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抗疫诗文的审美及社会功能

2022-05-27 04:39:22肖泽利王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武汉

肖泽利 王雅

内容摘要: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一场场抗疫保卫战在全国各地打响。在武汉抗疫活动中,文学抗疫再次展现了其在灾难之下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用。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湖北省作家协会公众号以及中国诗歌网等公众号平上的与武汉抗疫相关的诗文,表现出丰富的意象,让读者能够在灾难之中得到治愈和抚慰,也能让整个社会和集体感受到爱和生命的力量。文学和互联网的结合促进了抗疫文学的传播,也实现集体的治愈和传播爱与温暖的传播。

关键词:武汉 抗疫诗文 社会功能

在中外文学史上就曾出现过大量的对于灾难描写的作品,这些作品以“灾难”为题材,通过灾难叙事给与读者震撼。在文学抗疫活动的号召之下,文人们也再次拿起手中的笔,无法避免的去描叙这场灾难,让艺术创作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在灾难叙事之中,作者们除了在创作过程中无意识下涉及到疫病主题之外,还在意象的选取上出奇的相似,展现出集体无意识之下对于爱和美好的呼唤,以及灾难下的反思。

作者们的集体无意识真切的反应出在灾难下群众的生存状况和心理呼声,其情和文字也更加动人。通过对于这些作品的分析,也让大众能够感受到抗疫诗文的独特审美及其功用。然而抗疫诗文的审美功能往往和其社会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诚如学者汤黎所说:“文学的审美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本身就是交互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实现的,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不可割裂。”[1]因此在对于抗疫文学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结合其社会功能进行分析。

一.意象承载之下的生命力量

“思想情感和内在精神是意象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2]意象的选取和运用,往往凝结了作者们的情感和精神,通过对于抗疫诗文的意象分析和探讨,能够认识到抗疫诗文的审美价值所在。

在疫情爆发之际,江汉大学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公众号也积极的承担其传播媒体的责任,举办了一场受到全校师生和社会广泛关注的文学抗疫活动,通过征文的形式,让抗疫诗文通过互联网平台得以传播。在其推出的55期抗疫诗文之中,作者们的意象选取和情感抒发有着惊人的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意象承载的爱和温暖

自然意象包括花草树木,阳光雨露等常见的自然景物。而这些意象并非凭空虚造,其和作者们的生活和环境和心理有着某种联系,反映出作者们对于生活的关注对于爱和美的呼唤。在众多的自然景象的选取之中,江汉大学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推出的55期抗疫诗文,其中有33期涉及到“花”这一意象,其也成为在众多的投稿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例如:盛莉诗歌《等待暖春花开》“梅花已开,春天只待相抱。向前进,向前进!那鲜花开满山头。”中的梅花,燕荣晖诗歌《水仙开花》“水仙花开了/红梅野径无人/遥望丛林/春色带绿”中的水仙和红梅,以及周胜辉《八声甘州·望春》、肖霄《英雄境域》等诗歌都有选取“花”这一意象。

除了江汉大学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的作者们对于“花”情有独钟,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的公众号的推文之中,“花”这一意象也频频的出现。其成为了象征美好和希望的化身。这些“花”包括:梅花,桃花,春花,樱花,雪花,水仙花,兰花,花雨,野花,菜花,花蕊,丁香花等。

而这些作者笔下的花,始终呈现出一种极强的生命之力。无论是“梅花已开,春天只待相抱的俏皮,还是“红梅野径无人”的俏皮,又或者是“花开锦簇”的雍容,都展现出花儿极强的生命力和朝气。而这恰恰展现出在灾难之下,大众对于生活和未来的憧憬,无论疫情多么可怕,人们将始终相信美好,相信未来。

而这股力量通过文字得以阐释,在互联网媒体的推动之下,得到传播。从审美角度去看,“花”儿已经不仅仅是起到行文的修饰作用,其还让整个诗文富有温暖和希望,能够让每一个读者从文字之中获取面向疫情的力量。

2.人文意象承载的展望和必胜的信念

在与武汉相關的抗疫诗文中,大量的人文意象得到笔者们的关注,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或者是一些新的人文景观出现,成为了灾难之下爱和展望的载体。

传统的人文意象如:黄鹤楼、东湖、户部巷等。黄鹤楼作为人文意象中的高频意象,其已经不再是故人们离愁别绪的载体,而是成为了大众对于能够早日奏响抗疫凯旋,登楼望远,对未来的展望。也正是黄鹤楼和武汉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文人们重新赋予了其爱和展望的新内涵。江汉大学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平台刊发的有张爱莲诗歌《鹧鸪天·黄鹤楼》,有王卓远写道的:“待到鸟鸣百花绽,黄鹤楼上笑春风。”还有武汉文学a公众号平台刊发的如:刘晓庆诗歌《致黄鹤楼》。

又或者是新的人文意象的发现与挖掘,如雷神山,火神山等意象也承载了文人们对于抗疫必胜,对美好未来抱有展望的信念。在这些诗篇之中,抗疫必胜的信念凝结在雷神山和火神山之上,展示了人在灾难下的所创造的奇迹,展现肯定了人在灾难面前的力量。江汉大学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公众号平台推出的吴红撰写的诗歌《战瘟神》中就写道:“‘火神山’克住肺水,‘雷神山’镇住病魔”;湖北作家协会的公众号所推出的李培刚作品《护佑中华》也有写道:“雷神山上,嘉木生火,你端坐莲台,纤手一招魂兮归来”;在中国诗歌网的公众号平台上推出的诗人吉狄马加的诗歌《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当然不是火神和雷神的恩赐,它的建设速度毫无疑问创造了一个令人为之动容的奇迹。”

3.医疗意象承载的无畏和勇敢

在全民抗疫的浪潮之下,笔者们除了对于生活和自然的关注之外,还将视线停留在一线上,虽然没有参与一线救治,但是通过大量对于医物用品等新意象的选取,能够看到笔者们的一颗心却始终在一线,也再现了白衣天使们在一线救治或者无畏出征的现场。

在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55期的推文之中,有40期的推文都涉及到口罩、护目镜、白衣等新意象,这些大众不常接触的物品在此刻焕发了顽强的生命力,其成为了白衣天使和勇士的象征。其中以防护服出现的频率最高。如:周建民《我多想看一看你的脸庞》“我多想,透过防护服/你穿着那厚重的防护服/闪耀着勇士无畏的荣光”,王桂亮《有一种幸福叫做自由呼吸》“大爱无声也有声,你把爱写在防护服上”吕凡《武汉,你已经浴火重生》“从多少万白衣天使的舍身忘死,到一千多“防护服”的最后守城”。

无论是周建民诗歌中“你穿着那厚重的防护服,闪耀着勇士无畏的荣光”还是吕凡的“防护服的最后守城”,在作者笔下,防护服和白衣天使和志愿者们已经融为了一体,表达出作者对于医务人员的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等品质的赞美。

在这里“防护服”和“口罩”等自我防护的用品在灾难之下又有了新的意蕴,其成为了白衣天使的象征,是无私奉献,人间大爱的载体,其成为了守护者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自强不息,不畏灾难的民族精神的载体。阅读者能够从文字中获得精神上的鼓舞和生命的力量,从意象之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和寄托,这些都是抗疫文学的独特审美所在,也展现出抗疫文学给大众心理带来的独特审美感受。

二.意象激发的审美心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原夫登高之旨,盖赌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词以情观,故词必巧丽。”刘勰对于人类情感活动的阐述,从“赌物”和“情观”出发,认为审美情感是从“物”中所得,人类获得美的感受与心理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灾难之下,抗疫文学从意象中表现出的想象,情感,领悟等审美心理要素,是激发大众审美和安抚人心的一剂良药。

情感是美感心理形式中地位最为突出的一种因素。[3]在疫情席卷之下,除了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中心的微信公众号传播了一篇篇优质的抗疫诗文之外,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诗歌网等一批文学类的公众号都积极承担起的传播媒体的责任,组织文学抗疫活动的同时也将人类的大爱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注入到大众的心中,以文学之浩然正气,抵御疫情对大众心理的侵蚀。通过对于湖北省作家协会以及中国诗歌网等较为影响力的公众号上的抗疫推文为例,抗疫诗文通过意象主要传达了以下的四种主要的情感。

1.对于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赞美和祝愿,让大众心理上留下美好的感动。如:《菜花黄——送别河北医疗队》、《疫路有你》、《逆行的光――致最美逆行的护士》、《白衣天使之歌》、《逆行者》、《我看见了》、《你那洁白的背影》、《仙女出征——致敬仙桃纺织女工》、《我想给你一个拥抱》、《英雄(组诗)》、《口罩》等。

2.对于美好生活和未来的期盼,让大众心理情感上充满希望。如:《团聚》、《静待春暖花开》、《武汉的雪》、《孤岛记》、《武汉,我们在等你》、《春节长假,或其他》、《爸爸妈妈,我很好》、《天下无疾》、《一堵隔离墙——面对疫情来临的我们》、《弟弟不哭》等。

3、对于春天和美好事物的眷恋,给大众心理上温暖。如:《梅,你慢点儿落》、《武汉三景》、《春天就在不远处》、《赶赴春天的白云》、《这样的时刻》、《春天就在不远处》、《雨露丁香》、《看麻雀飞来飞去》、《致随州——我想为你画一个春天》、《朋友们多保重,我们春天见》等。

4、对早日破疫,奏响胜利凯歌的期望,给大众携手抗疫的情感力量。如:《我要告诉眼泪:我是警察》、《2020年的第一首诗》、《我是武汉人》、《我们都是战士》、《报告祖国,我们正在自我隔离》、《鄂州警察,永远在你身边》、《在你身后》、《今天我值班》、《武汉,挺住!》、《武汉,加油!》、《从来没有这样的战争》等。

通过意象的分析和研究,以及意象所激发的大众审美心理,抗疫诗文中的意象往往能够引起大众的心理和情感共鸣,激发大众的想象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而这也展现出抗疫诗文在灾难之下,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所在,借助互联网传播的抗疫诗文,在大众心理和大众情感的治愈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抗疫诗文的社会功能

《毛诗大序》中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语。”诗歌的存在便是方便人们抒发自己的情绪,在全民抗疫之下,人们的情绪能够通过书写来得以宣泄,从而获得片刻心灵的宁静。在个人的情感的得以抒发之后,好的抗疫诗文更是能够实现集体治愈的效果,让阅读者也能够从其文字中找到生命的力量,又或者是引起社会的反思,从这场灾难中获得生命的启迪。

1.个人情感的宣泄和转移

在江汉大学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的推文之中,虽然没有十分著名的作家或者诗人,但是这些作品都出自真情实感,十分动人,起到了个人情感宣泄和转移的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江大师生的健康心灵。

在学生肖泽利作品《春天来了,它还不会好吗》之中,其以日常生活中晒太阳这件小事情为开端,写道“在阳光下像一只橘猫,依偎在灰色的椅沿上”,展现出作者通过阳光获得平静的美好,随即目光所致是空无一人的街道,哀愁从内心溢,但是通过写作和文字,作者在疫情之下的百无聊赖的寂寞情绪得到宣泄,从而获得的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对于未来又重新获得了希望。

而教师刘祖斌隔离在家,更是写下了“但愿可登山,远视平川”的佳句,表达出处于隔离期间普通大众的共同期望,通过文字教师刘祖斌也从文字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而这份宁静也在传播过程之中,给与更多人的力量,有助于群体的治愈和慰藉。

2.集體的治愈和拯救

“成功的文学共情,关键在不在于乐观或悲伤,而在于情感的真实和虚假”。[4]情感的力量往往能够得到传递,从个体到集体在真获得美的感受,从而激发内心的美好,在灾难之中获得前行的力量。在文学抗疫活动之下,我们能够看到整个时代的抗疫风貌,正是因为整个社会的正能量能够得到传播,由个人到集体,都能够获得治愈,所以在一次次的灾难面前,人民大众都将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在风雨的洗礼之下,能够看到整个民族的力量和民族精神所在。

在教师肖敏的诗歌《我们被最勇敢的人保护着》中“一位迂阔的诗人说,哀民生之多艰”,自古以来我们的社会就有着无数个这样的忧国忧民的英雄,他们身上的无私奉献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始终都有得到延续,而我们也将始终被这么一群人保护着。所以读到这些语句的社会,一股生命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将会由心而生,从而实现集体治愈。

3.激发社会的反思

作家李修文说:“灾难文学的唯一伦理,就是反思灾难”,诗人张执浩也在《封城记》中写下:“我把光源都打开了,在站在黑暗中心”。灾难已经过去,抗疫的凯歌已经奏响,在这次灾难之下,也让我们有着更多的时间去反思自我存在的价值,反思生命的意义,思考发现目前社会发展以及人类发展存在的问题。

如教师但红光在诗歌《数字》中透过数字的变化洞悉人类生存的状态;教师朱晓青在诗歌《声音》中对于已有医疗体制进行了深思。无论是人与自然的相处,还是整个社会模式,在这次灾难之下,能够发现问题,看到问题,从文字中获得启迪,反思人类现有的生存状态,那么在未来人类才会走得更远,而这也恰恰是抗疫文学的社会功能所在。

抗疫诗文通过微信公众号得以广泛传播,让每一位读者能够从一个个文字,一个个意象的构造中,感受到大众情感所造就的审美心理,领略到抗疫诗文的独特审美价值,从中获得生命和希望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在灾难之下,抗疫诗文对于个人情感宣泄和转移,对于集体心理治愈以及激发社会反思等方面的功能。

除此之外,在灾难面前,通过抗疫文学的书写,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那是宠辱不惊的坦然,那是无私奉献的大义,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感受爱和希望的同时,对于人类发展和生存所出现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参考文献

[1]汤黎.文学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基于当代西方文论中“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讨论[J].文艺理论研究,2020,41(04):189-199.

[2]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P33页.

[3]美学原理/《美学原理》编写组——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

[4]陈培浩.文学抗疫的写作伦理[N].2020-04-15(002).

课题名称:武汉公众号下抗疫文学的审美及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011072004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武汉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歌剧(2020年4期)2020-08-06 15:13:32
我们在一起
歌剧(2020年3期)2020-08-06 15:12:36
武汉伢
心声歌刊(2020年2期)2020-06-16 03:37:20
Food is the problem, food is the solution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环球人物(2020年3期)2020-03-02 02:15:22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3:41:36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艺术评鉴(2016年19期)2016-12-24 18:28:26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