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莹,刘志勇,张娟荣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双高计划”中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关键所在,是推动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面向高端产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双高计划”实施以来各相关院校纷纷启动了专业群的建设工作,制定了各类专业群建设方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工作目前多停留在计划阶段,有关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构思考不足[1]。现有的课程体系多以单一专业方向为核心,面向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研究很少,课程改革与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对接极为生硬,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课程未得到合理有效的整合,出现“课岗”“课证”脱节,难以有效支撑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建设。鉴于此,构建高水平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培养能够胜任“中国制造2025”及“智能制造”工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当代中国职教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为例,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素质、技能、潜力全面发展”的思路,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开展研究与探索。
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内涵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分析专业群人才培养特性,明确对应的岗位集群,明晰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差异性设计构建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优势突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培养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图1)[2]。具体来说,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如何落实在人才培养上,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与岗位群Fig.1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specialty group and post group
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具备卓越的跨专业能力、应变和整合能力、学习和迁移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据围绕产业、对接行业、服务企业的根本要求,对接职业能力提升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驱动和典型案例分析,开发和构建能够充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既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又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图2)。
图2 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流程Fig.2 Basic process of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整合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和学校的专业带头人、优秀教师,组建专业群课程开发团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设置专业课程,将行企“六新”(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要求融入课程体系,进而推进专业群课程整体设计,实现基础平台共享、核心课程分立、拓展课程全面,构建课程体系以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1+X”技能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筛选优秀行业企业和培训评价组织,联合开发职业特色鲜明、适应不同阶段、对接不同类型证书且设置“必选+可选”与“中级、高级”的配置,开发书证融通、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满足企业对个性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3]。
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应重点考虑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根据企业岗位工作要求、统筹课程设置、专业标准和技能考证,把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设计、实训实习、技能大赛和企业实践等各个环节[4]。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学生职业发展阶段需求,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提升规律,着力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设计能力、编程能力、设备维护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构建“基础共享,核心分立,全面拓展”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图3)[5]。
图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Fig.3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specialty group
基础共享课程包括职业素质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两部分,相关教学任务的实施安排在第1学期和第2学期。职业素质模块注重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等基本素质的培养;专业基础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做到必学、应知、应会,旨在夯实基础、做好铺垫,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
这部分内容主要安排在第3、4、5学期。通过对专业群内不同专业所涉及的核心课程的分立分设,实现对学生职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的个性化培养,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藏的职业能力,有效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僵化死板的传统培养模式[6]。
全面拓展课程包含专业拓展和素质拓展课程,拓展课程既能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职业迁移和跨界能力,在第3、4、5学期进行拓展训练。专业(群)互选与共享的拓展课程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具备核心岗位技能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愿望选择专业方向,按个性需求选修拓展课程,提升专业职业能力[7]。
随着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时代的到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已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及高水平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已势在必行。
培养一支理实一体、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确保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8]。根据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在整合现有师资资源的基础上,一方面大力引进行业专家、能工巧匠、企业技术能手等社会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在一些优秀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基地,定期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跟岗培训,及时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和最新工艺技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通过外引内培等一系列措施,倾力打造一支以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为主的专兼结合、理实一体、能讲会做的一体化教学团队,破解当前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实难题,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平台。基地建设可充分利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等方式灵活建设既能满足学校教学与实训、又能满足企业培训与生产的新型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促进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行业、课程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打通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绿色通道[9]。
开发课程模块资源,必须聚焦于推动“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兼顾国际通用人才培养标准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实际,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行业、企业和专业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统筹规划、有机融合,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并能充分体现“六新”特色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及资源平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专业群“活页式、立体化”等新形态教材建设,充分利用“翻转课堂”“互联网+”等新型教学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和人才培养质量最优化[10]。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基础共享、核心分立、全面拓展”的基本原则,既要注重实用性、技术性,又要关注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需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为学生的顺利上岗及后续发展夯实基础,为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优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