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玉红
内容摘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生于宋金对抗时代、外族入侵,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统治者腐败无能,社会黑暗,使少年时代的陆游饱尝兵荒马乱、流离失所之苦,成年后又仕途坎坷,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人民而悲愤。逐渐形成了他的爱国情怀。陆游十生创作了大量诗词,这些诗词洋溢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陆游对腐败当局和投降派的揭露与抨击,关心人民疾苦都倾注于他的诗歌之中,对后世带来深远影响。陆游诗歌无不渗透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享誉千古。
关键词:陆游诗歌 爱国忧民 情怀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教养和爱国传统的官僚家庭,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和爱国情感熏陶。他一生在内忧外患中度过,创作诗歌九千三百多首。忧国忧民、爱国主义思想始终贯穿于创作作品中。二十岁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雄心壮志。诗人生在金人入侵、国势衰微的年代,抗金复国,收复失地成为他一生的志向。陆游前后做官近三十年,矢志不渝的抗金复国主张,屡次遭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曾四次被罢黜,在当时抗金重地南郑(汉中)前线的军旅生活和入蜀后的生活,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晚年隐居山阴,过了二十多年的闲居生活,但仍然思报国之心,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诉衷情》)。在这些内容丰富的作品中,他不愧为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其诗歌反映了丰富充实的现实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始终有一种感情贯穿其间,那就是收复失地,御辱强国的爱国之情。陆游为被分裂的祖国而优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主义之情是陆游诗词作品主旋律。
一.陆游诗歌中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表现
(一)抗金复国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
陆游一生所写诗歌现存的有九千三百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有时代强音的就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陆游所处的大多数时代,山河破碎,人民生灵涂炭,尤其南宋王朝屈辱求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对于像陆游这样的爱国人士所不能忍受的,因此,雪耻御辱,收复失地就成了他此时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其悲壮的诗歌内容,唱出时代最强音,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就是这种“铁马秋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如《书愤》中“壮心未与年俱志,死去犹能作鬼雄”,他立《九歌国殇》中具有“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精神的上古诗人屈原为楷模,发扬了屈原的这种反对求和而万死不辞的报国决心。再如《秋晚登城北楼》中说“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写出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诗人发问,国家可安?可危?而谁是兴国的英雄?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诗人搔首不安,愁转百肠。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时,在风雨交加的深夜,卧病在床的他还想的是卫国戍边,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未哀伤自己,想着奔赴边疆,跨上战马抗击敌人。
陆游在诗歌中常常借助他自己丰富的想象把他时刻不忘恢复神州的爱国壮志与理想抒写出来。“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这是诗人想象王师出征北伐,势如破竹、盡复失地的情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对南宋腐败统治及和戎政策的愤慨
陆游所处的时代,金兵侵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入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容忍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爱国志士的抱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人民的爱国思想。陆游就是这类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呼吸着时代的气息,以独特的格调,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幼年流离失所,四处漂泊,受到过爱国主义思想的强烈熏陶。南宋统治集团内主和派祸国殃民的罪行及贪生怕死的行径令诗人无比愤慨,他以诗代枪深刻、锐利地揭露了主和派人物所推行的屈辱投降的政策。“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有感》“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桧)”《追感往事五首其五》这种揭露是很深刻的。“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夜读有感》)。写出了以当朝宰相秦桧为首的主降派当权者对抗金忠将宗泽和岳飞的迫害和压制。“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和戎本指和平共处,此处借以指南宋政府的投降政策。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以王之望为金国通问使,与金议和。时作者在成都,离作此诗已十五年,但收复失地,抗金御辱的目的没有达到,作者以守边将士的身份和口吻,揭露和谴责了南宋统治阶级对金人屈膝投降政策的揭露,抒发了作者爱国愤世的思想。
(三)对自身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忧愤
公元1207年,陆游82岁时,得知朝廷下诏伐金,兴奋之中写下了《老马》一诗。“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表示了“老马”也要奔赴疆的豪情。嘉定二年(1210年),85岁的陆游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太息》的遗恨,和无极忧国忧民的悲愤,与世长辞了。在他瞑目之前,那顽强的生命火花,作了激情洋溢的爆发,直抒胸臆的呤唱,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激昂慷慨,雄浑豪放,这是陆游发出的最后战斗檄文。直接表述了广大人民恢复国土的愿望,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现实理想在梦中的体现,怀着“遗民泪尽胡尘里”的悲愤,纵有万千豪情,满腹才华,却不能在现实中施展。收复失地的理想不能在现实中立足,这又是怎样的悲哀!又是陆游满腹愁绪,是悲凉,“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诉衷情》)。此词作于罢归山阴的晚年,陆游回忆当年怀着万里之外建立边功求取封侯的雄心壮志。借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即“大丈夫无他志略,犹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的感叹!将自己和古人建功立业的豪情相联系。写出了词人想为国立功而不能的内心苦闷。然而极为可贵的仍然向往着投身沙场,杀敌报国。是悲壮,又是豪迈,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道出了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壮志未酬,却坚贞不屈。
(四)对身处沦陷区民众苦难生活的同情
陆游写了大量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歌,深刻反映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农家叹》“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入孰不惮死,自计不由生”。表现出农民的辛勤劳动,善良性格以及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残酷盘剥,陆游指出,“今日之患,莫大于民贫,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道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正是因为诗人看到了“常年征科烦箠楚,县家血湿庭前土”的苛政,使他进一步突破了一般士大夫的偏见,同情被“逼上梁山”的人民,来反对统治者的血腥镇压。《二月二十四日作》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先从农村社日的热闹景象写起,表达了希冀丰收的愿望和对农民的同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的忧民情怀,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诗中表现出了对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的希望。陆游《游山西村》首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平之气。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
二.陆游诗歌中爱国忧民情怀原因分析
(一)北宋政权岌岌可危,南宋朝廷偏安一隅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时,也正是当时少数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文宗率臣僚南逃,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北宋灭亡之后,赵构在临安建立政权,他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昧的向金人求和屈膝,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成功,与金人划淮水为界。造成北方人民从此居于水深火热之中,生灵涂炭,南宋小皇帝偏居一隅,屈辱地被金人奴役,使得陆游的思想较早的定格在忧国忧民、舍生报国之上。陆游经历了这段屈辱的生活之后,早在心灵深处就有了复仇的种子。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的严酷现实,令诗人写出了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祖国统一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便是能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呼吸着时代的气息,以独特的格调,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那永不衰竭、激昂悲壮的歌声,反映了时代最强音,慷慨激昂,悲壮山河。他在《《老马行》》中就说到“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究其负面影响,就是宋王室朝的苟安思想,完全断送了陆游那种积极进取、一往无前、开拓创新的精神。南宋统治者大多是酒色之徒,其好色程度超过以往的历代皇帝,俗语说;色令智昏,过度贪恋酒色使统治者目光短浅,只顾自己贪图享乐,目睹土地沦陷和百姓之苦,置之不理。使得以后几百年间中原农民饱受战乱之苦。重内轻外,重文轻武,政治制度黑暗,使有才能人难以施展抱负,抗金名将岳飞就是其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朝廷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导致后来无法对付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大举入侵,只得割地求和,以至于最后被灭亡。一方面用儒家的忠君爱国控制了人们思想,一方面对外屈膝投降,比后来的满清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竟然把半壁江山拱手让与金朝。
(二)耳闻目染埋种子,生平经历显爱国
陆游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當时是“儿时万死避胡兵”,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訾嚼齿,或流涕痛苦,(《跋傅给事中》)于是列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有感》)的壮志。绍兴23年公元1153年,复临安应进士考试,因民居秦桧孙秦怪之前,又喜论恢复,触怒秦桧,遭黜落,后被召见,赐进士出身,积极赞助北伐,但随北伐失利,后以“鼓唱是非,力说张俊用兵罪名”,罢官回乡。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入蜀州任夔州通判,八年,任四川宜抚使王炎邀请他为干办公事,襄赞军务,他得以身临前线的机会,身着戎装,出谋划策,所有的战斗活动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过后还非常留恋地在诗里一再提到,真可谓是“一寸赤心惟报国”。丰富了他的诗歌内容,这些战斗期间的宏伟悲壮的诗歌在他的《剑南诗稿》中有所体现。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南宋投降派的屈辱投降,不能容忍像陆游这样的爱国诗歌,就一昧打压,当时陆游只能倍感抑郁,借酒浇愁,排遣报国无门的苦闷,后来,索性以“放翁”自号。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拨义仓赈济灾民,以“擅权”罪名免官还乡,后虽任军器少监,但终因坚持抗金,深为当权者所嫉,又以“嘲咏风月”之罪被罢黜。光宗绍熙元年,他生活于老农间,深入体会民间生活,“年来诗料别,满眼是桑麻《倚仗》”但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爱国思想愈益深厚,不计个人恩怨,以国仇为重,但因韩胄步伐失败,诗人的愿望没有实现。陆游爱国情怀还特别体现在每当大风雪之时,更容易激起他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雄心遐想,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夜听簌簌窗纸鸣,恰似铁马相磨声”(《弋阳道中遇大雪》)。人们都畏惧、躲避大风,陆游却在一个“街中横吹人马僵”的大风天爬上城头,希望自己能像大风那样勇猛,扫清中原敌寇。“我欲登城望大荒,勇欲为国平河湟”(《大风登城》)。基于同一心理,那历来认为可悲的秋风,在陆游听来也成为一种鼓舞斗志的力量。
陆游在战火中长大,后虽入仕途,但很长时间被闲置,游离于官僚体制之外,使他有时间与老百姓有较多的时间接触,对百姓有一种超越一般士大夫的深刻理解和同情,闲居山阴时,当邻居建房告竣,他率儿辈们过访致贺;当兵连祸结,米贵如金,乡亲们贫困饥馑生存艰难之时,他往往食不能咽;当老百姓遭遇不公,他用诗歌谴责霸占镜湖沃野的豪强,爱民之情溢于言表,偶遇丰年,他请来乡亲父老,高兴地与他们际遇堂前,把酒话桑麻,共同庆贺。至于山村施药、治病救人接济乡邻,均是陆游生活中的平常事。老百姓总是念念不忘,为纪念他,常以“陆”姓给孩子起名。
陆游一生爱国虽坚,朝天无路,始终在微员末吏的职位上或升或降,从来没有重要显赫的平台,受尽了当权者的嘲弄和迫害,但,陆游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一辈子都是坚定的爱国忧民的“守望者”,诗人将其壮志未酬,国破家亡,国势衰微全都付诸于他的诗篇之中,直击人心的感情,唤醒麻木的大众,字字入心,句句动情,看到了一位始终忧国爱民却始终无法实现理想的爱国者,虽被罢官归乡,却依然跟农民有亲切关系和美好情感,身处逆境不消极悲观,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的美好品德。他不做墙头草,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哪怕因此而遭讥讽,丢官帽,断生记,不仅不屈不挠,反而高歌不绝,历久弥坚。陆游以其诗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继承发扬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优良传统,树立起爱国忧民诗词的光辉旗帜。无论是当时和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爱国诗篇,不仅在当时打击了投降派和敌人,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而且也打击了以后的民族压迫者和民族败类,继续鼓舞着爱国仁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