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考核标准的构建

2022-05-27 04:39:22徐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技术理念

徐丹

内容摘要:本文从《卷心菜的诞生》文本选择、试题设置特点等维度,试图梳理出文学作品阅读规律以及与文学作品阅读规律适切的命题技术,让文学作品阅读评价更科学、合理。

关键词:文学作品命题 理念 技术

很多人认为文学类文本不适宜拿来出试题。依据大抵是“文学类文本命题命得不好”“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时套路化严重”“设题时过度阐释、强制阐释”“作家自己都没想这么多”……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时,附加太多,题目很难出好是客观事实,命题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是不能据此就得出“文学类文本不适宜拿来出题”的结论。文学类文本命题究竟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文学类文本如何命题才科学?笔者将从文学作品特点、课标要求及文学作品命题理念与技术两个维度阐述科学命制文学作品题目的路径。

一.文学作品特点及阅读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文学作品”的解释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这样的文学样式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分析这些文学样式的共性,不难发现,就具象层面说,文学作品有如下特点: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独特性。文学作品类型丰富,但总的来说都承载着作者对于他所描述对象和现实的个人观点及情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独特性。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美感功能,感染读者情绪。文学语言不仅仅用以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进行一种美感和意境的创造与传达,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原创性的作品会震撼读者。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及行文风格。文学作品中很多信息都是隐含的而并非明确表达的。运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段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使用字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感染力;用隐喻的方式整合全文,传达基于文化心理的审美唤醒。作者使用语言的独特风格使作品具有本身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及评价建议”中有这样的表述:“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可以看出,第一学段的评价要求是“大体感受”,评价的依凭则是与儿童心智水平相适合的朗读和想象;第二学段则进了一步,评价的要求是“具体感受”,评价的依凭是重点细读;第三、四学段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和“体验”来考查,对阅读中思维水平的要求更高了。而不管是哪个学段,文学阅读的评价重点都落在形象(包括情境)、情感、语言(包括节奏、韵味)几个要素上面。

二.文学作品命题理念与技术

下面笔者将以衢州市2020年八年级统测卷《卷心菜的诞生》为例具体阐释文学作品命题理念与技术。

衢州市2020年八年级统测卷文学类文本语料来自尼加拉瓜作家鲁文·达里奥的《卷心菜的诞生》。全文不到400字。是一篇带有寓言性质的虚构性文本。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篇文本,是基于课标要求、教材要求以及文本本身特点三个方面原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二)阅读第6点明确提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这些文学样式在具体考查时需要关注其核心特质,诸如“体验”“品味”“感悟”。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让读者在“体验”“品味”中有所“感悟”。但是“体验”“品味”“感悟”都是抽象而非具象的,到底体验什么?品味什么?感悟什么,作为命题的文学文本还应该有具体承载点联结读者和文本,使之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共鸣。就教材维度而言八下统编教材阅读选文涉及现代作品主要有文学作品:小说、信天游、散文;非文学作品:演讲辞、游记、说明性文章;古代散文(“记”“说”等文体)等,考虑到试卷总体分布,非文学作品考查了演讲词,文言文考查了游记,小作文考查了说明性语言,大作文考查了倡议书、演讲词。加上统编教材各册之间的内在关联,七年级主要是通识性阅读方法;八、九年级主要是不同文体文类阅读方法,八年级主要是散文、新闻、演讲,九年级主要是小说、议论性文章、新闻、演讲、现代诗、戏剧等等。八年级从学段特征而言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学生七年级已经学习了通识性的阅读方法,八年级逐步走向专业阅读,开始学习不同文体文类阅读方法,为九年级独立阅读不同文体文类打下基础。而《卷心菜的诞生》文体特征丰富,兼具寓言、小说特点,同时语言上又有散文以及诗的特点,因此在八下学习情况调研卷里选择了这篇虚构性文本《卷心菜的诞生》。

卷心菜的诞生

[尼加拉瓜]鲁文·达里奥

在地上的伊甸园,在百花受造的灿烂一日,夏娃被蛇诱惑之前,那邪恶的灵走近最美丽的一朵玫瑰,此时她正迎着阳光的爱抚,展露红艳纯真的嘴唇。

“你很美。”

“我的确美。”玫瑰回答。

“美丽又幸福。”魔鬼说下去,“你拥有颜色,姿态和香气。不过……”

“不过?”

“你没有用。你没看见那些硕果累累的大树么?它们不仅枝叶繁茂,还能为许多来到树下的动物们提供食物。玫瑰啊,美丽是不够的……”

于是玫瑰一心想要变得有用,鲜红中平添了一抹苍白。

次日拂晓,良善的上帝走过。

“天父”花中的公主问道,颤抖在她芬芳的美艳中,“您能把我变得有用么?”

“如你所愿,我的孩子。”上帝回答,微笑着。

就这样,世界上有了第一棵卷心菜。

《卷心菜的诞生》是一篇带有寓言性质的虚构性文本。初读很有趣味,很生动,结局也出人意料,有戏剧性;但是细读、品味,会发现这篇短文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有非常典型的文学作品特点:独特、极强的美感功能、独特的行文形式和语言风格。具体来说文本中形象丰富,且带有隱喻,言简义丰,可以是对自我的认知,可以是对有用、无用的思考。命题点非常多。八年级学生陆续阅读完了《苏菲的世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平凡的世界》《名人传》,具有了一定的思辨性,这篇文本不说教,比较符合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初中生阅读起来应该有本能的亲切感,虽然命题点多,但是如果命题不加以引导,这种亲切感在做题的时候会沦为陌生感和无措感,如何贴着学生的感受,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走进文本是我们命题时首先考虑的。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命题时设置了一组题目。具体题目如下:

1、借助旁批的提示,细读画线的句子,选择一组比较语气,揣摩人物心理。(4分)

第一组:A.“你很美。”B.“如你所愿,我的孩子。”

第二组:A.“我的确美。”B.“不过?”

第三组:A.“你拥有颜色,姿态和香气。”B.“你没看见那些硕果累累的大树么?它们不仅枝叶繁茂,还能为许多来到树下的动物们提供食物。”

2、文中的玫瑰或者魔鬼让你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人?简要叙述你的联想和原因。(3分)

3、其它版本将“魔鬼”换成了“智者”,改动后,角色称呼的改变让故事的意味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4、是谁把玫瑰变成了卷心菜?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5、请联系下列某部名著,对“有用”和“无用”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观点。(3分)

A.《苏菲的世界》 B.《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C.《平凡的世界》 D.《名人传》

五道题目的考查点与匹配的命题技术,具体如下:

第1题考查点是:文本语言;品读人物说话语气,揣摩心理。匹配的命题技术是:旁批搭支架,给思考路径;角色代入(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唤起阅读体验。第2题考查点是:文本形象;联系生活,阐述理由。匹配的命题技术是:将文本阅读感受与生活体验联结。第3题考查点是:文本形象、文本主题、角色定义中探究主题。匹配的命题技术是:增删替换;对比。第4题考查点是:文本主题;探究原因。匹配的命题技术是:从形象切入,思考“为什么”,指向主题理解。第5题考查点是:结合名著,探讨文本中的话题。匹配的命题技术是:提炼话题:“有用”“无用”;由文本内文本外拓展;勾连名著。

五道题目的命制始终紧扣课标中的阅读目标“品味、体验、感悟;形象、语言、内涵”,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在“体验”“领悟”“品味”的过程中,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对话,最终把阅读材料加以“内化”,实现主客观统一。具体而言:第1题由文本语言进入,切口小;但是不止于文本语言品析,而是要求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具体感性的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同时供选择的三组句子分别涉及玫瑰、魔鬼、上帝三个核心形象,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具体感性的形象,还需要将各自孤立的场景、人物、细节等局部,整合成有机统一的画面。匹配的命题技术是让学生进行角色(玫瑰、上帝、魔鬼)代入。第2题考查文本形象,但是在考查文本形象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表面是形象,实际上暗含主题,由文本形象向文本主题过渡,“文中的玫瑰或者魔鬼让你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人”要求学生领悟形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匹配的命题技术是联结、勾连,由文学阅读体验和生活经历(阅历)进行勾连,只要学生能够勾连得对,两者之间能阐述清楚,就表明学生理解了。第3题从角色称呼的改变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形象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匹配的命题技术是替换文学形象来对比。对比是技术。传统命题技术也会进行替换,比如:考查能否替换小说的结尾;传统品味语言时,通常方法是对一个句子“增、删、调、改”,本题是将整篇文章进行“增、删、调、改”。第4题考查文本内涵的理解,指向主题反思,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命题技术从形象切入,思考“为什么”,指向主题理解。第5题由文本提炼出话题“有用”“无用”话题,引导学生勾连《苏菲的世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平凡的世界》《名人传》阅读积累(经验),开展个性的、带有思辨性的思考,引导学生走向文本广处。匹配的命题技术是提炼话题,勾连名著,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

整体而言,五道阅读题形成题组,既尊重文学作品阅读的心理特征,又遵循了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路径,还体现了文学阅读的思维特征。首先,尊重阅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心理特征,即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感性参与,但是命题时肯定不能止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性参与。这些应该是起点,或者路径,而不是终点。对于一个自发状态下的读者,能理解文本可能就够了,甚至读者觉得自己有体验、能参与已经很有愉悦感了,但是结合课标中的阅读目标以及独立、成熟阅读者的要求,命题肯定不能止于此。所以我们:从学生的体验、感受出发(第1题)——调动他们的联想、想象(第2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3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辨性理解、多元解读(第4、5题);其次,遵循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路径感受,走近文本(第1题)——领悟,由表及里,走进文本(第2、3、5题)——拓展,走出文本(第5题);最后,体现文学作品阅读的层递式思维特征:理解、分析、揣摩(第1题)——类比、联想(第2题)——分析(第3题)——反思、评价(第4题)——拓展、探究(第5题)。这三者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互为因果。

具体来说,第1题:“揣摩人物心理”从学生的体验出发,通过感受,紧贴语言文字进入文本,体现了“理解(分析、揣摩)”的思维过程。第2题:“文中的玫瑰或者魔鬼让你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人”,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引导学生将作品形象与现实联系,体现了“类比、联想”的思维过程。第3题“文中的玫瑰或者魔鬼让你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人”,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引导学生将作品形象与现实联系,体现了“类比、联想”的思维过程。第2题既承接第1题涉及的文本形象,同时在文本形象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由文本形象向文本主题过渡,表面是形象,实际上暗含主题。同时形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第3题形象与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做铺垫。第3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作深入思考,体现了“分析”思维过程。第3题紧承第2题,同时也呼应第2题,在第2题关注形象的基础上,从角色称呼的改变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形象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文学作品阅读需要积累形象(意象),因为形象(意象)不同,主题必然不同。第2题可以理解为整个题组的过渡性题目,既是阅读路径的延续,也是文本解读规律的体现。第4题,在前面三道题的基础上,指向主题反思,体现了“反思、评价”的思维过程。1、2、3题解决“是什么”,第4题解决“为什么”。第3、4题在1、2题的基础上走向文本深处,而1、2、3、题在第1题“感受”的基础上,领悟、联系,由表及里。同时1、2、3、4题也为第5题的“拓展,走出文本”做了充分铺垫。

前面四道题都是“走进文本”,第5题通过提炼话题,勾连名著阅读经验“走出文本”,对文本的解读再次提升。不仅如此,第4题引导学生反思,第5题开展个性思考,其中名著《苏菲的世界》已经让学生有一定的哲学思考,对“有用”与“无用”的辩证认识可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走向文本广处。4、5两题尊重了学生对文学作品个性化、思辨性的多元解读特性。

综上,《卷心菜的诞生》体现的命题理念如下:依文设题,形成题组;开放多元,有“我”之问。具体来说:尊重文学作品阅读的心理特征,命题时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学生的体验、感受出发,调动他们的联想、想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多元解读)。遵循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路径:“入其中,出其外”。命题时用题组体现阅读过程:感受——领悟——拓展。体现文学作品阅读的思维特征。命题时题目之间形成层递式思维过程:理解(分析、揣摩)——类比、联想——分析——反思、评价——拓展、探究。

當然这组试题命制的不足也客观存在。比如文学作品主题的开放性如何进行评价,我们还需要不断进行思考。比如:第4题也许答案还可以做些调整,不仅允许多种解答,并且只要自圆其说就给满分。当然我们也思考了一下,答案不变,题目的指向性改得更鲜明些,比如:玫瑰最后变成了卷心菜,责任在谁?请阐述你的理由。再比如:有些老师可能会对第5题答案产生疑问,认为答案应该多元。虽然答案的确应该多元,但是思维层级还是有高低,分层赋分的意义就是区分出思维层级的高低,所以我们坚持以分数高低来适度体现思维层级的高低。

猜你喜欢
技术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浅析建筑物钢筋砼与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的技术方法
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应用外包粘钢加固技术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00:58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8:30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