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丽
“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的第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基本原理以及元素化学知识等。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体现课程思政的达成度与价值度,我制定了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课程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挖掘思政元素,建立课程价值目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面,我首先通过梳理每章节教学知识点,挖掘出对应的思政元素融入点,然后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要求,把思政元素构建为四个模块,即科技报国、职业道德、科学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然后将思政模块与知识模块进行对应和关联。
改革课堂教学,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课程改革。首先,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重设教学结构,将品德、价值、素养融于知识与能力传授过程。其次,创新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项目式教学法等方式,重塑教学课堂。同时,在教学环节中严格执行导入、前测、参与、后测、总结等过程。再次,优化教学手段。“互联网+”时代,多种教学技术手段的辅助教学,例如“雨课堂”、学习通等教学资源的融入,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线上线下接收课件、查阅资料、讨论问题等,教师可以更好地跟踪学生学习情况,促进学生专业成长。
例如,在讲解配合物价键理论时,在课程的导入、提出问题、教学重点难点等环节对应的知识模块讲解中,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资源和手段有图片、视频、实验操作、“雨课堂”等,挖掘了多个思政元素点,覆盖了四个思政模块,具体表现为科学背景、应用前景、时政热点、科学前沿、科研反哺教学、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在线分享、学情跟踪等。思政元素的融入,使知识传授过程变得丰富多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完善评价机制,检验教学改革成效。为了检验教学改革的成效,我在评价机制方面进行了融合创新,从道德素养、知识水平、专业能力三个方面著手,从出勤、考风、学风、作风,课堂问答、课堂讨论、单元测验、课后作业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对学生作出合理评价,不再是唯期末分数论。评价机制的改革更能给出每位学生的过程性综合评价指标。
反思教改成效,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实践—检验—再实践,教学也是如此。每次的教学改革实践之后,我都及时反思教学实施效果,关注学生听课效果和知识掌握程度,及时总结经验,思考下一步改进措施。