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李永各,陈 爽,张丁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心脏传导功能障碍患者主要治疗手段,通过电脉冲刺激心脏,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及传导可达到治疗效果[1]。目前,随着起搏技术进步,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院外患者管理成为医学界面临新问题[2]。家庭作为患者院外主要生活场所,家庭支持对患者恢复预后有极大影响,同时部分患者由于认知不足,抵触运动,易引发不良心脏事件(MACE)风险[3-4]。近几年,心脏康复在心血管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运动疗法为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心功能、肺功能训练展开,根据患者最大运动负荷量合理安排训练强度,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生活质量[5-6]。本研究主要探讨家庭支持体系下的心脏运动康复干预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9月31日收治的105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指征者;②无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禁忌证者;③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意识清楚,具备正常沟通交流能力者;⑤家属均具有良好依从性;⑥家属为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者;②患者无自理能力;③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者;④因主客观原因中途退出者;⑤伴有急性感染病者。将患者按照不同入院顺序分为常规组52例和研究组53例。常规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50~78(64.29±6.71)岁;病程4~18(11.18±3.36)个月;疾病类型:房室传导阻滞32例,窦房结功能不全20例。研究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50~75(62.57±6.03)岁;病程5~18(11.59±3.02)个月;疾病类型:房室传导阻滞35例,窦房结功能不全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采取常规护理。术后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摄入易消化、纤维丰富食物。鼓励患者在体力允许时开始强化运动锻炼,如慢跑、骑自行车、打乒乓球等,每日保持20~30 min运动时间,可依据自身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运动量。详细告知患者起搏器保护方法,如禁止接触强磁仪器设备,禁止使用电吹风、电按摩器、电针灸等。嘱患者出院后1、3、6个月入院复查。每个月电话随访患者1次,了解起搏器应用情况与存在问题。
1.2.2 研究组 给予家庭支持体系下的心脏运动康复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2.1 建立家庭支持体系 成立“心联心”医护干预组,包括2名主治医生、2名心脏康复训练师、1名护士长、若干专科护士。护理人员与家属面对面沟通,告知其家属支持对患者院外护理的重要作用,鼓励家属积极加入家庭支持体系中。征得家属同意后,采用自制“心脏起搏器相关知识调查问卷”评估家属对相关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总结所存在共性、个性问题,开展心脏起搏器知识培训会统一讲解(家属与患者共同参与),内容包括起搏器日常检查与维护方法、饮食注意事项、心脏运动锻炼方法、心理调节方法等。最终医护干预组结合家属、患者意见和实际情况制订适用性较强的心脏运动康复计划。
1.2.2.2 实施心脏运动康复计划 ①家属协助运动锻炼。出院前,护理人员指导家属为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四肢关节活动等被动训练,每次20 min,2次/d。待患者可离床时,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坐椅子、直立、散步等轻度运动,每次30 min,2次/d。出院后,康复训练师通过微信为患者发送呼吸训练视频,内容包括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及深呼吸,要求其每日清晨按照视频进行30 min呼吸训练,18:00可进行慢跑、瑜伽、太极拳等锻炼,每天1 h。要求家属陪同患者一起锻炼,帮助患者计时,纠正错误姿势等。②家庭行为监督。建立预后护理微信群,邀请医护干预组、患者及家属进群,护理人员每天8:00在群内发送健康教育小知识,家属在患者每天运动锻炼时拍视频在群内打卡,由责任护士进行监督记录,每周总结1次,对表现良好家庭在群内给予表扬,表现欠佳家庭护理人员每周电话联系1次,督促其提高健康意识,积极执行护理计划。关于病情、护理、训练等方面问题,家属可在群内及时联系专业医护人员寻求帮助。③家庭情感支持。家属日常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当患者情绪低落、依从性变差时与其加强沟通,了解患者内心想法,劝导其保持积极乐观心态,调节负性情绪。同时家属增加陪伴患者时间,陪患者度过低落期。若出现家属无法解决心理问题,家属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治疗。
1.2.2.3 改进评估 每2周护理人员通过自我管理能力测评表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1次,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护理人员调整护理计划进行重点干预,确保达到最终预期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运动耐力:记录干预前后两组运动持续时间(ED)、最大摄氧量(VO2)峰值、6 min步行距离(6MWD)。②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弹性:采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表(AHSMSRS)评估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行为、自我管理认知及自我管理环境3个领域,总分38~19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强。采用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4分,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心理弹性越强。③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与健康有关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包括生理(7个条目)、心理(6个条目)、社会关系(3个条目)、环境(8个条目)4个领域,每个领域总分线性转化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④MACE风险: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2.1 两组干预前后ED、VO2峰值、6MWD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ED、VO2峰值、6MWD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AHSMSRS、CD-RISC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AHSMSRS、CD-RISC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MACE风险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干预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0例,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0例,发生率为1.89%;常规组干预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律失常4例,心力衰竭2例,发生率为15.38%。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2,P=0.034)。
部分患者在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由于认知缺乏,认为运动会损坏起搏器,对康复产生不利影响,故出院后刻意减少运动量[7]。但临床试验表明,适度运动对患者心脏功能康复具有积极作用,不运动或运动量小均无法满足心脏康复需求,要求护理人员需对这一现状提高重视程度[8]。
心脏运动康复是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其以运动学为基础,依据心脏功能及疾病特征给予患者恰当运动方法、功能活动训练,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身心健康发展[9-10]。赵梦真等[11]将运动康复应用于冠心病冠脉介入术后患者中,结果显示,患者运动耐量、心脏功能明显改善,可见运动锻炼对心脏功能恢复确切有效。但有学者提出,运动康复为长期性干预方法,保证患者能坚持运动锻炼为提升护理效果首要前提[12]。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将家属纳入护理计划中,充分发挥家属的监督与支持作用,进一步提升心脏运动康复的干预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ED、6MWD长于常规组(P<0.05,P<0.01),VO2峰值高于常规组(P<0.01),AHSMSRS、CD-RISC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P<0.01),表明家庭支持体系下的心脏运动康复干预可改善运动耐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增强心理弹性,干预效果良好。究其原因:认为本研究建立家庭支持体系,在征求家属同意后,对其进行起搏器相关知识知晓度评估,在评估结果基础上再给予认知提升培训,可提高家属专业照护能力,为护理计划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而在心脏运动康复计划实施时,本研究从家庭协助运动锻炼、家庭行为监督、家庭情感支持着手对患者施护,既能改善患者锻炼行为,提升其自我管理意识,又能缓解患者日常负性情绪,使其更好地面对手术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另外,据有关报道指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而运动锻炼可调节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状态,增加心肌收缩力,从而提高心肺功能,减少MACE风险发生[13-14]。本研究结果指出,研究组MACE风险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表明家庭支持体系支持下的心脏运动康复干预后可降低MACE发生率,与上述分析结果一致。最后,本研究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从结果来看,研究组WHOQOL-BREF中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评分高于常规组(P<0.01),表明家庭支持体系支持下的心脏运动康复干预可提高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家属的陪伴、情感支持,使患者内心能感受到更多关爱与温暖,同时每天坚持运动锻炼,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控制,故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以家庭支持体系下的心脏运动康复模式干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增强其心理弹性,改善其运动耐力,减少MACE风险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