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概念逻辑 注重思维可视 凸显内在关联*
——“直线、射线、线段”的课例研究与思考

2022-05-27 13:16郭源源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射线线段关联

郭源源|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奠基石,是反映一类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形成数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基本要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李邦河院士说:“数学玩的是概念,而不是纯粹的技巧.”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梳理概念的来龙去脉,以便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概念的表征,还能理解概念的生成过程和应用形式,既获得知识宽度,又习得思维深度,避免所谓的“概念不牢,地动山摇”现象.就概念而言,越是基础性的概念,其统摄性就越强,应用范围也越广,学生从中领悟到的数学就越本质.但在实际教学中,概念课往往比较沉闷,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学得无趣,追求“记得就行”.因此,如何顺应学生的认知基础,贴合学段的思维特点,实现目标的高效达成,是教师设计概念课时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直线、射线、线段”概念课的思考和设计,供同行参考、交流.

一、对比分析

(一)课标学段对比分析

关于这三种线的认识,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在第二学段(4~6 年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1)结合实例了解直线、射线、线段;(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在第三学段(7~9 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2)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3)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4)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将这两种要求进行对比,可发现两个学段的知识呈现看似重复,目标要求却是螺旋上升的.小学学段的思维特点以感性认识为主,只需能从具体例子中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知道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图形能说出它们各自在端点、延伸性、度量方面的特点,要求只停留在直观经验层次.而初中阶段要求从“了解、知道”上升到“理解、掌握”,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所以七年级该课时的目标应是概念属性深化的教学[1].

(二)不同教材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设计教学,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笔者对人教版、苏科版、北师大版教材作了对比研究.“直线、射线、线段”是后续复杂几何图形的基础,是初中几何的入门,所以各版本教材都排在了七年级上册,且内容都涵盖“三线的表示方法、两个基本事实、线段大小和中点”等,但在内容的编排顺序、表述方法、知识关联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见表1.这是对比研究的重点,教师可从这些差异点上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表1 三种版本教材内容编排方式比较

从表1 可以看出,三版教材各有特点:人教版从“直线”开始,研究直线是继而研究射线和线段的前提;苏科版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开始,从学生熟悉的经验出发,将这节课的内容进行联系和拓展;北师大版延续了小学的路线,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三线并列呈现,注重概念之间的比较.

二、问题思考

在以上对比中,笔者发现该节内容中的概念特别烦琐,知识关联路线不明显.此外,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出入较大.因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初中的目标定位作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教学重点是什么

对于小学有过经验的知识板块,初中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对初中内容进行全面的解读,也要对小学的已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加精准地定位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教师将该课时的重点放在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上,从端点、延伸性、度量情况去梳理各自的特点,或者将重点放在表示方法上.这些内容人教版、苏科版、北师大版在小学四年级都已全部编排过,初中教学的重点不应是纯粹的回忆和重复.根据小学重直观、重实例、重形象,初中重操作、重探究、重推理的课标解读,笔者认为该课时的重点应放在挖掘其内在的“理”,以实现对三线的再认识上,具体包括:(1)对表示方法中用两个大写字母的再认识;(2)对“确定”一词的再认识;(3)对三线关系的再认识;(4)对几何概念课研究方法的再认识.

(二)逻辑节点在哪里

小学的三线学习都是基于直观,没有逻辑关系,更多的是一种识记层面上的学习,所以它们的顺序也就无足轻重.但是初中几何是重推理的,该块知识与前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抽象出了一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而有了这条基本事实,就使得直线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有了一定的逻辑基础.这涉及对“点在直线上”的认识:从“点”的类型来看,研究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就有了逻辑基础;从“直线”的整体来看,直线可以被点分割成几个部分,于是产生了直线的下属概念——射线、线段,使研究射线和线段有了逻辑基础,其表示方法也是基于直线的决定要素.教师只有掌握了这样的逻辑体系,才能对三线的概念有更精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设计的线路才会更清晰.

(三)知识关联有何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由此可知,初中数学更加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一致性,需要由点串线、由线铺面,形成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再看直线、射线、线段的内容:从纵向看,是与小学已有认知经验的上下关联;从横向看,是与后续几何概念的左右关联.向上关联,寻根溯源;向下关联,不断深化.如此左顾右盼,建构体系,最终就可形成逻辑连贯、一以贯之的概念教学套路.笔者认为对于概念教学,教师应有更高的立意,要紧扣相同课程领域内不同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级关系,以及知识结构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从关联知识、关联方法、关联经验、关联思维等视角去理解概念.

三、教学设计

基于三版教材的对比分析,结合上述的问题思考,笔者经适当的顺序调整,巧设追问,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关联经验

问题1观察直线、射线、线段图形(图略),将它们分类并说说特征.

[师生活动]学生按直线、射线、线段将各图形分类,并回顾各图形在端点、延伸性、度量方面的特征.

追问:这些图形在小学都学过,同学们试着结合上一章对点、线、面的认识,谈谈初中几何图形的学习需要研究哪些问题?

[师生活动]回顾上一章,学生说出:点动成线,线可以看成由无数个点组成.教师逐步引导,使学生提出问题:研究点与点、点与线、线与线的关系.然后基于问题,引出课题——再探“直线、射线、线段”.

设计意图:基于小学的图形特征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顺利地结合上一章的认知经验,提出新的研究问题——“用点刻画线”,明确这节课的研究方向.

(二)注重对比,关联思维

问题2点是构成图形的最基本元素,直线可以看成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图形,所以要得到一条直线的位置,理论上需要知道这无数个点的位置.同学们想想,能简化决定直线的点的个数吗?在学习单上画画看.

追问1:过一个点画直线,能画多少条?过两个点画直线,能画多少条?同时过三个点(学习单上的三点不共线)画直线,能画多少条?

[师生活动]学生在学习单上过一个点画出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画出一条直线,同时过三个点(三点不共线)无法画出直线.

追问2:“过两个点画直线”相比“同时过三点画直线”有何不同?

追问3:“过两个点画直线”相比“过一点画直线”又有何不同?

追问4:结合上述活动,说说你的发现.

[师生活动]学生在追问2 的对比中得到“有”和“没有”的不同,体现存在性.在追问3的对比中得到“只有一条”和“有无数条”的不同,体现唯一性.在追问4 中兼顾“两个不同”的特征,提炼出: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基本事实,并用“确定”一词简述成句.

追问5:生活中有哪些实例可以用这条基本事实来解释呢?

[师生活动]学生举出可用这条基本事实解释的生活实例.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操作画图,变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借助不同情形的比对,挖掘“确定”一词的内涵,凸显“有”和“只有一条”的特征.这样就同时体现了存在性和唯一性,能顺利引导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并为后面学习表示方法打下逻辑基础.

(三)逻辑可视,关联概念

问题3小学学过直线的表示方法,如直线AB,你知道为什么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直线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解释,使其对表示方法的认识从识记层次上升到理解层次.

追问1:对于直线AB,从“点”看,点除了在直线上,还有别的情形吗?自主探究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追问2:对于直线AB,从“线”看,直线被A、B两点分割成了几个部分,这样又产生了哪些图形?

追问3:借助直线的经验,说说决定射线、线段的条件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它们?为什么这样表示?

追问4:如何认识射线、线段与直线的关系?

[师生活动]对追问1,学生探究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述这种关系.对追问2,学生从直线分割的角度理解射线、线段,并给出它们的定义.对追问3 和追问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梳理、关联比较,形成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直线的基本事实出发,着眼“点”和“线”两个维度分析,分别指向点线位置关系和三线从属关系的研究.整个环节都是基于逻辑和直观设计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概念体系,并最终完成对三线的再认识.

(四)问题辨析,关联方法

例1已知直线l上有A、B、C三个点(图略).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线段AB与线段AC是同一条线段;②射线AC与射线BC是同一条射线;③射线BA与射线BC是同一条射线;④射线AB与射线AC是同一条射线;⑤线段AB与射线AB都是直线AB的一部分.

(2)图中线段有几条?射线有几条?直线有几条?

例2画图与识图.

(1)按要求画图:直线l经过A、B两点,点D不在直线l上,经过点D的直线a与直线l相交于点C,作线段AD和射线DB(图略).

(2)写出图中能表示的直线、射线、线段,并用适当的语句表述图中点与直线、射线、线段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例1是通过对图形“同一条”的理解,凸显直线、射线、线段的决定条件,强化对概念表示方法和彼此关联的理解.例2的读句画图和识图说句,分别从两个方向训练学生几何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转化能力,目的是提升学生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五)基于概念,关联认识

问题4生活中除了有“直”的线,还有“弯”的线.如图1 所示,从A地到B地有3 条路,走哪一条路较近?

图1 连接A、B两地的路线

追问1:从A地到B地能否修一条最短的路?如果能,在图中画出最短路线.

追问2:从A地到B地有几条这样的最短路线,为什么?

追问3:结合上述活动,说说你的发现.

[师生活动]对追问1,学生画出最短路线——线段AB.对追问2,学生思考“最短路线只有一条”的背后道理,并在教师引导下说出理由: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唯一,所以两点之间的部分就唯一,即线段AB唯一.对追问3,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炼出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设计意图:将此条基本事实后置,理由有三.首先,它与前面三线的概念、表示方法等主要内容关联不大.其次,它必须基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逻辑展开,因为若不能解释两点间线段唯一的问题,何来线段“最短”一词?所以追问2对学生厘清逻辑关系、理解基本事实是有帮助的.最后,此条基本事实涉及线的大小比较,放在最后,为下一课时的研究,既作铺垫,也指方向.

(六)反思小结,关联方向

问题5学习了这节课之后,同学们注意思考下列问题.

(1)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经历了怎样的研究路径?感悟了哪些思想方法?

(2)在后续的学习中,你还想继续研究什么内容?你要如何研究?

设计意图:从知识内容、研究路径、思想方法三个层面对这节课进行总结,让学生不仅能够关注到三线知识,还能体会到几何的研究路径,并能初步感悟到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望后续的学习,并从知识关联、方法关联、路径关联等方面为后面的图形学习提供路线,让几何学习有结构有体系.这正是几何起始课的价值所在.

四、小结

这节课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设计的,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出发,研究了点和直线的种种联系,得到了确定直线的条件,并在这一逻辑基础上认识了射线和线段.第一课时总体来说以定性把握为主,展望后续的教学,需要对线段与线段的关系、射线与射线的关系、直线与直线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第二课时中,线段与线段之间的大小比较的教学,可以将上述问题4 中“把弯曲的线拉直比较大小”作为情境引入,然后过渡到叠合法和度量法的定量研究;角的概念教学可以从射线与射线的关系(组成角)引入,研究“角的定义—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大小比较与运算”,研究方法一脉相承.平行和垂直是直线与直线关系的展开,教学中研究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转化,亦是定性到定量的体现[2].

笔者认为,重逻辑、重思维、重关联的概念教学是提升学生数学理解的有效途径.概念课的教学设计应从章节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逻辑体系,遵从“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为什么这样研究”的逻辑顺序.备课时,教师从全章的视角出发,厘清知识的结构和内在逻辑,这是教师备好课的前提;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起点,明确学生学习该课知识还缺少什么,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并实时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以达成思维可视,这是教师上好课的核心;反思时,教师要感悟内容学习中的通性通法,注重知识的前后贯通,思考其内在关联,并搭建知识的结构与体系,这是教师提升课的关键.

猜你喜欢
射线线段关联
多维空间及多维射线坐标系设想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怎样画线段图
数线段
奇趣搭配
智趣
话说线段、射线、直线
观察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无关联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