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与泡桐“血脉相连”!

2022-05-27 12:28蒋建平
协商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泡桐间作研究

□ 蒋建平

回顾过去,我所从事的森林培育学教学和泡桐研究工作,都和我所在学校的发展、河南林业的发展紧密关联,许多事都亲自参加过,并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可以说,我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有益的启示

1953 年,我从华中农学院森林系造林专业毕业,服从国家统一分配,来到当时位于开封禹王台的河南农学院工作。从在学校读书到走上工作岗位,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从南方来到北方,除了生活上不适应,当时河南农学院的具体条件又使自己感到开展工作实在太困难,因而内心十分困惑;但我还是安下心来,努力去适应新环境、新生活、新工作。因为当时林学系助教很少,我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所以也就没有时间过多地想别的事,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来河南工作的第二年,有一件事对我触动比较大,令我终生难忘。1954 年,我第一次带学生到兰考县第四区(今堌阳镇)实习。当时情形是:风沙一起,庄稼偃伏,房屋被埋没,农民困苦不堪;然而有树的地方,特别是有泡桐林作屏障的地方,庄稼就能昂首挺立,房屋就可安然无恙。这强烈的对比使我看到泡桐这个树种的巨大威力,第一次感受到森林对改造大自然的作用,认识到植树造林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而感到高兴。从此,研究泡桐、推广泡桐的念头便在自己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60 年,我第二次带领学生去兰考县堌阳公社实习。当时正值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院领导决定,实行“以高带低,一四一条龙(即由四年级学生带一年级新生搞毕业设计,到现场实习、实践)”的教学方法。林学系61 届和64 届学生4 个班,共计150 余人,老师20 余人,由我(当时任林学系副主任)任总领队。

那时农村的生活很艰苦,一天三顿饭吃不上多少面。除参加农村的农业生产劳动以外,我们还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以“平原园林化”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白天我们到现场测量、规划,晚上加班计算、统计、绘制图表,无论是年龄偏大体弱的万晋老师、年过半百的穆象吉老师,还是苌哲新、王存厚老师,每个人都十分认真地参加和指导毕业设计。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毕业设计终于完成了,留下了一片片标准化的农桐间作样板林,为开封地区以及全省广大平原地区发展农桐间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次实践活动深深教育了我。从此以后,我就立志扎根河南、研究泡桐,把学到的林业科学知识贡献给河南人民。

1960 年,国家林业部在广州召开全国林业科技大会。我作为河南省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确定在河南省开展泡桐研究。由于有了1954 年、1960 年两次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加上在这次会议上受到的启发,我更加坚定了信心,矢志把泡桐研究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正如《河南日报》1998 年4 月10 日第1 版刊登的《泡桐礼赞——记我省著名泡桐专家、农大教授蒋建平》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他这38 年呕心沥血的经历就像一条河。河的源头,是他来河南第二年的一次实习。那是1954 年……”

下定决心后,我就开始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首先,我搞了一个泡桐试验林基地,以便有计划地开展泡桐试验研究工作。经过调查研究,我选定了禹县褚河公社(今禹州市褚河乡)余王村林场作为基地。为此,我们不畏艰苦,住在破旧的窑洞里,和禹县林业局的吕喜堂同志及余王村林场的职工一道,用双手在颍河西岸的荒坡上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百亩泡桐试验林基地。

几十年来,这个基地先后接待了来自55 个国家的250 名林业专家,受到他们的一致好评。国际上的一些杂志也不时报道中国泡桐的信息。日本专家竹野参观该基地后说:“贵国泡桐研究是世界领先的。农村这么大面积的正规研究,从未见过,标准高、品种全、技术先进。”另外,这个基地还带动了颍河两岸万亩泡桐生产基地,为我省的泡桐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经验。

1972 年,第七届世界林业大会在阿根廷召开。与会代表对中国的泡桐非常感兴趣。有人问出席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中伦研究员:“你们中国的泡桐很好。我们想要些泡桐种子,但不知都有什么品种?”

吴中伦一回国,就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邀请山东、河南两省的代表参加。我作为河南的一名代表出席了座谈会。会上,吴中伦介绍了第七届世界林业大会的情况,并明确提出:“要把泡桐品种资源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他对河南特别关心,再三叮嘱我们要组织力量攻关,尽快拿出研究成果,为国家作出贡献。我深为中国的泡桐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而感到高兴!

泡桐研究的回顾

回顾我在河南从事泡桐研究的43年,我认为可以把这项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60 年至1973 年)研究的重点是:针对泡桐生产、推广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采取边试验、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和点(禹县褚河公社余王村林场)、面(地处平原的鄢陵、兰考、许昌、博爱等县)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地推广泡桐,发展平原园林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禹县褚河公社余王村林场泡桐试验林基地,我们主要进行泡桐造林密度、丰产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项试验,并撰写了《泡桐造林密度试验初步报告》,发表在《河南农学院学报》1964年第1 期上。这项成果对提高泡桐产量和木材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许昌地区泡桐栽培技术进行全面调查,我们总结了其中的经验并撰写出《许昌地区泡桐栽培技术调查报告》,发表在《河南农学院学报》1965 年第1 期上。这些经验对于全面推广泡桐栽培技术并使之应用于生产、提高造林质量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根据全省平原绿化的总体要求,要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把沙荒造林进一步扩大到“四旁”(水旁、路旁、宅旁、村旁)植树。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全国闻名的“四旁”植树先进县——鄢陵县。当时,我正在鄢陵县蹲点,参加“四旁”植树实践并收集材料、编写教材。这也是全面推广泡桐种植和农桐间作的极好机会。我除了参加鄢陵县的平原绿化工作外,还向全国各地来鄢陵县参观“四旁”植树的同志宣传发展泡桐生产的好处,介绍泡桐育苗和造林技术。此举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平原绿化的发展。

此后,我带领林学系部分老师参加了鄢陵县马栏公社(今马栏镇)和张桥公社(今张桥乡)的平原园林化规划设计工作。我们结合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推广泡桐栽培技术,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育苗经验和造林技术很快在平原绿化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时期,我们从理论上总结出了《河南省平原地区园林化规划问题的初步研究》一文,发表在《河南农学院学报》1973 年第1 期上。

第二个时期(1974 年至1983 年)是泡桐研究发展最快、取得科研成果最多、综合效益最好的一个时期。在吴中伦的热情指导和积极倡导下,在总结推广禹县、兰考县试验研究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在农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增加外贸出口的推动下和第七届世界林业大会的促进下,我省成立了河南省泡桐良种选育与速生丰产研究协作组(我任组长)。协作组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协作攻关,推动了泡桐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在泡桐种质资源调查、壮苗培育、丰产技术、农桐间作效益、选优、引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病虫害防治、木材性质和用途的试验研究诸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泡桐种质资源调查研究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省50 多个单位的100 多人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为期10 年的调查、收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调查人员先后到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等22 个省、自治区的185个市、县进行了调查摸底,选定194 个调查点进行实地调查和资源搜集工作,重点搜集以白花泡桐和毛泡桐为主的不同地理种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在禹县、扶沟、桐柏、洛阳、安阳、荥阳等地建立了总面积为230 多公顷的泡桐基因库,为进行泡桐遗传改良、良种选育和应用基础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良种选育方面,协作组选育出泡桐新品种豫杂1 号。在泡桐壮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方面,协作组制定了《黄淮海平原地区壮苗培育技术规程》《泡桐丰产的六项技术措施》《河南省速生丰产综合技术规程》并在省内外推广应用,使泡桐栽培技术规范化,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和造林质量。

在农桐间作生态系统研究方面,协作组撰写了题为《农桐间作人工栽培群落的光照研究》的论文,提出了泡桐和小麦间作的合理结构模式。

在泡桐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协作组在泡桐分类学、木材材性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泡桐结构解剖和丛枝病的病原、发病规律、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我们所编的《河南泡桐》一书,汇集了这10 年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省部级奖励,同时也展示了协作组的全体同志不怕困难、团结战斗、协同攻关的精神。

第三个时期(1984 年至1994 年)研究的重点是:充分利用泡桐试验基地优势、实验室手段以及校内外科技人员的团队精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泡桐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我们在良种选育方面进行了泡桐新品种豫杂2 号的选育、无性系性状的稳定性,毛泡桐种源早期选择、不同种源的性状变异和选择,白花泡桐不同种源生长规律、抗寒变异、生长差异、树形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等项研究;在丰产栽培方面,进行了桐麦间作界面小麦生态条件变化、层次分析法在农桐间作模式化中的应用和生长季节浇水对泡桐幼树生长的影响、黄河滩地泡桐幼林生长与不同整地规格相关性等项研究;在木材性质方面,进行了泡桐材性变异的特点与取样方法、泡桐属木材的材性变异与选择等项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鲜明的创新性,极大地丰富了林业科学宝库。这10 年的研究成果被汇编成《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泡桐专辑)》,1994年出版,并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科技发明奖励。

为了纪念泡桐研究43 年(1960 年至2003 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由我主编的学术专著《泡桐栽培学》。该书对我国的泡桐研究进行了一次理论创新性的总结,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泡桐研究工作和成果。

1994 年以后,泡桐研究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特点是:根据泡桐生产中长期存在的丛枝病和“干低冠大”两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这两个问题不但严重影响泡桐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严重影响泡桐木材质量和农桐间作的发展。

21 世纪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的新世纪。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泡桐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是一个极好的新途径。我们确定了两个泡桐研究的新领域:一是泡桐丛枝病转基因苗培育,二是泡桐顶侧芽休眠与高干材培育。

后来,我们围绕这两个研究领域,就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实验,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如《泡桐丛枝病病原检测及应用技术》《泡桐无丛枝病病原检测苗的繁育造林及定向培育研究》《泡桐顶侧芽休眠发育的温度特性研究》)。我们期待着在这两个研究领域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推动泡桐生产的发展,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泡桐间作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不同间作物对连作葡萄生长影响初探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间作黄豆、花生对核桃幼苗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紫花泡桐(节选)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果园实行间作套种的优势与模式
四倍体泡桐引种试验研究
一株泡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