岩石上,再往前就是万丈深渊。危难时刻,很多人都比较紧张,但我放过羊做过苦力,193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名共产党员,当然要无所畏惧。飞机连续轰炸消停后,我们三人往回返,看到沿路的一个一个弹坑还着着火,还有被炸死的人。路上我们还看到一只骡子,腿被炸断了,它想和我们一起走,却怎么也站不起来。我们看着骡子流泪了。

我返回部队时,天阴了,下起了小雨,大家都在待命。面对敌人疯狂“围剿”,总部决定化整为零,分头突围。何云召集大家开会,将报社分成了三个小队,何云带领编辑、报务员等十人准备找大部队坚持出报;副总编带着十名记者向太行山以南突围并随军采访;编委带领另一队六十余人就地打游击,我在编委这一队。最终,副总编一路突围出去。我们大家商量着朝西南方向走,天一直下着毛毛雨,走到一个大山头,看到有个草棚,这时天色已晚,我们只好去避雨。避了一晚上雨,外头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我们都淋湿了。天快亮的时候,我出去侦查,刚走到半山坡,就听到敌人也从山坡往上走,我赶紧回去说下边有人上来了,大家赶紧往出走。后来才知道,当天晚上我们在山上棚子里的时候,左权将军所带领的部队在山梁上埋伏着,整整和敌人打了一天,敌人的六架飞机轮番轰炸并配以猛烈炮火,重要山头都被敌人火力封锁,机枪声如骤雨一般,被包围的八路军奋起应战。在这次突围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社长兼总编辑何云壮烈牺牲。我的心情非常难过,这时候想到毛泽东说过的,我们的同志牺牲了,擦干泪继续战斗。我泪别牺牲的烈士,搀着负伤战友,将数十名同志带出险境……我和十多位同志来到一个村子,走进一户农家,我们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了,老百姓把刚讨回来的饭给我们吃。在老百姓家的第二天,有人回来说,山那边有个人受伤了。于是,我们赶紧拿上梯子当担架,在老百姓的带领下找到受伤的同志,他的左腿受了重伤,黑色的血痂在月光下看得十分清楚。大伙看到那情景,都掉眼泪了。我们赶紧把他抬了回去。

对于何云同志的牺牲,我很痛心,朱总司令当时说,一张《新华日报》(华北版)等于一个师,这个靠谁呢?靠何云,何云培养了整个华北地区的新闻队伍,从太岳地区、太行地区,一直到冀南、冀西地区的新闻领导人都是何云培养的。何云同志的牺牲,不仅是我们报社的损失,是整个华北地区的损失,更是我们党的损失。所以后来,我不忍心到天安门前去看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一到那里,牺牲的战友们就都浮现在眼前。

1943年5月,报社剩余力量又一次化整为零应对日军的再一次“扫荡”。在经历了一天的枪林弹雨之后,我从老乡帮助做掩护的山洞里出来往村里走,路上看到一排排同志的遗体整齐地摆放在半山坡上,那都是二十几岁的八路军战士,应该是等待善后的,我数了一下一共一百零四人,我向他们深深鞠了三个躬,那一幕我一辈子也忘不掉!

1943年10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改为《新华日报》(太行版),成为中共太行区党委机关报。从那时开始,我被调做随军记者。我们一群生于太行山长于太行山的“土包子”迎难而上!我们是在烈火中重生的一群人,接续奋斗,一直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我们祖国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许多世界第一,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世界第一消费国、中国电网规模居世界第一位……“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正面成功着陆,“嫦娥五号”探测器是中国航空航天史上第一部登上月球并且进行收集活动的探测器,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最近44年以来,再一次有相关的探测器登上月球。所有的这些,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

去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从现在起,中国速度承载伟大“中国梦”,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海峰突围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magnetic skyrmionics
活着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苏东坡突围
堵车“突围”记
倪海峰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My School
饿了么突围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